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27尼采平生-他就是奇跡

里敕爾說:“多年來,我目睹了如此眾多 的后起之秀,還不曾見到一個年輕人像 尼采那樣,年紀輕輕就如此成熟……” 然而,尼采,這個天才,他在生命的最后 十二年里竟是個瘋子。
正如我在上卷《西方哲學的故事》結尾所言,這一卷我將以 尼釆作為全書之始。
尼采是德國人,但他自認為是波蘭人,因為根據(jù)他的譜系, 他乃是波蘭貴族的后裔,尼采為之而深深自豪。
尼采1844年生于德國薩克森地方的勒肯。他的父親名叫 卡爾·路德維?!つ岵桑怯善蒸斒繃醺ダ锏吕锵!ね?世任命的勒肯教區(qū)的牧師,尼采的出生日與威廉四世國王的誕 辰是同一天,因此,老尼采便將兒子取名為弗里德里?!つ岵?。
似乎有許多因素注定尼采一生不會有多幸福。首先是他的 身體,他從小體質就非常孱弱,就像他可憐的父親,經(jīng)常忍受著 神經(jīng)痛、近視、頭暈目眩等帶來的痛苦。其次,他從小就失去了 父愛,他的父親因為腦組織麻痹癥死于1849年,這時候尼采不
到5歲。
父親死后,尼采的生活中便充滿了“女人氣”,他是整個家 庭里唯一的男性,其余的是5個女人:他的母親和妹妹、外祖母 和兩個尚未出嫁的姨。在這些人中,妹妹無疑是與尼采關系最 為密切的。由于尼采身體太差,無法與其他健康男孩兒競爭、相 處,只會受到他們的嘲笑、戲弄,因此,妹妹幾乎成了他唯一的玩 伴。
如果不與妹妹在一起玩兒,小尼采的唯一愛好就是讀書,他 很小的時候就像一個學者一樣手不釋卷了,他總是沉浸在書籍 與知識的海洋之中。
父親死去的第二年,母親攜全家搬到了薩勒河畔的瑙姆堡。 在那里,尼采進人了一所預科學校,他在學校的成績相當不錯, 并且表現(xiàn)出極高的天賦,這使得他的母親感到應當讓兒子進人 一所更好的學校。這所學校就是位于薩勒河畔的普爾塔學校。
普爾塔學校是一所在全德享有崇高聲望的新教學校,其歷 史非常悠久。早在12世紀,一些想使斯拉夫人改信基督教的天 主教教士們就在薩勒河畔建立了這所學校。后來,到了 16世 紀,新教接管了學校,將之建成了德意志最好的教會學校之一。 德意志歷史上的許多杰出人物,如著名詩人諾瓦利斯、批評家與 思想家施萊格爾兄弟、偉大的哲學家費希特,都來自這所學校。 尤其是費希特,這位著名的德意志愛國者與哲學家是普爾塔學 校最大的驕傲。
尼采是在1858年進入普爾塔學校的,由于它是一所寄宿學 校,尼采便像其他學生一樣住校了。由于出眾的成績與天賦,他 得到了學校的獎學金。
在普爾塔學校,尼采接受了多學科的教育,主體當然是宗教 與語言,也就是在這里尼釆接受了嚴格的古典語言教育,精通了 希臘文與拉丁文。
在普爾塔學校的日子對于尼采十分重要,甚至有時候是快 樂的,他也與同學們玩耍,例如夏天在水中暢游,但他將大部分 時間用在學習上。他曾經(jīng)制定了一個龐大的學習計劃,在這個 學習計劃中,他打算系統(tǒng)地學習地質學、植物學、天文學等知識, 還要學習軍事技能,并且大量閱讀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的 經(jīng)典著作。之所以如此,尼采解釋道:“知識的領域廣闊無比, 真理的探索永無止境?!?/div>
還有,也許基于童年的經(jīng)歷,這時候的尼采有了一種憂郁氣 質,他曾經(jīng)用這種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憂郁:
憂傷是知識;最能體會憂傷的人們,
也最能為命運的真相深深悲哀,
知識之樹絕非生命之樹。
不過,尼采對于老師布置的功課,并不十分重視。只是由于 他的天賦f他的成績依然出眾。他大量地記日記,寫詩。他這時 候的日記已經(jīng)具有了一種沉思的調子,而且如詩一般優(yōu)美,體現(xiàn) 了他駕馭語言的能力。
