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龍鄉(xiāng)
開州古城圖(光緒版《開州志》)
濮陽縣城始建于五代,那時黃河由西向東流經其南,此處為一重要渡口,名曰“德勝渡”。
五代初,梁、晉(后唐)在滑、濮、魏、博諸州相爭十余年。
貞明四年(918年),晉王李存勖率十萬大軍進攻胡柳坡(今濮城西),兩軍沿河橫陳數(shù)十里,互相沖蕩擊殺,梁將王彥章敗走濮陽,晉將李存審追至德勝渡,隔河筑南北二城,南為南德勝城(亦稱南寨),北為北德勝(亦稱北寨,今濮陽老城),中駕浮橋,謂之“夾寨”,以扼梁軍,此德勝城之始。
據(jù)舊志:“五代梁時李存審所建。夾河為柵,南北二城相直?!?/span>
李存審簡介: 即符存審(862-924),字德祥,陳州宛丘(今河南淮陽)人,五代后唐名將。因被李克用收為義子并賜國姓,史冊又載為李存審,到后晉時其子符彥饒復歸本姓。符存審歷經百戰(zhàn),未嘗敗績,曾經多次與后梁交戰(zhàn)并擊破朱溫、驅逐北漠契丹,與周德威齊名。在歐陽修所撰的《新五代史》里,符存審是列傳中唯一得以保留原本姓氏的人,其余獲授國姓的眾人皆被記載為李姓。天祐十六年(919年)春,接替周德威為“內外蕃漢馬步總管”,于德勝口分別建筑南北兩座城池而據(jù),時人稱之為“夾寨”。
后晉天福三年(938年),為防契丹軍南侵,升澶州為防御州,并把州治和頓丘縣治由頓丘移于德勝北城。
后晉天福四年(939年),又移濮陽縣于州之南郭。
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兵南侵,直抵澶州城北城(今濮陽縣城),宋真宗在寇準的力諫下,御駕親征,在澶州與遼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
宋熙寧十年(1077年)秋,大雨,泛郡縣四十有五,淹田三十萬頃,程顥率民堵塞,民眾奮力,木石俱下,河決方塞。此次水患,南城圮于黃水,州縣移至北城。并對北城進行擴建,筑土城,周二十四里。南列而北拱,形如臥虎,故又稱“臥虎城”。
宋崇寧四年(1105年),改澶州為“北輔”,謂之京畿北方重鎮(zhèn),亦稱“北門鎖鑰”。翌年,升為開德府。金天會初復名澶州。金皇統(tǒng)四年(1144年),改為開州,元明清因之。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知州李嘉祥增筑,城高三丈五尺(11.67米),厚三丈(10米),并建女墻,環(huán)以城壕,深一丈五尺(5米),寬三丈(10米)。筑四門,東為迎春,西為成秋,南為朝陽,北為拱北。駕層樓其上,高五丈(16.67米),頗為壯麗,十郡縣莫能與比。
正德十三年(1518年)冬至十四年(1519年)秋,知州潘塤遷鄉(xiāng)民千余戶入城,建街十道,成集市十一處,鋪設保甲九個。判官余珊有《填實城市記》。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州孫巨鯨奉檄重修,征夫七千余人,親自監(jiān)督,同知徐升遠具體負責,吏目劉蚧量工,未幾竣工。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州李一元增修城鋪八十四座,城角建敵樓四座,以土坯不固,易以陶甓(磚砌),州人晁瑮有記。
明隆慶元年(1567年)秋,大水沖壞城西樓,知州湯希閔重建。
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城北樓壞,知州張三聘重修,州人朱爵有記。
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知州沈堯中重修。以南門為開德,東門為濮陽,西門為繁陽,北門為鎮(zhèn)寧,仍前張三聘所定也。
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知州李之藻重修,更西門曰昆吾,崔景榮有記。
明崇禎五年(1632年),知州王直臣重修,門樓增筑墻垛。
清順治七年(1650年),大水,城樓傾圮。
清康熙五年(1666年),六月地震,七月大雨,垛口坍塌,鋪舍、角樓盡圮。
清康熙七年(1668年),知州孫棨捐俸修葺城頭鋪舍八十舍所,雉堞千有余。孫棨有《州治墻垣記》及《四鄉(xiāng)墻濠記》。
清嘉慶元年(1796年),知州楊自強重修,改濮陽門曰得勝,昆吾門曰永安。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州城西南、東南角各建一塔,西為“配文”,毀于光緒七年之后的一次地震;東為“文峰”,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炸毀。(一說文峰塔為道光二十七年建。)
文峰塔(1938年)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州焦家麟重修,改永安門曰阜安。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為防捻軍攻城,知州金秉忠率紳董勸捐添建周圍女墻。
清同治七年(1868年),因黃河決口,淹村1147個,知州葉增慶奉命護城,命各莊挑挖城壕,以其土修濠里圍墻,并建橋,里大門與圍墻接。
清光緒三年(1877年),知州陳兆麟建西南隅奎樓。
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改開州為開縣,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復名濮陽縣,沿襲至今。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軍占領濮陽城后,在四個城門樓處修筑了炮樓。
檔案存圖
濮陽古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