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希臘哲學產生的背景
黑格爾把希臘看作西方人的精神家園,認為西方現世的科學、藝術以及一切 “使精神生活有價值、有光輝的東西”,都是從希臘世界中直接或間接地傳承而 來的5^希臘文化以其自由的個性和卓越的成就而著稱于世,而在璀璨奪目的 希臘文化園圃中,哲學更是因其精美的形式和深刻的內涵而成為一朵最絢麗的 奇葩。
雖然希臘以外各古老文化——中同、印度、巴比倫、埃及等——都曾在自己 最原始的文化形態(tài)(神話、史詩等)中表述了深刻的哲學思想,但是使哲學從神 話、史詩和歷史敘事詩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或知識體系,這卻是古 代希臘人的獨特貢獻。亞里士多德認為,求知是人類的本性,而哲學作為一門超 越實用目的的、為知識而知識的純粹的自由學術,最初起源于人們對自然萬物的 “驚異”;而當“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樂安適的事物幾乎全部獲得了以后”, 這種“驚異”就會引導人們把眼光投注到具體的功利目標之外,去探尋宇宙最根 本的原理與原因,從而使哲學這門“最神圣的學術”得以產生。?倘若如亞里士 多德所言驚異”和“閑暇”是哲學產生的兩個基本條件,那么它們充其量只是 哲學產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其充分條件。因為在東方諸古老文化中,同樣可以 找到這兩個條件——對自然萬物的“驚異”是人類的共性,而“閑暇”卻為東方專 制國家中的一切特權階層所享有。由此看來,除了“驚異”和“閑暇”之外,希臘 哲學的產生還有其更加深刻的原因。幾乎所有的后世哲學家都認為希臘民族是 一個具有思辨稟性的民族,這是希臘民族不同于所有東方各古老民族的獨特之 處。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希臘人是如何成為一個具有思辨性格的民族的? 公元前1600年左右,從多瑙河流域來的一支游牧部落阿卡亞人來到了希臘 地區(qū),征服了當地的土著,并帶來了游牧部落的遷徙性和掠奪性的習氣。由于希
①黑格爾箸,賀麟、t太慶譯:《哲學史講演珙》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157貞。
②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形而h學》,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S寅。 臘地區(qū)資源貧乏,可耕地很少,但三面臨海,周圍布滿無數大小島嶼,適合于航海 經商而不適合于農業(yè)經濟,這就給阿卡亞人提供了充分發(fā)揮其冒險精神和開拓 精神的廣闊大地。這個民族對于海上貿易、海盜行徑和跨海殖民事業(yè)有一種天 然的適應能力。公元前12世紀,又一支更為剽悍的游牧民族多利亞人從北方洶 涌而來,推動了希臘本土居民繼續(xù)向外移民。希臘人以其慣于遷徙的民族特性, 充分利用了希臘半島所提供的極為有利的商業(yè)和海運條件,通過貿易和商品生 產建立起一個個由商業(yè)和海h交通樞紐自然形成起來的城邦。這些城邦居民的 H常必需品大部分依賴進〖】,而他們的手丨:業(yè)產品也主要是為了出口。以這種 生產方式為基礎,這些城邦的組織形式也就不可能再沿襲古代氏族社會的血緣 紐帶,而是建立在以奴隸社會的私有制為原則的契約關系和法制規(guī)范之上了。 希臘商品經濟和私有制的發(fā)展導致了跨氏族、跨地域的頻繁交換,導致了外來居 民的混雜、血緣關系的淡化;而為了維護這種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于是就產 生了凌駕于各個部落和氏族的法的習慣之上的雅典普遍適用的民族法”①。希 臘城邦社會是在商品經濟沖破了原始氏族公社血緣關系束縛的基礎上,以個人 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為基本原則而形成起來的,這種適應商品生產和公平交換所 建立的城邦奴隸制國家,其政治形式必然會日益走向工商業(yè)奴隸主民主制。