1864年,在普爾塔學校待了足足六年之后,尼采畢業(yè)了,他 進入了波恩大學,在那里學習古典語言學和神學。f
在波大,尼采遇到了里敕爾,當時一位著名的古典語言學 家。里敕爾勸尼采專注于古典語言學研究,尼采接受了他的忠
告。
尼采只在波恩大學待了兩個學期??偟恼f來,他在這個時
3
期很不快樂,甚至精神上深感痛苦,這種痛苦如果說有什么原 因,那是由于他的天才。天才使他敏感,使他感到了他自己和人 的有限性,感到了解世界、得到真理是何等艱難,為此他深感痛
苦。
兩個學期之后,據(jù)他自己后來所說,他“像亡命之徒一樣離 開了波恩”,既是為了逃避痛苦,也是為了追隨里敕爾。此前, 里敕爾與波恩大學另一位著名的古典文學教授發(fā)生了激烈的爭 吵,于是離開了波恩大學,轉往萊比錫大學任教。不久尼采也到 了萊比錫大學。這是1865年的事。
尼采在萊比錫大學注冊的這一天正是大學的校慶日。校長 說,一百年前的這一天,歌德也在萊比錫大學注冊了。不過校長 又告訴學生們,歌德是一個天才,但并非一個好學生,天才自有 天才的路,但同學們不必走他的老路。校長的話頗讓一群學生 感到興奮,這至少為他們將來不當好學生找到了一個好借口。
尼采在萊比錫大學的第一件大事是在一個書攤上碰到了叔 本華的《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尼采立即被它打動了,后來 他回憶這個時刻時寫道:
.我不知道是什么精靈在對我悄悄耳語:“帶上那本書 回家去吧。”剛跨進房門我就打開這本如此得來的寶貝,并 漸漸感受到那種充滿激情而又極其憂郁的天才之強大力 量。
西方現(xiàn)代哲學史上兩個最為獨特的人物就此見面了,并且 擦出了“愛”的火花。
我想大家對于尼采和叔本華思想之間的關系已經(jīng)有所知 曉,《西方哲學的故事》上卷之最后兩章我們已經(jīng)講過了叔本 華,當我們讀到尼采的思想之后,便會了解二者之間更加深刻的 關系——那種靈魂深處的共鳴。
據(jù)說,為了讀《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尼采整整兩個星 期幾乎沒有睡覺,他后來甚至給了叔本華一個至尊的稱呼—— 父親。不錯,叔本華的確稱得上是尼采的思想之父。
尼采在萊比錫大學的第二件幸事是遇到了一個好朋友——
iTTt
羅德。
羅德是一個聰明的年輕人,性格活潑,尼采大有相見恨晚之 感,不久與他成為了知己。后來,在談到與羅德之間的友誼—— 這種友誼將伴隨尼采的一生——時,尼采說道:
我第一次感受到這種建立在精神和哲學基礎上的友誼 之歡樂。我們常常展開激烈的辯論,因為我們在好多觀點 上意見并不一致。可是它足以使我們的談話發(fā)生更深刻的 ,變化;不久,各種不一致的想法停止了爭執(zhí),洋溢在我們倆 之間的只有一種平靜和完全的一致。
在萊比錫校園里,經(jīng)??梢钥吹絻蓚€年輕人形影不離,甚至 在放假時,他們也在一起,一起去波希米亞的荒原漫游。
1867年,尼采的生活發(fā)生了一次大變化。這年,由于眼睛 深度近視,一直被免于服兵役的尼采接到了政府的征召公文。 但尼采絲毫沒有因為這意外的征召而不滿,相反,他高高興興地 背起行囊到了南堡,加人了某炮兵團里的騎兵連。他認為,就像 用餐時在主菜外還要有可口的點心一樣,人的生活也應如此,從 軍無疑是他學生生涯這道主菜外一道很可口的點心呢。
后面我們還會看到,對于軍隊與戰(zhàn)爭,尼采一直有一種深深 的迷戀,就如現(xiàn)在,年輕的尼采已經(jīng)認為戰(zhàn)爭“對人的生命力具 有一種永恒的感染力”。
尼采的軍旅生涯沒有持續(xù)多久。一次,尼采從馬背上摔下 來,胸部受傷嚴重,他就此退役。這是1868年3月的事。
