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齡代稱
中國古代有一大套完整的年齡代稱。
嬰孩 統(tǒng)稱一歲以下嬰兒。因古時(shí)稱女嬰為嬰,男嬰為孩。
孩提 二三歲?!睹献印分杏校?孩提之童"的說法。后人趙岐注解道:"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垂髫 三歲至七八歲。古時(shí)小孩頭上扎起來的下垂的短發(fā)叫垂髫,后人遂以"垂髫"指童年早期。
童蒙 童指兒童,蒙指愚蒙,也就是指入學(xué)前四歲至六歲之間的兒童。
齠齔 因小孩七八歲時(shí)換乳齒長恒齒,專指七八歲。
豆寇 唐朝詩人杜牧在《贈(zèng)別》詩中道:"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后人因此稱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破瓜 古代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借指16歲的女子,又喻婚嫁年齡。另一說法認(rèn)為"破瓜"是借稱64歲。古籍《通俗編》記載:"若呂巖贈(zèng)張洎詩'功成當(dāng)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
弱冠 專指20歲男子。《禮記·曲禮上》載:"二十日弱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shí),就要行冠禮,以示成年。
而立 源于《論語·為政》??鬃诱f:"三十而立。"后人便以"而立"專指30歲。
不惑 同"而立"一樣,亦源于孔子語:"四十而不惑。"后人以此借稱40歲。
耆艾 《禮記·曲禮上》載:"五十日艾,服官政;六十日耆,指使。""耆艾"便代稱五六十歲。
花甲 古代用干支紀(jì)年,60年為一個(gè)甲子,后人便稱年滿60歲為"花甲"。
古稀 指70歲。唐代詩人杜甫在《曲江》詩中寫道:"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 指八九十歲的年紀(jì),泛指老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