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明清之際的風(fēng)云人物,吳三桂一生充滿了矛盾,同時也疑點重重。在吳三桂眾多未解之謎中,為什么降清,無疑是其中最大的一個焦點。那么,吳三桂降清,究竟是突然的決定,是被多爾袞耍了,還是早有預(yù)謀,早有想法?
其實,在崇禎殉國前后,如果粗略捋一遍時間點,可以看到很多疑點。
1644年3月5日(陰歷,下同),崇禎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坐鎮(zhèn)寧遠的吳三桂,火速領(lǐng)兵勤王。3月18日,北京城陷。3月19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guān),繼而率兵西進北京。3月22日,吳三桂獲悉北京城陷,崇禎殉國,于是吳三桂退回山海關(guān)。
此后,吳三桂答應(yīng)投降李自成,但聽聞李自成抓住了家人,接著又反水。4月4日(山海關(guān)到沈陽有近400公里,估計是4月1日發(fā)出信件),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4月13日,李自成率6萬大軍討伐吳三桂。4月22日,決定中國命運的一片石之戰(zhàn)爆發(fā)。
(1)從3月22日到4月1日,短短8天左右時間,吳三桂就先投降李自成,再叛變李自成?顯然不符合邏輯。從山海關(guān)到北京有310多公里,一來一回的溝通,至少需要4天左右。
(2)李自成進京3天后,才拷打官員(最快3月22日開始),開始沒有動吳三桂家人,后來才囚禁他家人,原因肯定不是看上陳圓圓。因此,吳三桂獲悉消息,最快估計是3月26日左右。
(3)作為手握重兵的將軍,政治籌碼很大,難道沒有向李自成“抗議”,讓李自成讓步,換取他家人的安全,換取其他政治權(quán)益?
從另一方面來說,從4月4日,多爾袞接到書信之后,到吳三桂投降清軍,只用了短短10余天。從山海關(guān)到沈陽,有400余公里,也就夠一來一回兩次書信,根本不足以形成政治互信。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吳三桂就“盲目”投降了清軍,把5萬關(guān)寧軍和幾十萬家人性命,全部交給了多爾袞?
顯然,從這一歷史來看,吳三桂投降清軍,應(yīng)該不是突然的決定,而是早有預(yù)謀?;蛘撸辽僬f在內(nèi)心深處,早就把投降清軍,作為了一個重要選項或退路。所以,事到臨頭時,吳三桂做出降清這一選擇,就不難理解了。
關(guān)于吳三桂不顧父親家人性命(吳三桂曾深入敵軍救父,至少說明當(dāng)時是孝順的),而偏偏選擇降清,其實也有歷史淵源的。
第一,1643年,祖大壽等明朝降將,多次給吳三桂寫信,其中吳三桂至少回了一封給祖大壽。信中有一句意思是:我和清軍對戰(zhàn)多年,清軍軍民對他痛恨至極。話外之音,就是若是投降,也沒好下場。這一句話,明顯是有一定的投降想法。
第二,對于吳三桂的書信,皇太極回了一封,“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彪m說皇太極的信中,沒有承諾什么,但也讓吳三桂有了一定的退路。所以,后來多爾袞給吳三桂“平西王”時,吳三桂順勢投降了。
第三,在清軍系統(tǒng)中,吳三桂有很強的關(guān)系網(wǎng),舅舅祖大壽,哥哥吳三鳳,姨夫裴國珍,表兄胡弘憲,遼東軍閥中有不少人都成了漢奸,吳三桂的關(guān)系網(wǎng)在滿清一邊。然而,在李自成這一邊,吳三桂幾乎沒什么關(guān)系,以后也不太好混。
第四,如今有一種觀點,就是遼東明軍,反而對清軍更親切。其實,這是錯覺,主要是清軍中的漢奸較多,很多人都沾親帶故,所以吳三桂也要“服從”這一點。其實,明末之際,遼東明軍已經(jīng)“軍閥化”了,甚至都不聽崇禎的命令,表現(xiàn)的極為自私自利。
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yè)說,吳三桂是“沖冠一怒為紅顏”,其實這是在美化吳三桂。從真實歷史來看,吳三桂投降清軍,和陳圓圓沒什么關(guān)系,而是早有預(yù)謀,或早有考慮的退路。
有人說,吳三桂和多爾袞協(xié)商時,相當(dāng)于是“借兵除寇”,把黃河以北割讓給滿清,只是多爾袞手段更高明,把32歲的吳三桂玩的團團轉(zhuǎn),最終被“耍了”了的吳三桂,無奈之下才投降。其實,這一種看法不太靠譜,只是吳三桂掩飾自己的失節(jié)而已,后來吳三桂的行動說明了一切??偟亩?,吳三桂和關(guān)寧軍的自私自利,給中國造成了巨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