尼采在這年1〇月回到了萊比錫。他就像魚兒回到了水中 一樣,在這里,他的事業(yè)一帆風順。我們知道,尼采是哲學家,但 尼釆卻并不是以研究哲學起家的,他在大學時代的專業(yè)乃至以 后的職業(yè)都并非哲學,而是語言學,他是從語言學研究而走上哲 學研究之途的。在語言學上,尼采同樣是一個非凡的天才。 正是在語言學領域,尼采贏得了他最初的聲譽。
1869年,尼采畢業(yè)了,工作他是不用愁的,因為僅僅25歲 的他已經(jīng)收到了著名的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特別教授聘書,邀請 他去那里主持古典語言學講座。此前,他的導師里敕爾已經(jīng)用 極其熱烈的筆調向巴塞爾大學寫了一封推薦信,信中如此評價 他的得意門生:
多年來,我目睹了如此眾多的后起之秀,還不曾見到一 個年輕人像尼采那樣,年紀輕輕就如此成熟……我相信,只 要上帝允許他長壽,他將在德國的語言學領域名列前茅。 ;··…他在這里是整個萊比錫青年語言學界的偶像。您會 說,我是在描繪一種奇跡,是的,他就是奇跡,同時他又是親 切而謙遜的。
一個著名語言學家如此之髙的贊譽使得尼采輕易成為了許
多人要經(jīng)過多年努力才能獲得的教授職位。當然,尼采之所以 6 獲得這些,并非只由于里敕爾的賞識,而是因為他自己的學識與 才華。同樣因為如此,這一年,萊比錫大學只憑他已經(jīng)發(fā)表的論 文——這時的尼采已經(jīng)在一些重要刊物,例如《萊茵河博物館》 等上面發(fā)表了引起轟動的學術論文,就授予尼采博士學位。
尼采到達巴塞爾后,他的同仁們最初還對他的年輕心存疑 慮,然而,當他做了題為《荷馬與古典語言學》的就職演講后,一 切疑慮就煙消云散,他精宏的學識和顯而易見的天才,甚至他的 藝術氣質傾倒了所有聽眾。
第二年,尼采便被提升為正教授,同時按慣例成為瑞士公 民,這時他只有26歲。
就在這一年,尼采的生活又發(fā)生了一次大變故。我們知道, 這一年最大的歷史事件是普法戰(zhàn)爭的爆發(fā)。這時候的尼采雖然 入了瑞士籍,但仍然有一顆地地道道的德國心。他立即向學校 提出了休假的申請,好去參戰(zhàn)。
他的申請得到了批準,不過,由于他現(xiàn)在是中立國瑞士的公 民,法律不允許他扛槍上戰(zhàn)場,他便到了軍醫(yī)院,去照顧那些從 戰(zhàn)場上撤下來的傷兵們。
這場戰(zhàn)爭留給了尼采最重要的東西:他的哲學。
據(jù)后來尼采自己說,當看到德國的騎兵大隊往前線開去時, “我第一次覺得最強大最高貴的意志不是生存的悲慘斗爭中表 現(xiàn)出來的生活意志,而是戰(zhàn)斗意志,權力意志,超權力意志”。
在這里有兩個概念我們要區(qū)別開來:一個是權力意志,另一 個是生活意志。這兩個概念聽起來深奧,其實也很簡單:生活意 志就是人只為求生存而具有的意志,用精神分析的概念來說,是 人的“生存本能”;權力意志所注重的不但是人要生存,而且要 擁有權力。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具有生存意志的人只要活著就
7
行了,而擁有權力意志的人則不但要活著,還要當大官兒,就像 尼采自己所言:
最高最強的生命意志并不表現(xiàn)在可憐的生存競爭當· 中,而是表現(xiàn)在作戰(zhàn)意志當中,表現(xiàn)在權力和優(yōu)勢的意志當 中。
醫(yī)院的工作也給尼采留下了另一樣東西:他的病。
眾所周知,尼采最后是發(fā)瘋而死的。他為什么會發(fā)瘋呢? 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的可能之一是:他罹患三期梅毒,因病 毒破壞了神經(jīng)系統(tǒng)而發(fā)瘋。那么尼采為什么會患上可怕又可鄙 的性病的呢?可能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他有過不潔的性行為,例 如他可能在上大學時期逛過妓院;二是他在醫(yī)院里傳染的。當 時梅毒等性病在西方軍隊中大為流行,當尼采為那些染上了梅 毒的傷兵服務時,完全可能被傳染上。