公元前8世紀以后,新興的希臘文明就以其分離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城邦社 會而與東方幅員遼闊的專制帝國(埃及、波斯等)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希臘城邦 作為國家來看,地域狹小、人口有限(希臘最大的城邦斯巴達面積不過3000平方 公里,而雅典城邦在其鼎盛時期的人口也不過40萬〉,其政體形式也各不相同, 但是每個城邦都是一個公民的集合體。在這些公民集團中,無論是實行君主制、 僭主制還是民主制,都必須遵從一定的法律規(guī)范。法律是希臘人的生存之本。 事實上,城邦正是由于一般性的立法而獲得其本質的規(guī)定性的,梭倫、呂庫古等 立法者也因此而成為希臘城邦的真正締造者。城邦生活中將普遍性的法律確立 為不可動搖的圭臬的做法,使希臘人養(yǎng)成了一種把抽象的原則看得比感性的生 活更加具有本質性的思維習慣。這種思維習慣表現在城邦時期的神話傳說中, 從而突出了司法或正義女神狄克(Dice)、命運女神模依拉(Moirae)、必然性之神 亞男克(Anance)等神靈的重要性,而在希臘悲劇中決定著阿伽門農、阿喀琉斯、 奧瑞斯提亞、俄狄浦斯等英雄的悲劇性結局的也正是那個不出場的命運和必然 性。汶種力閣認紛紜復雜的現象昔后去杷據某神本質袢和枏滙件的或原 的思維習慣,這種試圖為變幻無常的現實生活尋找某種恒定性和統(tǒng)一性的尺度 或規(guī)范的心理傾向,最終形成了希臘人的思辨性格。黑格爾認為,希臘的精神就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丨08頁。
是“尺度”和“限制”,就是將規(guī)定性給f那些不可度量的東西。①而這種關于 “尺度”、“限制”或“規(guī)定性”的意識,正是在城邦社會的法制生活中逐漸培養(yǎng)出 來的普遍意識,它是東方那些處于專制集權狀態(tài)下的古老文化所不具有的。
正是由于現實生活中的這種強調統(tǒng)一性和規(guī)范性的“尺度”意識(或法律意 識),醞釀r希臘人探索宇宙本原和萬物根據的哲學沖動。在希臘哲學產生之 初,哲學與科學以及一切知識領域都是水乳交融的,在希臘語中,“哲學”
(cpO^crmpicO—詞的本義是“愛智慧”。因此,從廣義上來說,一切與知識有關的 內容都可以納人哲學的范圍。亞里士多德曾經把自己的哲學劃分為“第一哲 學”和“第二哲學”,所謂“第一哲學”是指關于“存在本身”或“作為存在的存在” 的學問,即實體哲學或形而上學;“第二哲學”則是指廣義的物理學或自然哲學。 而從狹義t來說,只有那種探尋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問自然萬物的本原和 根據的知識,才能稱得h是真正的“智慧”,用亞里上多德的話來說:“智慧就是 有關某些原理與原因的知識?!??對這種“智慧”的熱愛與追求(即亞里士多德的 “第一哲學”或形而上學),才是真正意義t的哲學。就此而言,真正的哲學是離 感覺經驗最遠、最少實用性和包含著最普遍的原理的知識體系。如果說廣義的 哲學即一般意義上的知識探索是世界各個古老文化都共同具有的話(它的前提 條件就是“驚異”和“閑暇”),那么狹義的哲學即對于自然萬物的最普遍的原理 與原因的探索,卻是希臘民族所首創(chuàng)的一門獨立學術。這種試圖超越經驗性和 實用性的現象世界去尋找萬物的統(tǒng)一性根據或本原的哲學沖動,植根于城邦時 代的希臘人對法律、正義、命運、必然性等一系列普遍性范疇的尊崇之中。這種 對普遍性范疇的尊崇使希臘人習慣于認為,紛紜復雜的宇宙萬象是受某種統(tǒng)一 的根據所制約,具有一種本質的規(guī)定性,正如自由散漫的城邦生活是受某種法律 體系所制約,普遍的立法原則構成了城邦這個公民集團的本質規(guī)定性一樣。這 種由于城邦現實生活時造就的心理傾向和思維4慣,使希臘成為一個思辨的民 族或哲學的民族。
在希臘,哲學不僅與科學,而且與宗教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羅素認為, 哲學乃是某種介乎于科學與神學之間的東西,就其研究的對象范圍而言,哲學與 神學一樣都具有超越性;而就其使用的方法而言,哲學則與科學一樣訴諸理 性^③希臘哲學最初表現為自然哲學,它是人們研究自然現象的理論結晶,最初 的一批希臘哲學家,無論是愛奧尼亞學派還是大希臘(南意大利)學派的哲學家 們,都是偉大的自然科學家。但是另一方面,他們也深受希臘宗教的深刻影響。
