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李贄的同鄉(xiāng)朋友,首先應(yīng)提到李廷機,即相國李九我。據(jù)李廷機《李文節(jié)公集》卷廿五、《祭李卓吾文》,稱贊李贄“心胸廓八肱,識見洞千古。孑然置一身于太虛中,不染一塵,不礙一物。清凈無欲,先生有焉。蓋吾鄉(xiāng)士大夫未有如先生者,即海內(nèi)如先生者亦少矣?!睂钯椡瞥鐐渲痢?/div>
《李卓吾先生遺書》卷末附有李贄被逮入獄時,馬經(jīng)綸為他向泉州同鄉(xiāng)京官求援的《與蔡虛齋郎中書》。信中說:“卓吾先生乃圣人之徒,而貴縣之賢士大夫也?!┩l(xiāng)可以仗義,以門下抱鄉(xiāng)先進之慮,敬此奉聞。計此時貴縣名公宦都門者其眾,不佞素不相識,未敢一一具啟也。”查虛齋乃蔡清的別號,有明一代,泉州以道德文章著稱者首推蔡虛齋。蔡也曾任過文選司郎中,但是其時已逝世近百年了,未知是原書寫錯名?;蝰R經(jīng)綸故意用古人代名以避嫌。這一位1600年時的泉州人蔡虛齋郎中應(yīng)是李贄的好友,馬經(jīng)綸才會寫信請他營救李贄的。
黃孔昭,號吾野,泉州惠安人。是明代詩畫兼佳的著名山人,他長期和李贄交往。茲據(jù)《吾野詩集》所載,吾野作詩贈給李贄達十三首之多。卷一有《聞李比部宏甫出守姚安寄詩以別》一首,有句云:“聞君平生言,守道貴不移。吾兄有女郎,不愧梁鴻妻。”知吾野和莊淳夫也熟悉。卷三有《留別李宏甫比部四首》,有“一別五寒暑,相逢隔歲年。”“君昔太行山,十年獨往返。風塵增卓犖,貧病任間關(guān)。”“郎署欣相見,分明異昔時。一心曾不著,萬事已忘機?!薄熬臀蔟埳较拢_軒對我吟”等句,知李贄從出仕到河南,后調(diào)北京、南京任職這十多年中,吾野已發(fā)現(xiàn)他的思想有重大轉(zhuǎn)變,分明和昔時不同了。并知道李贄在南京的寓所在龍山之下。卷三又有《送李宏甫比部返留都》一首。卷四有《春日登東山同李比部、陳山人、黃參軍、焦進士分得來字》一首、《春日同陳、李法曹、黃參軍游永慶寺》一首。知李贄在南京曾和黃吾野及焦結(jié)社聯(lián)吟,登山臨水。特別后一首有“歸來舊我偏同調(diào),老去驚君有此身?!瓑糁泄世飳w否?蓮社新聲又數(shù)人”等句,也推知陳、黃皆泉州人,具體未詳。卷五有《憶昔四首寄李郎中》,其中二首說:“憶昔藍溪水,水底明孤霞。君上青雀舫。留我赤松家。”“城西入詠樓,明月出東海。我歸君入朝,月色朗猶在。”說明李黃二人早年即在泉州結(jié)貧賤之交,藍溪水者,晉江東溪也,東海的城西,泉州城西月夜登樓詠吟也。以后李當官了,黃依然是個無官無職的山人。
何喬遠是泉州人,明代著名的史學家,官至尚書。所著《閩書》卷一五二·高德上,他為李贄立傳。傳后又記上“天啟甲子(1624年),里人何司徒□□予告,道通州,登其冢為文祭之?!贝思牢氖杖搿剁R山全集》,惜該書遠藏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無緣一見。
明劉侗、于奕世修《帝京景物略》卷八,載有明同安池顯方(字直夫,號玉屏,今廈門市人,天啟間舉人,《泉州府志》稱他“好禪學,工詩文”)的《謁李卓吾墓》一詩:“半生交宇內(nèi),緣乃在玄州。閩楚竟難得,佛儒俱不留。世人伺喜怒,大道任恩仇。我亦尋知己,依依今未休!”也備致同鄉(xiāng)后輩景仰之意。