這期間,尼采還染上了痢疾與白喉,這兩種病對他本來就不 強壯的身體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普法戰(zhàn)爭很快就結束了,尼采也很快回到了巴塞爾。這是 1870年10月的事。
從這時候起到1879年是尼采生活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時 期。這時候他的身份是巴塞爾大學教授。
在這個時期,我們要講尼采生活中的兩件大事:一是他與瓦 格那的友誼,二是他的作品。
尼采從小就喜歡音樂。1868年,尼采還是萊比錫大學的學 生,他第一次聽了瓦格那華麗而不拘一格的詩劇《音樂協(xié)會》, 就被它深深地打動了。他寫信對羅德說:
要對這樣一個人作評價,得有點兒激情才行?!?試圖以一種冷靜的、有所保留的態(tài)度去聽他的音樂,可是徒 勞了,我身上的每一根神經(jīng)都在顫動……
不過,瓦格那當時已經(jīng)是名滿天下的大音樂家,想認識他的 人多的是,尼采如何能夠結識他呢?這還要歸功于里敕爾夫人。
尼采是里敕爾教授的得意門生,里敕爾夫人自然也很喜歡 尼采。這時候,瓦格那的妹妹布勞克¥斯夫人正好住在萊比錫。 她與里敕爾夫人是老相識,當哥哥為+避開公眾的關注悄悄來 到萊比錫時,他的妹妹只給他介紹了一個朋友,那就是里敕爾夫 人。她這樣做可謂一舉兩得:一方面在哥哥面前炫耀了她有如 此優(yōu)秀的女友,另一方面又在女友面前炫耀了她有一個如此了 不起的哥哥。當瓦格那向里敕爾夫人友好地介紹他自己的音樂 時,里敕爾夫人告訴他,她對他的音樂相當熟悉,因為她的丈夫 有一個年輕的學生就是他的崇拜者,當然忘不了贊美一番年輕 的尼采的出眾才智與遠大前程。于是,這年的某一天晚上,尼采 接到了 一封信,里面只有兩句話:
如果你愿意和理查·瓦格那見面,請在3點3刻去劇 場咖啡廳。
經(jīng)過一番曲折,尼采終于見到了他的偶像。尼采是這樣描 述當時的情景的:
我們走進布勞克豪斯家舒適的客廳,那里除了幾個關 系很近的親戚和我們倆之外,沒有別人。我被介紹給了理 查,并說了幾句簡短的話向他表達了自己的敬意;他則非常 詳細地詢問我是怎樣成為他音樂的忠實信徒的,并且大聲 地詛咒自己創(chuàng)作的所有作品,只有在慕尼黑寫的那些令人 贊嘆的作品例外;他還嘲笑管弦樂隊的指揮們,那些家伙老 是像父親似的忠告說·/‘來吧,要是你愿意,激動一點兒,先 生們,再激動一點兒,朋友們!”他模仿萊比錫口音像極了。
要敘說尼采的激動是很困難的,總之他非常的幸福,仿佛在 黑夜與寒冬里生活了很久的人終于見到了明亮的太陽,感受到 了它溫暖的光照。
此后,瓦格那對尼采的人生與思想都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他 總是想辦法經(jīng)常去拜訪瓦格那和他那出色的妻子科西瑪??莆?瑪出身音樂名門,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斯特,丈夫原是著名的 指揮家比洛,后來她投人了瓦格那的懷抱,在與丈夫離婚前就與 瓦格那生了3個孩子。這時候瓦格那和科西瑪正居住在瑞士盧 瑟恩湖畔的特利普森。據(jù)說在他們的房子里有專為尼采準備的 房間。尼釆經(jīng)常來這里,聚精會神地聆聽偉大音樂家對他的教 誨,并將它們融入自己的思想。
