一:唐朝有一位宋岳,多次會考怎么考都考不上。他覺得是因為自己這名字不行,岳(繁體為嶽),腦袋上壓著一大山,怎么可能出頭呢?就想把那“山”字給去了,可那樣就變成“獄”了,依舊不咋地。于是把兩邊的“犬”旁都刪去,改名叫宋言,還真別說,他還真中了個解元。為啥啊?說不清楚。反正那屆的主考官馮涯被參作弊,宋言后來也從第一被抹到了第六十五名。這位宋言還真有信心,第二年再考,終于中了個第四。
二:到了宋朝,考試就嚴(yán)多了。科舉的時候,皇帝還親自出題?!稏|軒筆錄》里說,有一次宋太宗出的題目是“巵言日出賦”。他去看考生們答題,一邊看還一邊說呢:“最近舉子們風(fēng)氣比較輕薄,寫文章不往深里想,就追求早交卷?,F(xiàn)在我出這題,比較深奧,就是為了讓考生們好好思考,扭轉(zhuǎn)這種惡劣風(fēng)氣?!苯Y(jié)果話音未落,考生錢易交卷了,把宋太宗氣得破口大罵,將此人轟了出去。從此以后,皇帝都對科考失去了信心,竟然十年沒有舉辦考試。
要說這事,也不全賴考生,誰讓他出這題呢?“巵言”,就是隨便說說的意思啊。
三:宋仁宗年間有位楊窴(音田),是一心想得狀元的。楊窴得過解元,會試考了會元,最后考小賦給皇上看,要是皇上點了狀元,那就是連中三元了。楊窴的哥哥是樞密使晏殊的女婿???/span>試之后,他求他哥哥找晏殊,想預(yù)先看看名次?;貜?fù)讓他失望。楊窴氣得直拍桌子:“不知道哪頭驢得了我的狀元了?!?/span>......。
這頭驢叫王安石。本來穩(wěn)穩(wěn)拿了狀元,誰知道皇帝閱卷的時候,看到其中有一句“孺子其朋”,不高興了:“這話犯忌諱,不可魁天下?!狈干都芍M了?這話是周公教育周成王的,皇帝不樂意了。要說楊窴的運氣還是真好,第二名、第三名都是官員應(yīng)試,考多好沒職稱(宋朝可以先當(dāng)官后考試,但沒有名分),也不能當(dāng)狀元,于是,狀元就給了第四名楊窴。他真的連中三元了。
可惜的是,楊窴身體不好,沒多久就死了。連中三元不容易,連中三元又沒當(dāng)官,歷史上還就他一個,也算留名了。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帶頭的主帥叫粘罕。這粘罕對中原地區(qū)的科舉考試還挺好奇,上來就辦了場考試。結(jié)果,磁州人胡礪得了第一。粘罕先傳令不要公布成績,然后到考場中,召集年老考生集合,說是要給他們免試。一大堆老頭兒們爭先恐后,都跑粘罕馬前跪著。
粘罕拿著馬鞭,指點著說:“你們這些老奴,你們有才嗎?要是有才,年輕時候就考中了。現(xiàn)在你們都老棺材瓤子了,還參加考試,僥幸得官了,肯定覺得自己時日無多,為身后打算,還不可著勁兒貪污???對國家有啥好處???年輕人也不是好東西,你們這些老頭兒中肯定有人收錢,替年輕人代考。呸,老的小的都不是好人。本來打算殺了你們,可你們還沒來得及犯罪呢,又想把你們都轟回家去,可你們遠道而來也不容易。得了,最后還是讓你們考了一場。你們這些人,以后要老老實實,報效大金,不老實,必殺無赦?!?/span>
一番話,把這些讀了一輩子書的人訓(xùn)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磕頭如搗蒜。最后,除了胡礪以外,漢人一個都沒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