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他的一個才貌雙全的侍姬,被王建以教宮人為借口,奪去不 還?!逗扇~杯》等詞即為姬人而作。這個傳說大概不是事實,或者另 有所思的人。我國五七言詩歌名家所作,愛情詩是個薄弱環(huán)節(jié)。詞的 興起,正好填補了這一環(huán)節(jié),韋莊所作,又極出色,論者說他能“狀 難狀之景,達(dá)難達(dá)之情,而皆一本自然,以深入淺出法寫之”(白迪 琮校訂《韋莊集·后記》1958年人民文學(xué) 出版社版)。這是很確當(dāng)?shù)脑u論。
李珣在《花間集》中叫“李秀才”。他 的妹子是前蜀王衍的昭儀,前蜀亡后,李珣 隱居不仕,他在文學(xué)之外,兼通醫(yī)理,著有 《海藥本草》。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有 所引用。
衍的母親,姓徐,后與王衍同被后唐所殺。她寫過《宮詞》百首(其 中雜有別人的作品),寫宮中游樂之事。后蜀后主孟昶也有一個花蕊 夫人,姓徐,有人說姓費。前人常把她當(dāng)做《宮詞》的作者,是不可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 更無一個是男兒?!?/div>
有人認(rèn)為這首詩的作者是蜀臣王承旨。這個說法恐怕是有道理的。 至于后人對花蕊夫人之事傳說不絕,原因當(dāng)在于對趙匡胤兄弟欺人太 甚,表示憤慨不滿之情。
五、南唐二主和馮延已等詞人
南唐是與西蜀并駕齊驅(qū)的五代時期的兩個文化中心,從詞這一方 面看,西蜀由于有《花間集》一書,所以名傳后世的作者較多;南唐 沒有人做結(jié)集的工作,后人知道的作者就少了。但從具體的作家來看, 南唐李后主(煜)的成就實在當(dāng)代諸家之上,中主(璟)和馮延已也 可與韋莊具有同等的地位。
中主(916^961)和馮延已(903-^960)同時。馮延已一作延
嗣,字正中,廣陵(今江蘇揚州)人,著有《陽春集》。他的為人, 《資治通鑒》根據(jù)敵對者寫的野史,說成是個誤國的奸臣。文學(xué)評論 家對他多表示贊賞。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馮正中詞雖 不失五代風(fēng)格,而堂廡特大。”這個說法頗為公允。他的一首《謁金 門》,開頭說:“風(fēng)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中主見了,對他說:“吹皺 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延已也引中主的詞句答道:“未若陛下小樓吹 徹玉笙寒也,南唐君臣以詞語相戲,關(guān)系很融洽,宋以后的君臣之 間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這種情形。
中主詞傳世的只有4首,寫的都是苦悶愁恨的心情,語言明快, 意境闊大,歷代論者的評價都相當(dāng)高。
后主詞傳世而且可信的也不過30多首。王國維說:“詞至李后主 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蔽覀冎溃?詞本來是供歌唱用的歌詞,作者往往是一寫出來就交給伶工歌姬去唱,
因而內(nèi)容多以相思、享樂為主。優(yōu)秀的詞人逐漸增人抒情的成分,詞 的格局才有了提高。李后主的詞是第一流的抒情詩,他就成為歷史上 最杰出的詞人之一。
李煜(937-^978)字重光,有鐘隱居 士等別號。他成年時,五代已近尾聲,他25 歲作南唐國主時,中原已是宋太祖建隆二 年。他對宋朝處處委曲求全,最后仍逃不脫 亡國當(dāng)俘虜?shù)拿\。開寶九年(976),他到 汴京。不久,宋太祖死去,太宗即位,改元 太平興國。太平興國三年(978)七月初七,