1872年,尼采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劇從音樂精神中 誕生》,我們通常簡稱《悲劇的誕生》,這部作品深深地烙上了瓦 格那的印記。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指出希臘的悲劇產(chǎn)生于阿波羅 ——就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也兼管文藝與詩歌等——之 精神與狄奧尼索斯——即古希臘神話中的酒神——之精神的融
合。前者象征韻律、克制、和諧,后者象征放縱的激情。在書的 10


第二部分中,尼采富于激情地探討了悲劇在瓦格那的音樂精神 中的再生。書中對瓦格那贊美有加,把古希臘悲劇的復興寄托 在瓦格那身上。他認為:“從德意志精神的酒神本性中涌現(xiàn)了 一個和蘇格拉底的教化格格不入的力,從巴赫到貝多芬,從貝多 芬到瓦格那,這個力在盤旋著,好似太陽永遠在宇宙中運行一 般。”
《悲劇的誕生》是一部純粹理論性的著作,不過,它與傳統(tǒng) 的學術理論著作從內容到形式都迥然不同。它的語言流暢優(yōu) 美,富于激情,堪比文學杰作,它的思想也極富原創(chuàng)性。不過,也 正因為如此,它不是同時代的大部分學者所能理解的。因此,出 版之初,學術界對它采取了漠然置之的態(tài)度,連他的老師里敕爾 也以沉默來表示不滿。不過,幾個月后,它終于引起了相當激烈 的爭論,主要是一邊倒的批判,例如有一個青年學者發(fā)表長篇論 文,對《悲劇的誕生》從哲學到語言學進行了全面抨擊。尼采的 學術聲譽大受影響,他的許多學生也因此離開了他,據(jù)說他的課 只剩下兩個人聽。
尼采也有他的支持者,主要是他的幾個朋友,例如羅德和瓦 格那。其中最大的支持者自然是瓦格那,因為這本書的主旨之 一就是贊美他嘛!他讀到《悲劇的誕生》之后立即給尼采寫信 說:“我還不曾讀過比你的書更精彩的東西!”
《悲劇的誕生》是否稱得上是一部杰作早就得到了證明,就 像英國杰出的古典學者康福特所言:
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想像豐富的洞察力,把一代人的 學術成就遠遠地拋在了后面。
不過,尼采與瓦格那良好的關系只維持了幾年。從1872年 起,瓦格那移居拜特洛伊。這時候的瓦格那已經(jīng)漸漸地變了,以 前的他狂放不羈,充滿了尼采所渴望的酒神精神與不流于俗的 叛逆精神,但隨著名聲的增長,他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基督徒,一 個滿足于聲名地位的俗人,一個所謂的成功人士。而且,瓦格那 是一個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他的眼里、心里、口里除了自 己的事、自己的思想之外壓根兒沒有其他人的影子。至于尼采, 也只是他的一個崇拜者或者一件中用的工具而已,他對尼采并 無多少真正的友誼可言。
不久,盛名的瓦格那熱衷于自己音樂會演的籌備工作,每次 與尼采見面,談的總是音樂會演之類的俗事,尼采自然沒多少興 趣。至于尼采感興趣的事例如他的思想,瓦格那那種明顯的漠 視使尼采坐臥不寧,深感壓抑,甚至漸漸產(chǎn)生了對抗心理。后來 他漸漸地少去找瓦格那了,甚至數(shù)次拒絕了瓦格那的遨請。
使他們產(chǎn)生最終分裂的是瓦格那在他的音樂中以及在他的 語言中表達的思想。這時候,成功的瓦格那被包括巴伐利亞君 主在內的德國人捧為新的音樂之王,已經(jīng)完全不是叛逆的、尼采 幻想中有如金發(fā)野獸般的瓦格那了,他成了一個君主的順民、一 個基督徒。等到瓦格那公開宣布他是一個基督徒時,他們的友 誼就從靈魂里枯萎了。
I876年夏,第一屆瓦格那音樂會演在拜特洛伊舉行了,異 常地隆重。尼采也應遨而來。瓦格那的每部作品都能激起觀眾 們狂熱的歡呼。然而,這一切不屬于尼采。他如此地表達了他 此時的感受:
