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沒有進入意識的那部分,是否成為了命運?
這一問,是既很專業(yè)又很現實的問題,說清楚它,得先科普一點有關潛意識的知識:意識與潛意識的關系。
潛意識論是精神分析的核心研究,講到人的精神層(或意識層次)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用冰山來形容:意識是冒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潛藏水下的絕大部分是潛意識。而前意識,意指潛意識有可能,或正在進入意識的那部分,可比喻為:隱形的橋梁,更好的比喻:是黑暗世界通向外界的隧道。
潛意識,也稱無意識。它是人自出生起的成長過程中,不間斷壘砌的被意識所壓制、排擠的經驗感受。簡單說,凡不被意識承認、允許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會打入潛意識。
潛意識也像海洋,容納來自各方的河水,無論你是渾濁,還是骯臟,是洪水滔天,還是涓涓細流,它都不嫌不棄收留著。時間久了,好多已成為了古化石,也有好多成為了果凍,或暗暗涌動的粥一樣的東西..總體上,意識并不知曉。
所以,人的意識界是局限的,而無意識界,是深不可測、無邊無際的,它對人的情緒行為產生著重要影響。
那么成為命運的,究竟是什么?人的力量,究竟是意識大于潛意識,還是潛意識大于意識?無意識如何意識化?是意識決定命運,還是潛意識決定命運,還是...諸如此類問題,值得用專題研討。
回到本文——潛意識沒有進入意識的那部分,是否成為了命運?依前面對潛意識概念的介紹,潛意識太深太大,大部分進不了意識,這是常態(tài),再結合文明的發(fā)展看,人的命運并非被那“大部分的潛意識”決定,而是被自我意識掌握,但又似乎不全在“意識”手里,因我們總是覺得:命運這東西,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精神分析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包括欲望、沖動、思維、幻想、情感、判斷、決定等是在不同的意識層面里發(fā)生和進行的。也認為,一個人的人格成熟或自我的強大,是基于對自我的不斷認識,即對自己的無意識自我,不斷地意識化,那么,他的命運更大程度上掌握在他想要的方向中,他終將成為他自己。
反之,人對自己沒有足夠的清晰認識,可能會被自己的無意識欲望、情結所制約,如做出很多非理性的行為,或是一生沒有多大成就,更糟的是罹患心理病。
例,某大學生,本來成績一直很好,也能說會道,可一到講臺發(fā)言,不是結巴,就是腦袋一片空白,逐漸地他變得寡言、回避交往,甚至恐懼社交。
這就是常見的,被無意識情結左右的心理現象:越怕什么,越來什么。陷入這樣心理沖突的人,他們的情緒、思維和行為,甚至命運,無疑不是被他們陳舊的心結束縛。
解釋這一心理機制,我們可用榮格的思想,他說:在我們內心拒絕擁抱的東西,必然會從內在跑出來擁抱我們,變成我們的命運。
比如,你心里特別害怕失眠,可失眠總會在你的夜晚出現;你內心拼命地抗拒被人排擠、被拋棄,那么你在生活中最有可能的就是被同學同事排擠,被閨蜜愛人拋棄。為什么越怕啥,越來啥?
把榮格的話深入一下:被你內心拒絕擁抱的東西,既是你最怕的事情,同時又是你以“不斷的害怕和拒絕”之誘惑,深深吸入心里的事情。就是,那可怕之物,被你超敏銳的恐懼+排斥的魔力,給召喚到你生命里。所謂越怕越召喚,越怕越勾引。但,勾引是無意識的,而可怕之物的內含,也有當事者無意識的。
仍以那個某大學生來說明:在現實或意識層面,他知道自己害怕的是當眾發(fā)言,因為曾經發(fā)言時出了丑——言不由衷、表達很糟等等,總之,留下了恥感的陰影,和對恥感再出現的害怕。這份害怕,從此成為了回避發(fā)言、社交等行為的理由或動因。心理學叫做防御,用回避,徹底防御了恥感。
但這畢竟是經不起推論,或極其脆弱的理由。那么想必在當事者身上,是存在自己并未意識到的深層焦慮(其實大多類似的個案都如此):潛意識恐懼。
即,但凡夸大現實危機,或是對本來安全的處境,體驗為危機四伏、如臨大敵,都可能跟過往不安全經歷有關,如長期處于被否定、不安全的親子關系,或是經歷過受辱等創(chuàng)傷性事件...最關鍵的,那時的不安全感受,未得以絲毫安撫,而是被迫,或硬性吞下,既沒有消化,也沒有轉化。它成為一種被自己感覺為“自卑、膽怯,懦弱、無助的小孩”等經驗存在。因為這吞下的存在,很是痛苦,唯有把它們徹底壓制、遺忘,恐慌的心才能平復。
童年期,被壓制和遺忘的經歷感受,不等于銷聲匿跡,它常常以情結,或性格特征的形式冬眠于人的潛意識。當現實處危機、壓力境遇時,情結或隱性性格的部分容易被觸及,或被激發(fā),表現為情感情緒失控,或另外一個人似的。
再用榮格理論解釋,那個害怕當眾發(fā)言的大學生,他內心一直害怕和拒絕的東西,就是他經驗為“不好的,出丑的,弱小的我”等等,他也一直高度敏感、壓著、防著他們的出現,殊不知,內心那些個被他拒絕擁抱的弱小孩,挺頑強又頑皮,沖出線跑出來,反把自己給嚇著了。
這樣理解,我們同時也就清楚了:要治愈心病,或是不被自己的情結控制,不活得那么謹慎、糾結的話,我們需要學習并學會:原諒過去的“不好”,包容、接受自己身上那些弱小的部分。
精神分析的理念,跟那個古老的說法(三歲看大)一致:童年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