被太宗用藥毒殺。他的一生是很不幸的,而 他寫悲哀痛苦的感情的詞恰恰是最好的
作品。 李炫像
他早期的作品或?qū)戞倚g樂,或?qū)懨芗s私情,描繪情景,使讀者 似可目睹,對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也刻畫得絲絲入扣。后期的愁苦之作 未必完全是南唐國亡后的作品,有的可能是在國勢危急之時寫的?,F(xiàn) 在舉國亡后所作兩首為例。
春花秋葉(一本作“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 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依然在,只是 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一本作“許多”)愁?恰似一江春 水向東流。
虞美人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 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闌!無限關(guān)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一一-浪淘沙令
這類作品的好處在哪里呢?詹安泰先生在《李璟李煜詞》(1958年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版)的前言里說:“……蘊藏著對不合理生活的抗憤的 情緒,對美好生活的殷切的眷戀,表明了這是在橫遭壓抑的情勢之下所
產(chǎn)生出來的愁苦”(原書第28頁)。又說:這是“大膽地、真切地、毫 無掩飾地用直抒胸臆的表現(xiàn)手法寫出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的作品”。
李煜的高明就在于能使他的作品富有感染力
二主統(tǒng)治時的南唐,文化氣息十分濃厚。
中主15歲時曾在廬山讀書,后來在讀書處建開化寺。烈祖升元四 年(940),南唐政府在廬山白鹿洞建學(xué)館,叫做廬山國學(xué),以李善道 為洞主,教授生徒。這就是宋朝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的前身。
南唐二主用的文具紙張都極考究,為了造紙,曾聘請蜀中紙工, 在六合(今屬江蘇)找到與蜀中性質(zhì)相同的水,造出高質(zhì)量的紙。后 主用的“澄心堂紙”,宋朝人把它當(dāng)作寶貝。北宋中葉,歐陽修曾經(jīng) 得到這種紙,一紙可值百錢。宋人陳師道又說看見過楊行密做淮南節(jié) 度使任命將校的牒紙,光滑如玉,比士大夫家的澄心堂紙更好。大概 宋時有人造了紙張,冒充澄心堂紙,同現(xiàn)代的假古董一樣,有利可圖。
南唐造硯的有硯官,造墨的有墨官。李廷珪是造墨名家。他本姓 奚,易縣(今屬河北)人,世代造墨。父親奚超南遷歙州(今安徽歙 縣),南唐賜姓李。廷珪造的墨號為“廷珪墨”。歙州又是硯的產(chǎn)地, 李少微以造硯被中主封為硯官。皖南盛產(chǎn)文具紙張的歷史就是從此開 始的。
六、人才輩出的畫壇
從唐末經(jīng)五代十國到宋初,在繪畫史上是一個生氣勃勃的時期。 前后蜀和南唐的畫院是高手云集的地方;一些不求聞達(dá)的藝術(shù)家,專 心從事藝術(shù)創(chuàng)造,也有很高的造詣。幾十年中間,人物、花鳥、山水 都出現(xiàn)了許多名家,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先談人物畫家。
貫休和尚,俗姓姜,字德隱,號禪月大師,婺州蘭溪(今屬浙 江)人,在唐昭宗天復(fù)年間(901—903)到蜀中,受到王建的禮待。
①四大書院的另外三所是長沙的岳麓書院、商丘的應(yīng)天府書院和西京嵩陽書院