繼續(xù)留在這里我會發(fā)瘋的。我懷著恐懼的心情等待著
這些沒完沒了的音樂晚會,可是我還待在那兒。我再也不
能忍受了?!乙x開,不論去哪兒,只要能夠離開就
行:這里的一切在折磨著我。
于是尼采逃走了。
他躲到了附近的一個林區(qū),在那里寫下了《人性的,太人性 的!》,明顯地批判了瓦格那。
1879年1月,尼采收到了瓦格那給他寄來的《帕西伐爾》的 劇本,它所表達的正是尼采所厭惡的基督教精神,尼采拒絕回 信。5月,尼采將《人性的,太人性的!》寄給了瓦格那,瓦格那也 沒有回信。從此兩人由朋友成為了陌路。
雖然與瓦格那斷交了,但瓦格那的影子從來沒有從尼采的 腦海里消失,與瓦格納友好的幾年是尼采一生中少有的快樂時 光。用尼采自己后來的話說:
同一般人的關系,我極易忘懷,然而我絕不想從我的生
活中抹去在特利普森(這是瓦格納在瑞士的住所)度過的
時光——信任的時光、歡愉的時光、深沉的時光……
尼采的身體本來就虛弱,自從在醫(yī)院中護理傷兵患上白喉 和痢疾后,他的健康狀況一直不好,從1873年起甚至日益惡化。 這時,他又患上了嚴重的神經(jīng)衰弱、胃病,視力衰退得厲害。他 已經(jīng)難以承擔正常的教學任務了。于是,1876年,他向當局請 求休病假一年,得到了批準。他在兩個朋友的陪伴下,前往意大 利療養(yǎng)。他住在地中海邊的一座別墅里,與幾個朋友消磨了許 多時間。在同朋友聊天時,尼采曾列舉過他的一些生活原則:
13


對人應該既不熱愛也不憎恨D
決不從事政治。
既不要富有也不要貧困。 .
應該避開那些著名人士和權力人物的生活道路。
必須在自己的生活圈子外選擇妻子。
絕不接受任何宗教儀式。
1877年時,尼采與妹妹伊麗莎白·尼采生活在一起。她對 尼采的生活與作品都有很大影響。
1878年,《人性的,太人性的!》正式出版。這本書給尼采帶 來的結果是這樣的:他成為了一個孤獨的人,基本上沒有哪個人 喜歡與他待在一起了,包括他的學生。
1879年是尼采生活的一個分水嶺。這年6月,由于健康狀 況更加惡化,他已經(jīng)根本無力擔當他的教授工作,只能申請退 休。當局同意了,并且給了他一份每年3000瑞士法郎的退休 金,為期六年。
離開教授崗位后,妹妹把他帶到了瑞士上恩加丁地區(qū)偏遠 的山谷里,在那里他享有絕對的寧靜,他不由感嘆:“Et in Arca-dia·”直譯就是: “ 我在阿卡狄亞 ?!睔W洲人的 “阿卡狄亞” 相當于 中國人的世外桃源。在這個地方的療養(yǎng)使尼采恢復了一點兒健 康,又重新執(zhí)筆寫了一些東西。
總的來說,辭職后,尼采過的是一種漂泊不定的、孤獨的生 活。妹妹并沒有陪他多長時間,因為不久她就結了婚,跑到美洲 去了。她的丈夫名叫弗爾斯特,一個極端的民族沙文主義者,極
其仇視猶太人,是德國當時的反猶頭子之一。弗爾斯特將他的 14
這些思想一股腦兒傳給了妻子,而她也全盤接受。他帶妻子去 美洲的目的是想在烏拉圭建立殖民村,但失敗了,他在1889年 自殺。
伊麗莎白去美洲前,本想帶哥哥一起去,但尼采拒絕了,他 的健康顯然禁不起遠洋的顛簸,而且他也不想離開歐洲。
妹妹離開后,尼采的生活之慘可想而知:他身體很糟,急需 照顧,卻經(jīng)常孤身一人。
要是有一個妻子該多好呀,這是在當時的情形之下自然的 想法。但是尼采一生都沒有結婚,盡管他也有過自己的情感生 活。
尼采這段情感的對象是洛·安德烈亞斯-薩洛美。