其他如右都御史莊國禎,為黃宜人書墓表、翰林莊履豐為之篆額,他們都是李贄生前的親友。二莊皆其婿莊純夫的族人。
又泉州人嘉靖戊戌(1538年)進士,曾官云南姚安知府的趙恒,李贄曾親筆為趙恒寫了“鄉(xiāng)賢名宦”的匾額,此匾尚保存在泉州市文管會。趙也是李的朋友。
明代最重年誼,特別是同鄉(xiāng)同年登科者都是朋友,終生來往密切。查李贄的最高學歷是嘉靖卅一年(1552年)福建舉人。據(jù)萬歷《泉州府志》卷十五載,這科泉州的同年舉人有:“王徽猷,府學,己未進士。郭培之,府學。史朝寀,府學,丙辰進士。張敷潛,府學,官知府。李載贄,府學,官知府。李繼芳,府學,歷官布政司參議。丁云會,府學。許天琦,府學,壬戌進士。陳敦質(zhì),府學,官知縣。龔持應(yīng),晉江學。李伯遇,晉江學,癸丑進士。蔡民望,晉江學,歷官知府。孫振宗,晉江學,壬戌進士。黃思近,南安學,壬戌進士。李一陽,同安學,己丑進士。戴一俊,惠安學,癸丑進士。林會春,惠安學,歷官戶部主事。王以匡,惠安學,官教諭。薛廷寵,惠安儒士,官南城知縣。”所以上述諸人都是李的朋友。
三、李贄的族姓
李贄的祖先到第三世分為林、李兩姓,原因為何,歷來說法紛紜?;蛑髯诮谭制缯f,或主政治避禍說,難以定論。揆其實況早在李贄生前就說不清楚,所以在他著作中自己并無一言道及。據(jù)李光縉《景璧集》卷九《登瀛林氏祠堂記》說:“林之先自睦齋公窻也。睦齋生二子,長東湖公,次直齋公。東湖公之子通衢公居郡之登瀛里,以林為姓。直齋公之子某(按即李廣齊),改籍南安,始姓李。其后東湖公一派,亦有從李姓者,世所稱李卓吾先生是也?!粤中照咦h李,李姓者議林,誕信相非,世遠事湮,莫從考據(jù)。然昭穆不紊,祭祀僉同,姓分而族不分,此乃薦紳家一大奇事云。……若夫敬宗收族之說,則林李分矣,尚且本率祖率親之道,而不廢敦睦之義于分族之后。”以持中的態(tài)度來調(diào)和這個爭論。
據(jù)刑部尚書蘇茂相撰《明陸涼州知州封奉政大夫覺石李公墓志銘》云:“(李)系出河南固始,唐刺史弘弼公始入泉。其后從外姓為林,至廣齊公復姓李?!睌喽ɡ钍鲜翘拼腴}的。而另據(jù)李贄之叔父《明故處士章田暨配丁氏合葬墓志銘》則稱:“始祖君龢公,元季入閩,居郡城,以林著姓。生二子,長景文公,次景順公,景順公于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籍南邑著姓曰李。”又指明李氏是元季入閩,互相矛盾。又據(jù)《學前李氏族譜》第十頁世系圖載:“自武復公(二世)至季諒公十五世,代遠年湮,其行實宗支,不得詳考其倫序,特志其名而已?!甭冻鎏拼腴}之不能自圓其說之破綻。該譜至十七、十八世方有行實,第十八世祖智平之妻姓林,譜八泰,生子即君龢(林閭)也。而林李同宗則從君龢算起,兩姓皆無意見。看來分姓之因較復雜,宗教分歧有之,政治避禍有之。但主要是從祖考姓或從祖妣之姓之別,兩姓均有所本,不是隨便冒姓的。李贄本人對其祖先分姓也持調(diào)和論,不欲擴大爭端,《學前李氏族譜》第十八頁記:“(始祖君龢公)墓前有石柱一對,刻聯(lián)其上,系裔孫載贄書?!攀劳瑝灒瑲v代明禋光俎豆;一宗兩姓,熙朝文物夸李林。’”可以為證。
