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人拜讀《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七章)
——鄉(xiāng)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這一章開篇就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很多人說“道”很大,好像不像。包括我也一直覺得“道”包羅萬象,海納百川。
但是老子解釋了“夫唯大,故似不肖”。就是因為太大了,所以你說“大”就不像了。因為太大了,你說大,便會有了邊際,有了范圍,有了參照,所以就不像了。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如果像了,那就不對了。道是摸不著看不見,“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的。
那么,我們怎么追隨這個“道”呢?老子告訴我們“三寶”——佛教有個“三寶”的說法,我們俗語也有“無事不登三寶殿”的說法。但是佛家借用了老子的“三寶”,一直沿用了下來,反倒大多數(shù)認為好像是老子借用了佛教的說法似的。老子是早于佛教的,佛教傳入中國是漢朝的事情。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老覺得外來的東西就是先進的,其實最主要是我們早就丟失了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
“三寶”、“慈悲”這兩個概念是道家提出來的,被佛教借去了沒有歸還而已。
作為一個領(lǐng)導者、管理者,一定要追隨這“三寶”,才能做一個好的領(lǐng)導者、管理者。
第一寶:慈,就是慈悲、仁慈、慈愛。對人對事都要發(fā)自內(nèi)心的仁愛,保護,教育,培養(yǎng)。所謂“公司只是一個平臺,我會盡我所能培養(yǎng)每一個員工成長,然后帶到公司成長”;
第二寶:儉,就是節(jié)儉、簡化、節(jié)省。“治人事天,莫若嗇”(第五十九章)。
第三寶:不敢為天下先,就是掌握勢,控制度,對人做事都是剛剛好。春種秋收,這是規(guī)律,你非說我要做天下第一,大冬天就把種子播下去了,估計收獲的只能是草。老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現(xiàn)在的意思就是別當出頭鳥,好像教人做個混事的,跟著起哄就行了,別出頭。應(yīng)該就是“斷章取義”對于老子這個思想的歪曲。出頭的椽子本來就是先爛嘛!歷史上起義推翻舊王朝的,大多都不是第一個揭竿而起的隊伍;社會變革時期真正成為中流砥柱的企業(yè)也不是一個行業(yè)最先嘗試的那些人或者企業(yè)。不為天下先,會少受打擊;但是為天下后,也就沒你的份了。所以,還是“勢,度”的核心思想掌握。有一句詩“但開風氣不為先”。這句話里包含了太多的人生智慧,后人更多的當做陰謀詭計去運用,卻忽略了其中的智慧。
“慈故能勇”,因為是真仁慈,所以當危險來臨的時候,就有真正的勇氣來犧牲自己保全別人。
“儉故能廣”,因為節(jié)儉,簡化,所以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或者能量去做更多的事情;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因為不為天下先,順應(yīng)了勢掌握了度,所以會少受阻礙,才能有更好的發(fā)展壯大機會,最終成為大器。所以“大器晚成”,急急忙忙弄出來的工程,大多都是豆腐渣工程,只有不急不忙,掌握節(jié)點,該快的快,該慢的慢,才能建成真正的重器,才能真正成為棟梁。好比一個人進入企業(yè),還沒有熟悉企業(yè)的情況,就想著出風頭、干大事,估計還沒反應(yīng)過來,就已經(jīng)不知道自己怎么完蛋了。
老子對于政治,對于人性,了解的太透徹了。說了“三寶”,但是被后人理解成了“權(quán)術(shù)三寶”。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今,就是現(xiàn)在當下的意思,老子感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早就背離了道,離了“三寶”的根基,追求表面的勇、廣、先。所以只能得到“死翹翹”的結(jié)局。
“夫慈……以慈衛(wèi)之”。說了三寶,為什么這個章節(jié)用“慈”一寶來結(jié)束呢?
我想有兩個原因,第一,前面已經(jīng)詳細論述了“嗇”(第五十九章),后面將會論述“不敢為天下先”(第六十九章),所以這一章就用慈來論述在德的層面的重要性,或者說實用性;
第二,治理國家,管理企業(yè),慈是根本。只有真仁慈,真仁愛,真去呵護人民,教育培養(yǎng)員工,才能戰(zhàn)則勝,守則固。
真仁慈,老天爺都會幫助你,都會用他的慈愛保衛(wèi)你。
有個故事記憶非常深刻,不妨分享一下。當年霍去病西征獲勝,漢武帝賞賜御酒?;羧ゲ榱烁泄俦蚕恚詫⒕频谷胍粸橙?,大家便都喝到了御酒。也因此留下了一個美麗的城市“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