他工于詩畫,詩有《禪月集》。他畫的十六羅漢?骨相都突兀古怪,流 露出玩世不恭的氣息?,F(xiàn)存的紙本即使不是真跡,至少是相當(dāng)高明的 摹本。
南唐畫院中人才最多,人物畫家有顧閎中、周文矩等。
顧閎中傳世的作品有《韓熙載夜宴圖卷》,這是一件不朽之作。
韓熙載這個人,已見第四章第一節(jié)“外強中干的南唐”。這個圖 卷把他晚年置酒高會、觀賞舞樂的生活,寫得極為生動。這時的韓熙 載早已丟掉了北定中原的空想,而且因后主對北方籍人士心存猜疑, 于是縱情聲色,蓄伎樂數(shù)十人,常和賓客作長夜之飲。后主聽說此事, 便命顧閎中到他家里偷看,回來畫成這個卷子。畫卷把韓氏本人和賓 客、女奴,一舉一動以至神情態(tài)度,都精妙地刻畫出來。韓熙載戴的 輕紗制的高帽子,是當(dāng)時有名的“韓啟輕格”。杯盤的顏色和形狀, 都是越窯青瓷。但是這里有個問題,傳世此卷向來認(rèn)為是摹本,內(nèi)容 與原作相同。近來有人研究的結(jié)果,說是宋人擬作,所繪服飾,實系 宋制。不過它仍不失為有高度藝術(shù)價值和文物價值的杰作。
契丹人(一說范陽人)胡瓌 畫契丹人馬和塞外沙磧的景色,
替北方兄弟的生活留下了出色的 圖卷
其次,談兩位花鳥畫家。
徐熙在南唐聲名很大,他沒 有做過官,也沒有進(jìn)畫院,畫的 花果魚鳥,都能獨樹一^只。宋人 推崇他的畫為神品,可惜作品不 傳,后人看不到了。
黃筌是成都人,在畫院里做
卜六羅漢和五百羅漢兩說,佛經(jīng)上都有根據(jù)。卜八羅漢之說起于唐末,我同佛教徒 在十六羅漢的基礎(chǔ)上增加二人,始有此說。
徐邦達(dá):《中國繪_史圖錄》(上)(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2年版)收有胡氏的 《卓歇圖卷》(“卓歇”,立帳歇息的意思)。
和它們站在一起。他又在壁上畫野雞,獵鷹見了,也當(dāng)作活物,要飛 撲上去。他在蜀亡后到汴京,不久去世。他的畫風(fēng)對宋代畫院影響很 大,持續(xù)100多年之久。
山水畫的成就比人物、花鳥都大,對宋代畫風(fēng)的影響也最突出。
山水畫到盛唐時才擺脫附庸地位,大李將軍和小李將軍是那時候 的代表人物。唐末五代時,荊浩、關(guān)同、董源、巨然、李成等名家相 繼出現(xiàn),是山水畫歷史上帶有關(guān)鍵性的一個階段,宋代畫家都沿著他 們的足跡前進(jìn)。
荊浩是唐末、后梁時人,他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隱居 太行山洪谷,號洪谷子。據(jù)說他曾寫生數(shù)萬本,可見下的工夫極深。 他的筆法圓熟豐厚,繼承盛唐以來畫家的長處而有所發(fā)展,是繼往開 來的人物。他著有《筆法記》,闡述他的藝術(shù)見解,很有見地。他認(rèn) 為繪畫不能滿足于“似”,即形式上的相似,要追求“真”,也就是形 神俱備。他還有對“筆”和“墨”的看法,所謂“筆”,指的是線條 勾勒,所謂“墨”,指的是明暗深淡。畫山水必須兩者配合,才能畫 出好的作品。這些都是前人沒有談到的見解。關(guān)同是他的學(xué)生,“同” 一作“仝”,長安人,學(xué)畫時廢寢忘食。他在畫史上與他的老師有同 等的地位。荊、關(guān)都是北方人,他們作畫,師法的是黃河流域的自 然界。
董源和巨然與荊、關(guān)不同,畫的是江南山水。董源(一作元)字 叔達(dá),鐘陵(今 江西南昌)人,
在南唐做過北苑 副使,人稱董北 苑。他畫的溪橋 漁浦,洲渚掩 映,一望可知是 江南風(fēng)物。巨然 是個和尚,江寧 人。他師法董 源,又?jǐn)[脫董氏 富麗的色彩,走
向平淡的一路。巨然在南唐亡后到過汴京,不久去世。南唐山水畫家 有作品傳世的還有趙幹。他是江寧人,南唐畫院的學(xué)生。附圖《江行 初雪圖》(局部)畫漁民在飄著小雪的天氣里,冒著嚴(yán)寒,張網(wǎng)捕魚。 附圖限于印刷條件,沒有把環(huán)境表現(xiàn)出來,但就此局部來看,他把勞 動人民的工作情況,刻畫得很生動,是很明顯的。