林李分生的原因,我發(fā)現(xiàn)一個新跡象。三世李廣齊在永樂二十年始遷南安,很快于永樂廿二年(1424年)就托右參議桃源莊謙寫了李氏族譜序言,自己在族譜上寫一篇《垂戒論》,不指名地痛罵其伯父林駑討了阿拉伯婦女為老婆而信仰伊斯蘭教說“有真色目人者,為偽色目人者,有從妻為色目人者,有從母為色目人者,習其異俗,以紛亂我族類,蔑視我常憲?!毖b得詞嚴氣正,但自己又違反當時的常憲--同姓不婚的原則,卻討一個姓林的當小老婆:“庶妣林氏,諱恭順”(《學前李氏族譜》第十九頁)。“呼庶母林氏及瓛(廣齊長子)戒之”(《黃氏墓志銘》)。雙方都在小老婆問題上爭吵不休。各為私寵的女人翻臉,乃是家庭常事。因這種暖味的隱情而遷居分姓,斷絕關(guān)系,我想可能也是起作用的因素之一。難怪李贄本人諱言其祖宗分姓之事,而李光縉含糊說其事“世遠事湮”,為長者諱了。
李贄所撰上述對聯(lián)下句之“熙朝文物夸李林”,倒是值得一談。茲據(jù)《林李宗譜·歷年表》所載,首先是林鉞于正德戊辰(1508年)中進士,歷官太平府知府。其后林奇材于嘉靖丁未(1547年)中舉,己未(1559年)會試第二名成進士,官平樂知府。再來就是李贄中舉人,官姚安知府。李應(yīng)先于萬歷乙酉(1585年)中舉,官陸涼州知州。林天咫于萬歷丁酉(1597年)中舉,累官光祿少卿。林豐芷于萬歷庚子(1600年)中舉,官曲靖知府。在李贄生前,林李同族已成為縉紳輩出的泉州望族,社會地位顯著上升,這就是李贄聯(lián)文的內(nèi)涵意義。
總之,當李贄活著之時,林李這一族姓已脫離商人或一般窮知識分子的地位,上升為紳士階層,更和海外貿(mào)易全無關(guān)系了。
我的文章至此結(jié)束,所提供的資料及看法,相信有助于研究李贄的生平事跡,有助于研究他的生活環(huán)境和思想根源的。
(1987年11月)
(原載于:《幸園筆耕錄》鷺江出版社2003年1月
李廷機字爾張?zhí)柧盼?1542-1616)
林閭號睦齋--林駑景順東湖--信生李允誠--林乾學--李端陽-|-李宗潔號竹軒-|-李廷**字鐘秀號白齋--李載贄。
| |-李廷桂字鐘氣號章田--載華載盛
| |-李廷**字鐘英
| |-李廷**字鐘美
林閭君和-|-林駑景文-|-信 林居安 ****--****--*****--****--****---林奇材
| |-仙保 林通衢--林恭惠易庵-|-林琛純齋--林義方--林 平樂守豐瀛
| | |-林琠履齋--林鉞西泉--林太毓--標榛棻? 林奇棻
| |-信生李允誠--林乾學--李端陽(南安胭脂巷)--李宗潔-|-李廷**字鐘秀號白齋--李載贄 | |-玉生 李廷贄(南安榕橋)--李 |-李廷桂字鐘氣號章田-|-載華
| |-福生 李福全(南安榕橋)--李 |-李廷**字鐘英 |-載盛
|-李端景順-|-信與 李廣懋--勝宗 |-李廷**字鐘美
|
|-添與李廣齊-|-獻官(遁齋)--簡齋--
|-珙官(端孝)-|-誠齋-|-志輝 珙--溥銘--瀛--梯--志輝廷?
| |-簡齋
|-玠官(剛毅)--勉齋-|-漸派深泮演
|-壽官(忠義)--樸齋(轔官)-|-澄
|-清
【明】 黃鳳翔 處士李公墓志銘(李梯) 廣齊--珙--溥銘--瀛--梯--志輝廷?
李應(yīng)先一李佺臺一李元祿。
明萬歷十三年(1585)出舉人李應(yīng)先,任云南陸涼州知州;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其子李佺臺中進士,任南京光祿寺正卿;李佺臺之子元祿又于順治十三年中武舉人,誥封懷遠將軍。下聯(lián)“兄弟叔侄”指李贄與應(yīng)先堂兄弟,李贄與李佺臺堂叔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