薩洛美是俄國人,比尼采小17歲,是一個帶點兒傳奇色彩 的女性,被認為是那個時代除居里夫人外最聰明的女人,就像尼 采所言“她是所有女性中最聰明的一個”。她是出色的作家、詩 人、精神分析專家,她不但聰明還很漂亮,天生具有一種神秘的 魅力,這種魅力使她能夠征服幾乎任何男性,無論他是一個多么 高貴、高傲或者智慧的人。在她的一長串朋友與情人的名單上, 有弗洛伊德、屠格涅夫、托爾斯泰、斯特林堡、斯尼茨勒、里爾克 等等光輝的名字。這些杰出的男人個個都很喜歡她。例如弗洛 伊德,1935年5月,79歲的弗洛伊德寫信給已經(jīng)74歲的薩洛 美,向她討一張近照,他在信中說:“倘若一個人活得夠久…… 也許甚至可以活著時就能從你那里得到一封信和一張照片 ……”薩洛美回信了,她的信成為垂暮之年的弗洛伊德的精神 食根〇
尼采是如何認識薩洛美的呢?這是由尼采的一個異性朋友 弗羅琳·馮·梅森伯格介紹的。梅森伯格一直很同情尼采,深
15
知尼采需要一個妻子來照顧他。然而尼采又看不上普通的女 子,因此,在她看來薩洛美是最適合的對象了。她把尼采的書介 紹給薩洛美,薩洛美從書中看出了尼采非凡的智慧,渴望認識 他。于是,經(jīng)梅森伯格遨請,尼采來到了羅馬,在圣彼得大教堂, 他被介紹給了薩洛美。
也許從第一眼起,尼采就喜歡上了薩洛美“這位年輕的俄 國人”,以后尼采在信中就這么稱呼她。她那雖然很少但簡潔 有力的話語、她安詳而謎一樣的眼神使尼采幾乎不能自拔,像他 后來所言,她是“一個瞬間就能征服一個人靈魂的人”。
此后,尼采就跟著薩洛美和她的母親離開了羅馬,他們一起 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尼采告訴了薩洛美有關他的一切:童 年、求學,以及與瓦格那的交往與分裂。而且很快地,他向薩洛 美求婚。但他的求婚被薩洛美毫不遲疑地拒絕了,雖然語氣委 婉,但毫無商量余地。尼采雖然一再努力,但終未成功。
事實上,薩洛美怎么可能接受尼采的求婚呢?雖然尼采具 有超人的智慧,是一個卓越的思想家,然而絕非一個出色的婚姻 對象:他既無錢又無名望,家世普通,而且體弱多病,是無論如何 也不適合薩洛美這樣一位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女子的。
雖然如此,她對尼采仍然表達了足夠的善意與友誼,她曾寫 了這樣一首詩獻給尼采:
就像朋友愛朋友,
我就這樣地愛你,生活真奇異!
我為你歡樂,為你哭泣,
也把我的快樂或痛苦給你,
我愛你,帶著苦痛與歡欣。
假如你必須將我毀滅,
我將忍著哀痛離開你,
就像朋友,從其朋友的擁抱中逃離。
從詩中可以看到,薩洛美對尼采的感情是矛盾的:她愛著尼 釆非凡的智慧,然而卻不可能無限地接近他。當尼采要求更多 時,她將會逃離。
愛情已無望,那么友誼呢?他們是否能夠維持長久的友誼? 也不可能,雖然他們都曾努力。尼采對于他這位年輕的女性朋 友近乎苛刻地要求:她要無條件地信仰他的理論。這使一貫獨 立的她難以忍受。
最后,他們的友誼中插進了兩個人,終于將他們分開了。
一個是尼采的妹妹,她從來就不喜歡薩洛美。她后來說,薩 洛美其實根本就沒有喜歡過她哥哥,甚至真誠的友誼都沒有,她 只是對他好奇而已,幾乎就像小姐們喜歡寵物一樣。因此,她對 待來看望尼采的薩洛美十分冷淡,令薩洛美很難受甚至惱怒。
另一個人是李,尼采的好友,當尼采追求薩洛美時,他與尼 采在一起,他也不可避免地愛上了薩洛美,尼采發(fā)覺李與薩洛美 之間好像有著什么秘密,就以為他們在戀愛而瞞著他,于是他憤 怒了,離開了薩洛美,留給她一封信,信中說:
再見吧,親愛的洛,我不想再見到你了。
這大約是1882年9月的事。
此時的尼采是在沒有任何人陪伴的情況下離開的,他孤身 一人在意大利各地亂走,仿佛一個無家可歸者。他也的確無家
17
可歸,因為他并沒有屬于自己的家,也沒有固定的住所。就像他 自己在這時候所言:“今天,我進人了完全的孤獨?!?/div>
要說出這段時間的生活是很困難的,但我們可以想像一下: 一個身上沒有幾文錢的人,身體虛弱,又生著病,獨自走在大街 上、荒野里、大海邊,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呀!