李成(919一967)字咸熙,是唐朝宗室,隱居在山東的營丘。他 常被認(rèn)為是宋初畫家,其實他人宋不過7年有佘,應(yīng)該算做五代時人。 北宋末年的《宣和畫譜》推他的山水畫為古今第一。有人說夏天看他 的寒林圖,身上會感到寒意。
總的說來,這是一個山水畫大有進(jìn)展的時期。中國山水畫以渾厚 蒼老、氣韻生動為特色,這種特色是在五代時期形成的。山水畫家以 生活的地區(qū)不同,所見的真山真水有異,從而風(fēng)格亦有區(qū)別,這也是 從五代時開始的。
七、思想界的火花
五代十國時期的思想界,并沒有可觀的成就,但是也閃爍過耀眼 的火花。
后唐明宗時的大理少卿康澄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人物。在筆者見聞 所及的范圍內(nèi),似乎還沒有哪一家把他寫進(jìn)思想史去過。但是他實在 是一個敢于不相信天意與人事有關(guān)的人。如果我們注意到在鴉片戰(zhàn)爭 以后幾十年的時候,清朝的欽天監(jiān)還把自然現(xiàn)象當(dāng)作天意示警提出報 告,那么就不能不承認(rèn):康澄在公元932年說“陰陽不調(diào)、三辰不行、 小人訛言、山崩川涸、蟊賊傷稼”都不值得害怕,是件了不起的事 情了。
很可惜,康澄的生平,史籍僅見這一件事情,字、號、籍貫、經(jīng) 歷都不得而知。當(dāng)時在明宗晚年,麻煩不少,但是局勢還不算太糟, 康澄卻毅然上書,說“國家有不足懼者五,有深可畏者六”,不足懼 的名目已見上文,深可畏都是人事,即賢人藏匿、四民遷業(yè)、上下相 徇、廉恥道消、毀譽亂真、直言蔑聞。我們現(xiàn)在只討論他說的不足懼 部分。
古人認(rèn)為:災(zāi)異是上天給統(tǒng)治者的警告。陰陽失調(diào)指的范圍很廣,
如異常的氣候之類。三辰即日、月、星辰,歷來都認(rèn)為天象異常是了 不得的大事,如日食表示將有君死國滅的大禍。山崩川涸表示國脈將 絕。害蟲吃莊稼,古人也常常以為天意,不敢捕殺。訛言指童謠,是 老天爺借兒童之口,預(yù)示禍福,我們看《三國演義》,就可以見到不 少例子。
康澄不相信這一套。宋元之際的胡三省是一個大學(xué)者,但是在這 個問題上卻不如康澄,他在注《資治通鑒》時寫道:“康澄所謂不足 懼,非果不足懼也,直言人事之不得,其可畏有甚于可懼者。然其詞 氣之間抑揚太過,將使人君忽于變異災(zāi)傷而不知警省,非篤論也?!?他的意思是:康澄并不真的以為災(zāi)異不足懼,只是認(rèn)為人事更值得警 惕。胡三省的說法其實很牽強,因為康澄在列舉五不足懼、六深可畏 之前,還有一段話。他說:“臣聞童謠非禍福之本,妖祥豈隆替(興 廢)之源!故雊雉升鼎而桑谷生朝,不能止殷宗之盛(殷商武丁祭湯 時,有一只野雞飛到鼎耳上啼叫。太戊時,桑和谷長在朝堂上。兩事 都不是好兆,但是當(dāng)時的殷商很興旺);神馬長撕而玉龜告兆,不能 延晉祚之長[晉懷帝永嘉六年(312)二月,有神馬在南城門長撕。 魏明帝時,張掖山谷中水涌出現(xiàn)石馬、石牛、石龜、當(dāng)時人認(rèn)為是晉 將代魏的預(yù)兆。西晉是有這些好兆,國祚卻極短促]。”康澄舉這四個 例子,證明童謠、妖祥被認(rèn)為是壞兆和好兆的自然現(xiàn)象都和國家興亡 無關(guān),然后再列舉不足懼和深可畏各事。他顯然是不信這一套,而不 是故意抑揚其辭。
在10世紀(jì)講這話,不但要有過人的見識,而且要有足夠的勇氣。
《化書》的作者譚峭也是一個值得稱道的人物。他譴責(zé)統(tǒng)治者的 罪惡,為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說話,希望出現(xiàn)“無親、無疏、無 愛、無惡”的“太和”社會。這不是很有點烏托邦的味道嗎?
