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在西亞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城近郊,正在修鐵路的工人,偶然之間挖出一座古墓。隨后,考古專家發(fā)現(xiàn),這是安西帝國的一座陵墓,距今有2200余年。
在這座陵墓中,考古專家挖出了大量珍寶,然而其中最令考古學家驚訝的,不是613顆珍珠組成的捻珠和大量金銀器,而是一個陶罐。
本來,這僅是2000多年前西亞文物,與中國沒有什么關系,更與華佗無關,但在隨后研究中,卻出現(xiàn)了令人不解的一幕,讓人不禁疑惑:難道華佗不是麻醉第一人?
眾所周知,華佗( 145-208)是外科麻醉第一人,是東漢末年人士,距今1800余年。
《后漢書·華佗傳》記載:若疾發(fā)結于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kū,剖開)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
這一記載中有兩個信息極為重要:一是身體內部的問題,華佗給予的解決方案是外科手術,由此可見中醫(yī)包含如今西醫(yī)的手術療法;二是動手術之前,先給病人服用麻沸散,實現(xiàn)“既醉無所覺”,就是如今的麻醉。
就世界范圍來看,華佗是外科手術麻醉第一人。然而,西亞挖出的這一陶罐,部分西方學者研究之后卻發(fā)現(xiàn)具有實施麻醉的功能。
經過科學鑒定,這個陶罐實際是一個電池裝置,被稱為“巴格達電池”。當時擔任伊拉克博物館館長的德國考古學家瓦利哈拉姆·卡維尼格宣稱,“這些出土的銅管、鐵棒和陶器是一個古代化學電池,只要向陶瓶內倒入一些酸或堿性水,便可以發(fā)出電來?!?/p>
換言之,早在2200余年前,波斯人就已經發(fā)明了化學電池,而西方公認的化學電池,是意大利亞歷山德羅·伏特于1800年發(fā)明。
然而問題在于,波斯人制造這個化學電池做什么?
美國科學家們模仿巴格達電池進行了一系列試驗,最終模型便產生電壓為1.5伏的電壓,18天后電流才消失?,F(xiàn)代實驗表明,只要電流比較大,那么1.5伏電壓足以實現(xiàn)局部麻醉。比如,電流(mA)50Hz交流電直流電,0.6~1.5伏電壓時,手指開始感覺發(fā)麻無感覺。
因此,從理論上說,巴格達電池的確可以對病人實施麻醉。
既然如此,巴格達電池能推翻華佗外科麻醉第一人的結論嗎?
其實根本不可能,原因很簡單,這只是不可控的自殘式麻醉,且只能局部麻醉,類似麻醉效果的手段還有很多,比如放血、打暈、被魚電暈等,使用條件極為苛刻。與這些不同的是,華佗麻沸散才是真正幾乎無害的麻醉,可以被普遍使用,所以華佗才是貨真價實的麻醉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