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野外的水域,沒人看沒人管理,大部分是以前生產(chǎn)隊放養(yǎng)的魚塘,然后被網(wǎng)掉了,之后也就沒人放養(yǎng),魚塘等于荒廢了,完全靠天收,誰來都能釣兩桿,天黑時還有人來電幾下,有甚者還做出毒魚的勾當。所以一般的野塘不會存在大批量的大魚讓你去釣的,有的只是漏網(wǎng)之魚,靠著九死一生的運氣繼續(xù)活著,有的是天然生長的魚,比如鯽魚,餐條,趴地虎,麥穗魚等,鯽魚大的還好,如果是其它小魚和那些大魚生活在同一水域,它們之間必定會產(chǎn)生競爭,大魚雖然個體大占優(yōu)勢,但是小魚數(shù)量多,憑著魚多力量大的組團精神誓要和大魚一爭高下。這最能體現(xiàn)的地方就是覓食的時候,所謂魚以食為天,魚吃飯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在這樣的水域垂釣的時候,經(jīng)常會碰到小雜魚鬧窩,導致鉤餌達不到我們想要釣的水層,再想釣大魚等于天方夜譚。
趴地虎鬧窩
第二, 就算某水域小雜魚比較的少,或者因天氣原因活動的少,但是魚是驅溫性動物,天氣影響氣溫,氣溫影響水溫,水溫進而影響魚類。新手野外釣魚時可能不是特別在意氣溫的微妙變化,認為只要是晴天就可以釣魚。就拿現(xiàn)在的天氣來說的話,三月至四月初是開春以來氣溫最不穩(wěn)定的時候,早晨還穿著羽絨服,中午就艷陽高照穿短袖了,在水里最直接的變化就是我們能看到成群的鯽魚在水面上游來游去,時不時地咂咂嘴。就算陽光照射的不強烈,在晴到多云甚至陰天的天氣,魚層也是經(jīng)常性地變化,在實際作釣的過程中我能明顯地感覺到釣底的魚很少,大部分的鯽魚會有所上浮,有的輕微離底,有的在水層中間,沒人的時候甚至在水皮上。至于到底在哪個水層這完全取決于氣溫對水溫的影響程度,要知道魚兒的趨溫性是非常強,非常敏感的,水溫一有丁點變化立馬會改變所待的水層。
降雨肯定帶來降溫
第一, 面對那些小魚雜魚,大魚,大物混雜在一起的魚塘時,一般我們會選擇找大魚層,因為小魚很好找,腥味的餌料可以隨便釣。但是想在眾多小魚的嘴下釣到大魚我們得費點功夫,一般大魚都是在水底部生活,比如鯉魚,大板鯽等常見的魚種,可以使用本味餌料嘗試著避開小雜魚,必要時把餌料開的硬一點,黏一點,實在不行就用玉米小麥來守大物。對于經(jīng)常性地生活在中上層的魚類諸如草魚,鰱鳙我們就要釣中間水層,雖然說高手可以控制魚層,但是我們新手也可以被魚層控制,去尋找魚層。我們可以從水皮開始一點一點地下拉浮漂,每次下拉5公分,直到找到魚當時所待的水層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