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科舉三年舉行一次,分三級遞進:一是鄉(xiāng)試(行省考試)。二是會試(禮部考試),三是御試(即殿試)。殿試放榜后,元代皇帝將在翰林國史院賜宴招待新科進士。元代規(guī)定,蒙古人、色目人只需經(jīng)過兩場較容易的考試就可以中進士第,漢人和南人要經(jīng)過三場難度很大的考試才能中第。公布成績時也分左右兩榜公布,蒙古人、色目人作一榜,稱為“右榜”;漢人、南人作另一榜,稱為“左榜”。
鄉(xiāng)試,八月二十日,蒙古、色目人,試經(jīng)問五絳;漢人、南人,明經(jīng)經(jīng)疑二問,經(jīng)義一道。二十三日,蒙古、色目人,試策一道;漢人、南人,古賦詔誥章表內(nèi)科一道。二十六日,漢人、南人,試策一道。
會試,省部依鄉(xiāng)試例,于次年二月初一日試第一場,初三日第二場,初五日第三場。
御試,三月初七日,前期奏委考試官二員、監(jiān)察御史二員、讀卷官二員,入殿廷考試。
《元史·志第三十一·選舉一》
家譜中牛氏先祖皆該年中舉,次年中進士,且洪、裨、超三祖的科舉互相相差三年,粗看之下,這些情況與元代科場制度仿佛都相吻合。但經(jīng)過與《元史》細細比較,筆者發(fā)現(xiàn)家譜中始祖與二世祖科舉記載與史書并不一致。
泰定元年(1324年)春三月,廷試進士捌剌、張益等八十有六人(《元史·志第三十一·選舉一》)。
(至正)十一年(1351年)三月丙辰,廷試舉人,賜朵列圖、文允中等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差,凡八十有三人。國子生員如舊制。
十四年(1354年)三月己巳,廷試舉人,賜薛朝晤、牛繼志等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差,凡六十有二人。國子生員如舊制。
十七年(1357年)三月,廷試舉人,賜侻征、王宗嗣等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差,凡五十有一人。國子生員如舊制。(《元史·志第四十一下·百官八·科舉附錄》)
從上發(fā)現(xiàn),《元史》科舉比家譜先祖科舉年都提前一年,這是一個較大的疑點!“一門四及第”、“三兄弟依次及第”這么顯赫的先祖事跡,竟然科舉年記載是錯誤的?“始書家譜”的年代與打鍋分家的時間相隔并不久,從理論上說是不應(yīng)該的,錯誤的唯一解釋就是此為后世推出的先祖科舉年。從此點來看,先祖事跡可能是后人附會的,“三兄弟依次及第”的可能性也不大。
二、至正十一年進士題名錄
元代進士題名錄保留下來的只有兩科,一為《元統(tǒng)元年1333進士題名錄》,另一為《元至正十一年1351會試題名記》(元國子祭酒王思誠撰)?!对琳荒陼囶}名記》是清代發(fā)現(xiàn)的元進士題名碑,存該科進士名七十四人,脫落九人,現(xiàn)存北京孔廟。臺灣蕭啟慶《元至正十一年會試題名記校補》一文補六人,沈仁國另增補二人。據(jù)翟國璋編《中國科舉辭典》,該科題名錄如下:(缺1人)
蒙古色目38人,漢人南人45人
□□兒 □□臺 萬 訥 馬 翼 元哲都 王 猷 文允中 方德至 扎刺歹 馮有明
呂 誠 向彌堅 朱克正 朱夢炎 朱徽薄 朵列圖 劉應(yīng)綱 劉承直 安覃薄 許汝林
裴夢霆 達蘭貼木兒 安檀不花 達實貼謨兒 買 閭 孫克敬 尋 適 嚴 瑄 李士瞻 李 亨
李國風(fēng) 李夢符 蘇 有 伯顏□ 睎 禹 伯顏溥化 伯顏貼木兒 何 淑 吳 裕 吳 颙
宋 也 宋 貞 完者不花 沙 寶 沙 的 詁 穆 張 恒 張 泰 張守正 潘從善
邵仲英 陳頤孫 忽 都 單元陽 寶 寶 相翰識理 榮 僧 哈 質(zhì) 拜 住 秦惟質(zhì)
聶洪衷 賈元坤 翁復(fù)古 郭德潤 陶 資 曹紹祖 梁 舉 盛景年 脫因普化 蕭飛鳳
蕭受益 野 仙 善 慶 善 材 普延臺 普顏浚 普顏貼穆兒 程國儒 舜 馬 魯 淵
溥 顏 蒙大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