對于一個天才,心靈的痛苦往往只會激發(fā)他的創(chuàng)作欲望。 對于尼采來說,便是他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 說》的問世。《査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分四部分,出版于1883年 至1885年間,由于銷路不好——這是尼采著作的一貫特征—— 最后一部分只能由他自費出版。
接著,流浪中的尼采又在1886年出版了《善惡的彼岸》, 1887年出版了《道德的起源》。1888年更是尼采的高產(chǎn)年,這 一年,他出版了《瓦格那的境況》、《反對基督教》、《尼采對瓦格 那》、《看哪,這人!》、《偶像的黃昏》,等等,甚至還寫了一組抒情 詩《酒神頌》。
然而,對于尼采來說,此后的日子卻不太妙了。
1888年底和1889年初,尼采正在意大利的都靈,棲身在一 個窮人家的家庭旅館里,仍孤身一人。這段時間,他的朋友們經(jīng) 常能夠接到尼采從都靈發(fā)來的各種短信與電報,里面是稀奇古 怪的話,如“請為我唱一支嶄新的歌。世界光明,萬物歡欣”, “阿里阿德尼,我愛你”,“我是普拉得,我是張畢格;我已在今年 秋天被埋葬了兩次”,等等。他的一個朋友立即趕到都靈,在那 家旅館找到了尼采,見他正用手、肘在鋼琴上亂砸,嘴里亂唱一 氣——他已經(jīng)瘋了。
尼采先被送進了巴塞爾一家精神病院,后來到了瑙姆堡,由
他的母親照料。到1897年,他的母親去世了,他轉由他的妹妹 18
照料,直到1900年8月25日去世。
在這漫長的十二年里,尼采幾乎完全是一個瘋子,只是偶爾 說幾句正常的話,有一些正常的意識,不過轉瞬即逝。例如有一 天,他妹妹在旁邊看著哥哥,不由流下了眼淚,尼采突然說:“伊 麗莎白,你為什么哭呢?難道我們不幸福嗎?”
還有一天,他由人陪著在外面散步,看見路邊有一個美麗的 小女孩兒,他走過去,用一只手將她的額發(fā)撩起,微笑著說:“這 不是一幅天真爛漫的圖畫嗎?”
最后,我想用一首詩來結束尼采的傳記。尼采是一個哲學 家,也是一個文體家,還是一個了不起的詩人,他的詩充滿了奇 特的魅力,有如他的哲學,有如他的人生·_
我的生命之掃啊,
在黃昏中沉落! ,
你的眼睛閃爍出 半被灼紅的微光;
你的淚水流淌著 露珠一樣的晶瑩;
你愛情的紫霞
你最后遲到的祝福
悄然流過,在這白茫茫的大海里……
四周只有波浪、波浪的嬉戲。
往曰沉重的一切 早在藍色的遺忘中沉去——
我的小船正擱淺。
多陌生喲一一風暴與航行 希望和心愿久已淹沒,
心靈與大海恬然靜眠。
第七重孤寂 我從未感到過 更真切的美妙的靜謐 更溫暖的陽光的輻射。
——那不在閃爍,我絕頂上的冰? 銀白、輕捷,像一條魚,
我的小船向遠方,悄然駛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