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光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矣,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復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燕長飛光不渡,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月夜
唐代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度。
在唐代,詩就像是人的名片一樣。不會作詩,莫說科舉,就連媳婦也可能討不上。在唐代,幾乎人人都會寫詩吟詩。
唐詩、宋詞、元曲,中國最具傳承和中國特色的文化中,各種各樣的文人墨客也因此流傳千古。
翻開唐詩鑒賞大辭典,能夠流傳千年的詩歌,多半是膾炙人口,意義非凡的。比如李白,比如杜甫。唐代的詩人林林總總,多的讓人數(shù)不清。但是,在唐代中,唯一一個,以一首詩流傳千古的,便是張若虛。
張若虛不是名人。生卒年不詳,只知道大概是揚州人,生活的年代有人考證說是初唐時期,也算是初唐中的名士。
春江花月夜
但相對于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個人的名氣來講,張若虛的名號簡直低到了塵埃里。甚至,我總在想,張若虛這個名字,是不是也是后人添加的?
只是千年時間流轉(zhuǎn),先生早已經(jīng)西去,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根本無從考證,只能從歷史流傳下來的只言片語猜測,張若虛在群星璀璨的唐代里,如流星一般飄然而逝,史書和唐代才子傳里都找不到這個人的影子。
孤舟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孤篇蓋全唐”的傳奇。從來沒有一個人,只流傳一首詩便能名垂千古,直到張若虛出現(xiàn)。
這首詩,不同于初唐時期的文風,清麗淡雅,月中有詩,詩中有月。
張若虛用極致唯美的筆調(diào)清掃了初唐時期的靡靡文風,用鮮明、快活的詩體開啟了唐詩的另一個境界。
第一次接觸這首詩,是因為初中語文老師。我的初中語文老師是一個非常喜歡詩詞,非常有文采的年輕姑娘。記得那是一個下午,那節(jié)課,是自習。她在黑板上寫下了這首《春江花月夜》。
我從小就很喜歡詩詞。所以就將這首詩抄在了本子上。背誦得滾瓜爛熟。
上了高中之后,這首詩出現(xiàn)在新課標的語文課本上。那時候,我對這首詩已經(jīng)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
等到高中語文老師再講解的時候,突然有了一些新感觸。
一些膾炙人口的詩詞,永遠不會因為時光而褪色。
正如這首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