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
(原創(chuàng))補《遼史.宰執(zhí)年表》<一>作者:
白紙黑字徐俊
遼制分有“北面官”(遼官)和“南面官”(漢官)。
北面官的最高機構是北樞密院(《遼史》誤以南樞密院為北面官),北院樞密使為其最高長官,與知北院樞密使事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宰執(zhí)。又有北南宰相府,其最高長官為北、南府宰相。從部族時代起,便設有北南宰相分統(tǒng)各部,立國之初二府皆由部族推選。隨著皇權的加強,部族權力削弱,二府也變?yōu)橛珊笞鍖徝苁希ㄊ捠希┖突首逡墒系氖缆毝李A其選。但隨著國家的強大與制度的完善,特別是從圣宗朝起,世選的同時也開始任用有能力的非二族大臣充任二府。世選宰相往往作為榮職,其人多為鎮(zhèn)守要地的將領,有參政權但很少參預朝政,這時的朝任府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宰相。至于中后期,世選的作用日趨平淡,越來越多的非二族的大臣(多為漢臣)充任二府(其中南府宰相尤為明顯)。但其總體職權,在樞密使下。
南面官的最高機構是南樞密院,它是后晉樞密院的延續(xù)。世宗天祿四年(950)二月,建政事?。ㄟ|興宗重熙十二年[1043]改中書?。?。值得注意的是,以韓延徽“遷南府宰相,建政事省”(《韓延徽傳》),可知作為北面官的南府宰相已經有了南面官機構的性質,而政事令僅僅作為虛衍設立。又設有大丞相、左右丞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和尚書左右仆射等中原王朝特征的官職,除參知政事外,其多為南面最高長官的贈官或虛衍存在,所以不存在系統(tǒng)性,雖然這些職司皆稱為南面宰相(即漢宰相),但其權力、地位都不及北面宰相,北南二院才是遼朝真正的中樞機構,其長官亦即宰相。宋人余靖的《武溪集》卷十八《契丹官儀》載:“契丹之官,領番中職事者,皆異服,謂之契丹官,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領燕中職事者,雖國人亦漢服,謂之漢官,執(zhí)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
關于南面宰相,近學者研究其遷任過程大致分為如下四個階段: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中書相和門下相—中樞宰相。第一階段是樞密副使。由于南樞密院在南面官系統(tǒng)中居于核心地位,故宰相多從樞密院一系升遷。種種跡象表明,樞密副使是執(zhí)政的見習期,只要無過錯,基本稱職,就能順利地升任參知政事。而條件成熟的漢官,可以不經樞密副使,直接升任參知政事。第二階段是參知政事。它是嚴格意義上的執(zhí)政官,并開始表現(xiàn)出省院互兼的特點。除拜參知政事,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單授。二是兼職于樞密院。三是兼任其他重要職務。參知政事作為中書省的主管官之一,常兼任樞密院的副長官或其他重要職務,參議國家大政,其地位無疑是高于樞密副使的。一般而言,樞密副使不由參知政事,很難問津南面宰相。第三階段是中書侍郎平章事(中書相)和門下侍郎平章事(門下相)。這是真正的南面宰相,即時人所稱的“漢宰相”。除拜情況大致有三種:一是單授。二是兼知樞密院事或樞密使。三是兼任北、南府宰相之一。第二、三種情況即是南面宰相(漢宰相)升遷的第四階段---中樞宰相(即本表所列之兩院樞密使及北南府宰相)。中樞宰相必須是兼領樞府,或兼任北、南府宰相之一。當然,兼顧樞府,又兼北、南府宰相之一。這樣事權更重,不僅登上了南面官的頂峰,而且在遼朝整個官僚體系中,都處于僅次于北院樞密使的重要地位。
至于左右丞相,屬漢官體系,為無實際權力的榮職,多為樞密、執(zhí)政的加官,其排名甚至在樞密副使和參知政事之后,如《圣宗紀七》載太平二年(1022)十月七日帝賜宰執(zhí)等漢官錢物,其序便為“宰臣呂德懋、參知政事吳叔達、樞密副使楊又玄、右丞相馬保忠”。這里是按職權大小排序:宰臣呂德懋,以《遼史》書法例,當是漢人宰相中的中書或門下相,而參知政事為政事省長官,樞密副使為樞密院官員,都是有實實在在職權的人物。只有左右丞相,皆以其他實職依附,當時左丞相張儉,是以樞密使加左丞相之秩;右丞相馬保忠,當是以同知樞密院事加右丞相之秩,所依附的實職最低。因此可以肯定,《遼史》中所有的漢人宰臣,都不是以左右丞相為本職的。
由于《遼史》錯誤疏漏百出,又無宰輔表可依,故本表謬誤臆斷之處在所難免!