、 譚峭字景昇,泉州人,原來是官家子弟,慕道求仙,做了個道士, 隱居嵩山、衡山,也到過金陵等地。古人把他寫得頗有仙風(fēng)道骨,他 愛好煉丹,大概也是事實,不過他主要是一個對五代十國亂世的批 判家。
他猛烈地抨擊統(tǒng)治者,把他們比作偷吃糧食的雀鼠,而在描述統(tǒng) 治者的罪行時,說他們把老百姓的肉剜來吃;扼住老百姓的喉嚨,搶 他們口里的食物,使老百姓不能不哭,不能不怒。那么他心目中的統(tǒng)
治者,其罪惡決不止于偷竊,實是強奪;不僅是雀鼠之輩,實是虎狼 之儔。
他肯定人民的反抗,認(rèn)為是被統(tǒng)治者逼出來的。他說人民知道反 抗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但是在無路可走的時候,如火將燒身而自投水 中,猛虎臨前而跳崖逃避,都是為求萬一的生路而不得不冒險的舉動。
他把天下之亂歸結(jié)到老百姓沒有飯吃,而老百姓之所以沒有飯吃, 原因在于統(tǒng)治者的巧取豪奪。他列舉7種搶掉老百姓的飯的人和事, 他們是:王者、卿士(官吏)、兵吏、戰(zhàn)伐、工藝(當(dāng)指制造奢華的 消費品)、商賈、和尚道士。他在這里完全站在農(nóng)民的立場上講話, 幾乎把農(nóng)民以外的人都看作寄生者了。他由此進(jìn)一步推論,認(rèn)為“能 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边@是小農(nóng)的平均主義觀點,而且譚峭把 “均”的著重點,只放在 “食”的上面。他還得出一 個結(jié)論,說是“自天子至于 庶人,暨乎萬族,皆可以食 而通之”。
哲學(xué)史家任繼愈先生說 譚峭的觀點可以說是“唯食 史觀”,在肯定他批判五代 統(tǒng)治者的罪惡的同時,指出 了他的片面性。任先生說:
“如果僅僅把食看作決定一 切的因素,那就無法理解那
些為了民眾民族利益,殺身 敦炫35窟壁畫(五代:天王·菩薩)
成仁的革命志士。那些投敵、叛國的敗類,為了乞求一點嗟來之食的 無恥之徒反而有了借口?!保ā吨袊軐W(xué)史》第3冊,第147—148頁, 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這個論斷是很對的。
譚峭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片面的觀點呢?我們讀五代十國的歷史, 常見“食盡,人相食”的記載,本書所記揚州一例,甚至把人尸掛在 肉店里賣,人生至此,譚峭“唯食史觀”的形成,就不足怪了。
譚峭理想中的“太和”社會,實際上就是老子“小國寡民,……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翻版,只是不可
能實現(xiàn)的美好愿望而已。
以上說的是五代文化的幾個主要方面,此外如史學(xué)領(lǐng)域中,后晉 政府曾修了一部《唐書》(現(xiàn)稱《舊唐書》,以與宋歐陽修等所撰《新 唐書》區(qū)別),先后由趙瑩、劉煦等監(jiān)修,因成于劉煦監(jiān)修的時候, 就題為“劉煦撰”。在《二十四史》中,這部書不算上乘之作,但保 存唐代史料之功,絕不可以抹煞。在亂離之世,后晉政府能夠擔(dān)當(dāng)起 為前代修史的責(zé)任,終究是值得贊許的。南唐,吳越屬宋后,南士北 上,對北宋初年文化卓有貢獻(xiàn)的,尤不乏人。其中如廣陵人徐鉉 (917492)入宋后校訂《說文解字》。后世傳習(xí),多據(jù)此本。他字鼎 臣,與弟徐鍇(921475)在南唐稱“大小徐”。鍇字楚金,也精于 《說文》之學(xué),有《說文解字系傳》。通常稱徐鉉訂定之本為“大徐 本”。徐鍇之本為小徐本。二徐都是江南才人,徐鍇死時,南唐還沒 有滅亡,可見江南文化興盛的一斑。
