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孩子”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為并沒有什么真正的笨孩子,這是家長的自認為,但卻并沒有意識到,在平常的生活中,這些言語的行動,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孩子在內(nèi)心形成一種自我暗示,然后壓制自己的智力發(fā)育,就成了媽媽眼中的“笨孩子”了。
媽媽可以對號入座,看看是否在此列之中。
一、把生活不如意的一面展示給孩子
沒有一個家長是容易的,生活和工作的雙重重壓之下,父母的壓力的確是挺大。在家里也難免有情緒的波動,家庭是可以發(fā)泄的場所,然后不管不顧,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去抱怨生活。
孩子畢竟還小,他的世界和成人的完全不一樣,他整體的價值觀體系還沒有形成,媽媽經(jīng)常當著孩子的面去抱怨生活,就讓孩子承承擔了不是他年齡不應該承受的東西,大了他自然會經(jīng)歷,自然會懂。
特別是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用這種方法,說“我干什么什么不都是為了你呀,不然不用這么累!”采用“抱怨”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實在是太錯誤了。
這樣會讓孩子會自責,會自卑,內(nèi)疚,覺得是自己的錯誤導致了生活這么艱難。在孩子以后遇到了生活的困難的時候,他不愿意勇往直前會選擇放棄了,放棄了自己,會被認為“笨”。
二、對孩子太苛刻,不尊重或者無視孩子的努力
有的時候,真的是忘記了他們只是孩子,很多事情做不好或者是做錯了,是很自然的事情。
想想如果是自己在這個年齡,甚至還比不上孩子。有的家長就是對孩子太苛刻,以家長的身份來壓制孩子,不尊重或者無視孩子的努力。
這種場景太常見了,孩子比以前有些一點學習上的進步,本來歡天喜地的想得到表揚,誰知卻得到痛斥,因為比起班里學習好的孩子成績來差的遠啦!這是滿滿的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
家長或許認為是嚴格要求,但這會很大的挫敗孩子,因為“別人家的孩子”你永遠都趕不上,卻忘了去安慰安慰自己的孩子。
孩子有時想幫家長分擔一些家務,但是卻會因為不太熟練被家長拒絕,不給他練習的機會,反過來卻會指責孩子什么也不愛做,什么也不會做,什么也做不好。
這種自相矛盾的家長真的很令人無語,就是這樣的一言一行對待孩子,讓他成了“笨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