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統(tǒng)一各國前的詩歌為先秦詩歌。先秦詩歌包括《詩經(jīng)》、《楚辭》、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的一些漢族民歌和部分原始社會歌謠。民歌及上古歌謠集中收錄于《古詩源》中。先秦詩歌是中國漢族詩歌的源頭,其中《詩經(jīng)》是中國現(xiàn)實(shí)主義詩歌的源頭,而《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先秦詩歌大都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極富詩意,特別是那些表現(xiàn)男女青年的熱烈追求和真摯愛戀的詩歌民謠更是成為千古佳作。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那個(gè)采葛的姑娘,一天沒有見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p>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那個(gè)采蕭的姑娘,一天沒有見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p>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那個(gè)采艾的姑娘,一天沒有見到她,好像隔了三年?。。?/p>
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詩。采葛為織布,采蕭為祭祀,采艾為治病。都是女子在辛勤勞動(dòng)。男子思念起自己的情人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月、年)。說一天會像三個(gè)月,三個(gè)季節(jié),甚至三年那樣長,這當(dāng)然是物理時(shí)間和心理時(shí)間的區(qū)別所在。用這種有悖常理的寫法,無非是為了極言其思念之切,之深而已。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艷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shí)。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花怒放千萬朵,果實(shí)累累大又多。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貴子后嗣旺。)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桃花怒放千萬朵,綠葉茂盛永不落。這位姑娘要出嫁,齊心協(xié)手家和睦。)
這首詩非常有名,即便只讀過很少幾篇《詩經(jīng)》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從桃花到桃實(shí),再到桃葉,三次變換比興,勾勒出男婚女嫁一派興旺的景象。古人通過桃花似的外“美”,巧妙地和“宜”的內(nèi)“善”結(jié)合起來,表達(dá)著人們對家庭和睦安居樂業(yè)生活的美好向往。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晚是怎樣的晚上啊河中漫游。)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深蒙錯(cuò)愛啊不以我鄙陋為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心緒紛亂不止啊能結(jié)識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丫枝,心中喜歡你啊你卻不知此事。)
“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個(gè)比興句,既以“山有木”、“木有枝”興起下面一句的“心說君”、“君不知”,又以“枝”諧音比喻“知”。在自然界,山上有樹樹上有枝,順理成章;但在人間社會,自己對別人的感情深淺歸根到底卻只有自己知道,許多時(shí)候你會覺得自己對別人的感情難以完全表達(dá),因此越人唱出了這樣的歌詞。
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嫻靜姑娘真可愛,約我城角樓上來。故意躲藏讓我找,急得抓耳又撓腮。)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嫻靜姑娘好容顏,送我一枝紅彤管。鮮紅彤管有光彩,愛它顏色真鮮艷。)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郊野采荑送給我,荑草美好又珍異。不是荑草長得美,美人相贈(zèng)厚情意。)
《靜女》是首愛情詩。是從男子一方來寫的,但通過他對戀人外貌的贊美,對她待自己情義之深的宣揚(yáng),也可見出未直接在詩中出現(xiàn)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說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稱敘述中顯得更為鮮明。而這又反過來使讀者對小伙子的癡情加深了印象。
風(fēng)雨
風(fēng)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風(fēng)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雞鳴聲聲急。風(fēng)雨之時(shí)見到你,怎不心曠又神怡。)
風(fēng)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
(風(fēng)瀟瀟呀雨瀟瀟,窗外雞鳴聲聲繞。風(fēng)雨之時(shí)見到你,心病怎會不全消。)
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風(fēng)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雞鳴聲不息。風(fēng)雨之時(shí)見到你,心里怎能不歡喜。)
蘊(yùn)涵性的頃刻,包前啟后。在情境的選擇上,詩篇不寫未見之前綿綿無盡的相思之苦,也不寫相見之后載笑載言的歡聚之樂,而是重章渲染“既見”之時(shí)的喜出望外之情。而這一頃刻,正是最富于蘊(yùn)涵性的頃刻。讀者透過這位女子難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見她在“既見”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間的“耿耿不寐,如有隱憂”之情;也能想見在“既見”之后,夫婦間的“既見復(fù)關(guān),載笑載言”和“維士與女,伊其相謔”的融融之樂。以少許勝多許,以頃刻蘊(yùn)過程,這是構(gòu)思的巧妙。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亮出來多明亮,美人儀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輕盈,讓我思念心煩憂。)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亮出來多潔白,美人儀容真姣好。身姿窈窕步舒緩,讓我思念心憂愁。)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月亮出來光普照,美人儀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優(yōu)美,讓我思念心煩躁。)
望月懷人的迷離意境和傷感情調(diào)一經(jīng)《月出》開端,后世的同類之作便源源不斷,李白《送祝八》“若見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窺明月”,杜甫《夢太白》“落月滿屋梁,猶疑見顏色”,常建《宿王昌齡隱處》“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王昌齡《送馮六元二》“山月出華陰,開此河渚霧,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類甚多,大抵出自《陳風(fēng)》。不管它們?nèi)绾巫儞Q著視角,變換著形式,變換著語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種意境,一種情調(diào),即迷離的意境,悵惘的情調(diào)。這種意境與情調(diào),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這些濫觴于《月出》的望月懷人詩賦作品,總能使人受到感動(dòng)與共鳴,這也正如月亮本身,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
摽有梅
摽有梅,其實(shí)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梅子落地紛紛,樹上還留七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請不要耽誤良辰。)
摽有梅,其實(shí)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梅子落地紛紛,枝頭只剩三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到今兒切莫再等。)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梅子紛紛落地,收拾要用簸箕。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快開口莫再遲疑。)
《摽有梅》作為先民的首唱之作,質(zhì)樸而清新,明朗而深情,是一首委婉而大膽的求愛詩。《摽有梅》作為春思求愛詩之祖,其原型意義在于建構(gòu)了一種抒情模式: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戀及時(shí)。
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你若愛我想念我,趕快提衣蹚溱河。你若不再想念我,豈無別人來找我?你真是個(gè)傻哥哥?。?/p>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你若愛我想念我,趕快提衣蹚洧河。你若不再想念我,豈無別的少年哥?你真是個(gè)傻哥哥!)
在愛情生活中,有失去情人而悲泣自憐的弱女子,也有潑辣、曠達(dá)的奇女子。在以男子為本位的中國古代,雖然二者均避不開命運(yùn)的擺弄,但后者畢竟表現(xiàn)出了一種獨(dú)立、自強(qiáng)的意氣,足令巾幗神旺。
女曰雞鳴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女說:“公雞已鳴唱?!蹦姓f:“天還沒有亮。不信推窗看天上,啟明星已在閃光?!薄八蕹缠B雀將翱翔,射鴨射雁去蘆蕩。”)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野鴨大雁射下來,為你烹調(diào)做好菜。佳肴做成共飲酒,白頭偕老永相愛?!迸畯椙賮砟泄纳?,和諧美滿在一塊。)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zèng)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bào)之。
(“知你對我真關(guān)懷呀,送你雜佩答你愛呀。知你對我體貼細(xì)呀,送你雜佩表謝意呀。知你愛我是真情呀,送你雜佩表同心呀?!?
《女曰雞鳴》是首極富情趣的對話體詩,對話由短而長,節(jié)奏由慢而快,情感由平靜而熱烈,人物個(gè)性也由隱約而鮮明,是一篇贊美青年夫婦和睦的生活、誠篤的感情和美好的人生心愿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