五代十國是亂世,但亂世中也有光明面,也有透露出希望的地方。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是永遠(yuǎn)有活力的,能夠戰(zhàn)勝任何困難,克服一切 障礙,開創(chuàng)嶄新的光明的前途。五代史與其他任何時期的歷史一樣, 以事實向我們提供了證明。
附錄一五代各國興亡情況與疆域形勢表
(續(xù)表)
后梁
太祖朱溫1 末帝朱友貞2
后麿
莊宗李存勖1——明宗李嗣源2 —[
一潞王李從珂4 一閔帝李從厚3
后晉
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貴2
后漢
高祖劉知遠(yuǎn)1——隱帝劉承祐2
后周
太祖郭威1——世宗柴榮2—-恭帝柴宗訓(xùn)3
前蜀
高祖王建,一后主王衍2
后蜀
高祖孟知祥1——后主孟昶2
天
太祖楊行密(唐封吳王)■
一烈祖楊渥2 一高祖楊隆演(稱吳王 一#帝楊溥(稱皇帝)4
南唐
烈祖李舁1——元宗李璟2——后主李煜3
閩
P■王潮(唐授節(jié)度使V 一王審知(梁封閩王”
一王延翰3
一惠宗王延鈞(稱帝)4—康宗王昶5 —景宗王延羲6 一天德帝王延政7
楚
武穆王馬殷(梁封楚王)馬希聲2
——馬希范3 ——馬希廣4 ——馬希萼5 ——馬希崇6
南漢
[-烈祖劉隱(梁封南平王V 一高祖劉龔(稱帝)2~~^殤帝劉玢3
一中宗劉晟4 一
一后主劉帳5
荊南
武信王高季興(梁授節(jié)度使、吳封秦王)]—
一文獻(xiàn)王髙從誨(吳封南平王)2 一貞懿王髙保融(周封南平王尸
I-高繼沖5
一高保勖4
吳越
武肅王錢镠(唐授節(jié)度使、梁封吳越王Y - 文穆王錢元璀2
一忠獻(xiàn)王錢弘佐3 一忠遜王錢弘棕4 一忠懿王錢弘俶5
北漢
世祖劉崇1——睿宗劉承鈞少主劉(薛)
繼恩3 一劉(何)
繼元4
契丹滅渤海。
契丹太祖阿保機死。
后唐內(nèi)亂,莊宗為變兵所殺,養(yǎng)子明宗李嗣 源即位,改元天成。
前蜀降主王衍為唐人所殺。
王延翰稱大閩國王。
唐封馬殷為楚國王。
吳王楊溥稱帝。
契丹太宗德光即位。
唐封王延鈞為閩王。
930 東川董璋、西川孟知祥拒命,唐攻蜀無功。
唐國子監(jiān)雕印《九經(jīng)》發(fā)售。
孟知祥兼并東川。
吳越王錢镠死。
明宗死,子閔帝從厚即位。
閩王王延鈞稱帝。
唐潞王李從珂奪取帝位,閔帝被殺。
孟知祥稱帝,建立后蜀。
同年孟知祥死,子后主昶即位。
唐河?xùn)|節(jié)度使石敬瑭結(jié)契丹,割幽云十六州。
契丹太宗立石敬瑭為“兒皇帝”,滅后唐。
徐誥(知詰)廢吳帝,在金陵稱帝,國號唐
(南唐)。
、 段氏大理建國。
契丹名都城為上京臨潢府,以幽州為南京。
吳權(quán)奪取交州,敗南漢兵,是為越南吳朝的 起源。
南唐烈祖徐浩復(fù)姓李,改名算。
940 后蜀趙崇祚編《花間集》約于本年完成。
晉高祖石敬瑭死,兄子齊王重貴即位,對契
丹稱孫不稱臣。
張遇賢在南漢境起義。
南唐烈祖死,子元宗璟即位。
張遇賢軍在南唐境失敗。
契丹攻晉。
南唐主去帝號,稱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