(本表據(jù)《遼史》《契丹國志》等列,出自《遼史.本紀》部分的不注明出處,其余皆明注出處)
年代
紀 事
兩院樞密使及北南府宰相
門下中書相及執(zhí)政
907
太祖元年(梁開平元年)正月十三日,耶律阿保機被推為契丹可汗。
1 1
正月十三日,北宰相蕭轄剌(蓋之庸《耶律羽之墓志》考釋:轄剌、實魯、實六、室魯、痕篤當為同一人。漢名延思,后同母異父兄,疑即蕭袍魯曾祖父割輦)、南宰相耶律歐里思(《耶律撒合傳》作歐禮斯)等共推阿保機為聯(lián)盟首領。
(蕭轄剌) (耶律歐里思)
1
正月十三日,以耶律曷魯總軍國事(《耶律曷魯傳》)。
(耶律曷魯)
908
二年(二年)十一月,夏州李思諫卒,六日,子彝昌立。
2 2
2
909
三年(三年)五月二十日,置羊城以通市易。
3 3
3
910
四年(四年)三月,夏州李彝昌被殺。四月五日,族父仁福立。
4 4
蕭轄剌(實魯)免(913年稱其為前北宰相)。七月一日,以后兄蕭敵魯(迪里古、迪輦,《蕭義墓志》作迪烈寧,與室魯為兄弟)為北府宰相,后族為相自此始。
(蕭敵魯)
4
911
五年(乾化元年)正月,平奚部。
2
5
912
六年(二年)十月四日,諸弟反。
3
5
913
七年(三年)五月廿一日,平諸弟亂。
4
三月,以夷離畢直里姑(只里古)攝南府宰相,總政務。
(蕭敵魯) (直里姑)
7
914
八年(四年)
5 2
8
正月七日,耶律曷魯免。
915
九年(貞明元年)
6 3
916
神冊元年(二年)二月十一日,即帝位。
7
(鋤得部轄得里、直里姑攝南府宰相見神冊六年《紀》,二人攝任的交替時間不詳,據(jù)《蕭孝恭墓志》,鋤得部即初魯?shù)貌浚瑸槭捠?,轄得里當為蕭惟信、惟忠之先祖,愛新覺羅烏拉熙春的《初魯?shù)檬献蹇肌氛J為鋤得部轄得里即二人五世祖蕭霞賴,并以契丹文音譯以為“轄得里”當為“轄里得”之誤)
1
二月,韓延徽以政事令參決中外(南面官職未建之前即為漢宰相。據(jù)《通鑒》卷269“及<阿保機>稱帝,以延徽為相”擬)。
(韓延徽)
917
二年(三年)
8
2
918
三年(四年)十二月廿五日,皇孫兀欲生。
9
十二月二日,北府宰相蕭敵魯卒。十九日,弟蕭阿古只(《蕭僅墓志》作撒剌,或撒懶。見都興智《遼代國舅拔里氏阿古只家族的幾個問題》,為敵魯同母異父弟,與后同父)為北府宰相。
(蕭阿古只) (轄得里)
3
七月十四日,耶律曷魯(872-918)卒。
919
四年(五年)
2
4
920
五年(六年)正月二日,始制契丹大字。
3
5 1
閏六月八日,康默記為夷離畢(參知政事)。
(韓延徽) (康默記)
921
六年(龍德元年)
4 1
正月十九日,以皇弟耶律蘇為南府宰相,宗室為南府宰相自此始。
(蕭阿古只) (耶律蘇)
6 2
922
天贊元年(二年)
5 2
蕭阿古只免(923年稱其為前北府宰相)。十月十八日,以蕭霞的為北府宰相。
(蕭霞的) (耶律蘇)
7 3
923
二年(唐同光元年)
2 3
8 4
924
三年(二年)
3 4
9 5
925
四年(三年)
5
10 6
926
天顯元年(天成元年)正月十二日,滅渤海國,其王大諲譔降。七月廿七日,帝崩。廿八日,皇后稱制,權決軍國事。
6
九月八日,南府宰相耶律蘇卒。蕭霞賴為南府宰相(據(jù)《蕭惟信傳》及《蕭孝資墓志》載其子烏古鄰在太宗時顯擬此,免年不詳)。
(蕭霞賴)
11 7
927
太宗天顯二年(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帝子德光立。
2
12 8
秋,康默記卒(疑為述律后殉殺)。
(韓延徽)
928
三年(三年)
13