?格爾茗,賀麟、丨太慶i予:《哲學史講演4》第一卷,商務印15館1959年版,第161貞? 亞里t多德著,吳壽彭譯:《形而學》,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3頁。
羅素著,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 丨1卷,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1頁。
如果說從米利都學派一S到原子論者尋找萬物的質料和元素的做法更多地體現 了 然科學的研究方式,那么從畢達哥拉斯學派到‘拉i圖哲學探索萬物的 形4和丨旱吵的做法則更多地延續(xù)r希臘神話中命運決定論的思想傳統(tǒng)。希臘人 木{k是-二1擅長思辨的民族,而[1也是一個熱愛神靈的民族,因此對于希臘哲學 的研究不應該脫離,時的宗教背景。希臘多神教的濃郁氛圍不僅表現在希臘的 史詩、悲劇和藝術作品中,丨衍丨[也在抽象的哲學思維中打下了深深烙印。
二、希臘哲學發(fā)展的梗概
希臘背學的發(fā)展,總的來符吋劃分為個大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自然哲學階段,從泰勒斯創(chuàng)希臘哲學開始,直到愛利亞學派 對自然哲學的超出,其中貫穿著的核心問題是萬物的本原問題,所糾纏的基本矛 盾則是:本原的性質是“無定形”還是“有定形”的?米利都學派都是“無定形” 學派,把萬物的本原歸結為“水”、“無定形的東西”和“氣”;畢達哥拉斯學派是 最早的“有定形”學派,把萬物的本原歸結為“數”;赫拉克利特則是兩派的統(tǒng)一, 把萬物的本原歸結為既是無定形的,同時乂是自己給自己定形的“火”。到了愛 利亞學派,有定形和無定形又分裂為作為真理的“邏各斯”和作為意見的“自 然”。真理作為“一”和“存在”髙高在上,得到最高的推崇;意見則作為“多”和 “非存在”遭到貶抑,何也并沒有完全被拋棄,哲學開始顯出自己的層次結構來。 這就為第二階段作了鋪墊。
第二階段是在邏各斯的基礎t從自然哲學走向形而上學的階段,其中貫穿 著的核心問題是存在和一的問題。哲學家們按照各自的傾向分為兩大流派,一 足通過“打碎”邏各斯所建立的“存在”和“一”而重構自然哲學,使之結構化,這 就是恩培多克勒的“四根”、阿那克薩戈拉的“種子”、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的“原 子”所代表的唯物主義自然哲學;二是通過對邏各斯本身的解構和重構,呈現出 作為邏各斯背后的“尺度”的人和神,即“努斯”(心靈),并由此建立起哲學概念 的思辨結構,所探討的問題域已不再限于自然,而是主要轉向了人的倫理生活和 社會生活,這就是由智者派的詭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辯證法”所代表的唯 心主義的思辨哲學;最后是亞里士多德立足于柏拉圖的唯心主義思辨哲學而將 之推向體系化,使唯物主義的自然哲學也在這個體系的原理下被容納于其中,從 而首次建立了一個尤所不包的形而上學大系統(tǒng),在本體論、宇宙論、認識論和邏 輯學方面都達到了古希臘哲學的最高峰。這是希臘哲學的完成階段。
第三階段是亞里士多德哲學解體并專注于倫理學和人生哲學的階段,其中 貫穿的核心N題是人生如何達到“不動心”的幸福境界的問題,自然哲學(字宙 論)、認識論和邏輯學則成為論證這一問題的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有 個:一個是伊壁鳩魯派的感覺論的幸福主義倫理學,以德謨克利特購原子論自
然哲學為理論基礎;一個足斯多葛派的理性主義的禁欲主義倫理學,以邏各斯主 義的宇宙論為理論基礎;再一個是懷疑派對一切倫理學的解構,在理論h既解構 了感性自然,又解構了理性的邏輯論I只留下一顆力求超越一切的痛苫的心 靈。這就為新柏拉圖主義以“否定神學”的方式進人到基督教的精神氛圍準備 了思想前提。
自然觀轉變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