929
四年(四年)
14
930
五年(長興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帝兄耶律倍奔唐。
15
931
六年(二年)八月五日,皇子述律生。
16
932
七年(三年)
17
933
八年(四年)二月十二日,夏州李仁褔卒。十四日,子彝超立。
18
934
九年(清泰元年)
涅里袞(唐長興二年三月賜漢名狄懷惠)為南府宰相(任年《遼史》缺,今據(jù)《舊五代史》其長興三年仍被俘在唐,契丹屢求歸之不得,上年十一月唐明宗崩,其后內亂始。則涅里袞當趁亂而歸,契丹主以其被唐俘甚悔之,則任其為宰相當在其歸后不久,因擬此?!都o》只書任宰相,以繼任者鶻離底為南宰相可知其任亦南宰相)。
(涅里袞)
19
935
十年(二年)二月十二日,夏州李彝超卒,以兄彝殷(彝興)代。
? 2
二月十六日,宰相涅里袞謀南奔,執(zhí)之。以鶻離底為南宰相(見《紀》下年)。
(鶻離底)
20
936
十一年(晉天福元年)
? 2
九月十八日,南宰相鶻離底以臨陣退懦,免。以解領為南宰相(見《紀》閏十一月)。
(解領)
21
937
十二年(二年)
? 2
22
韓延徽免(據(jù)《韓延徽傳》使晉還而改南京三司使,考其年晉宰相來使,遼當以漢宰相使晉還禮,而下年趙延壽以樞密使為漢宰相,故擬韓延徽免在此年)。
938
會同元年(三年)十一月,以京師為上京臨潢府。
趙延壽為樞密使兼政事令(《舊五代史.契丹傳》)。
(趙延壽)
939
二年(四年)
2
940
三年(五年)
(據(jù)《蕭孝恭墓志》及《蕭孝資墓志》,蕭霞賴子蕭楊寧<烏古、烏古鄰>,楊寧弟蒲打寧在此前后先后任南府宰相,其后韓延徽繼之)
3
941
四年(六年)二月,晉鎮(zhèn)州安重榮執(zhí)遼使者。
4
942
五年(七年)七月八日,晉遣使稱“孫”不稱“臣”,帝始有南伐意。
5
943
六年(八年)十二月三日,如南京,始南伐晉。
6
944
七年(開運元年)三月一日,大敗晉師于戚城。
7
正月十六日,趙延壽免樞密。
945
八年(二年)三月廿七日,晉大敗遼師,帝還南京。
946
九年(三年)八月,帝自將南伐。十二月十七日,滅晉,降晉帝。
947
世宗天祿元年(漢天福十二年)二月一日,更國號遼。四月廿二日,帝崩。廿三日,兄子兀欲
立。
正月七日,設南院樞密使,以晉相李崧為樞密使。二月一日,以趙延壽為大丞相兼政事令、樞密使。五月一日,世宗囚趙延壽(據(jù)《通鑒》卷287)。八月一日,李崧歸漢(據(jù)《通鑒》卷287)。二日,始設北院樞密使,以耶律安摶為之。九月十六日,高勛為南院樞密使。
(耶律安摶) (高勛) (?) (?)
正月七日,以張礪為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即門下相)。和凝為左仆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即中書相)(據(jù)《通鑒》卷286,任在二月)。六月一日,張礪憤恚卒。八月一日,和凝歸漢(《通鑒》卷287)。
948
二年(乾祐元年)七月廿五日,皇子賢生。
2 2
十月七日,魏王趙延壽卒。十一月九日,漢殺李崧(見《舊五代史》)。
949
三年(二年)
3 3
950
四年(三年)
4 4 1
二月,以韓延徽為南府宰相,建政事省(見《韓延徽傳》及《紀》)。是年,蕭塔剌葛為北府宰相(據(jù)《蕭塔剌葛傳》擬)。
(耶律安摶) (高勛)(蕭塔剌葛)(韓延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