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句的由來
話說唐初禪宗五祖弘忍晚年期間為傳下禪宗衣缽,想出一法:某天他要大家一起作偈,想察看各人見地,以便付法。其門下神秀法師是弘忍的首席弟子,眾人皆等神秀做偈,于是他讓人將他的偈寫在廊下壁上,上書是為: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p>
意思是說弟子像菩提樹一般,弟子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弘忍看后暗自搖頭,但卻令門人住香禮敬,皆誦此偈,卻私下喚來神秀道:“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并讓神秀重新作偈,神秀思索多日未有所得,其實神秀能作此偈已實屬不易,一般人估計連門檻都摸不到?;菽苈犝f大師兄有作偈亦跑來觀看,此時的惠能在寺內還屬勤雜人員,已在寺廟內做了8個月雜務,他在看了師兄的偈后,亦非常敬仰,但卻覺得偈雖好,確未見真性,估也想作一偈,但奈何不識字,只能轉述他人代書,作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p>
此勤雜人員的悟性可見不一般,慧能在大師兄的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感悟,眾人看過此偈后,皆驚異非常,稱贊不絕,弘忍看后亦內心驚喜,但卻沒有任何表示,快速用鞋底擦掉,冷言漠然道:“汝所做偈也未得性”。但弘忍發(fā)現(xiàn)惠能的偈更好,便在夜里私下為他說法,問答皆有關佛性的問題。并密授袈裟給他,以為信記,說明他繼承了祖位。
《神會語錄》等說:“忍大師就碓上密說直了見性。於夜間潛喚入房,三日三夜共語。
但弘忍曾對惠能說:“自古傳法,氣如懸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北热绲佬排R終時,弟子均爭奪祖位 ;道信在破頭山建寺,弘忍得法了,卻只能被迫離開,在東面憑墓山建寺。道信也有說如果公開付法,則不可能不爭不害,故惠能得法后,不得不隱遁。
這一段怎覺得像吳承恩寫《西游記》里菩提祖師密授孫悟空仙法的橋段,估計也是吳套用的。
詩句的釋義及啟示
慧能則這樣來解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p>
菩提樹不是菩提樹,而是原本比喻智慧的,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不是鏡子,而是比喻清靜的心的。
我們的心本來就是清靜的,那里會染上什么塵埃呢?
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zhí)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我們平時看事物時,你帶上有色的眼睛去看它時他就有了顏色和區(qū)分,你去除此心后再去看,其實世間萬事萬物的本質是一樣的,沒有區(qū)別,所以要看透實物,不看表像。
世間事物也是流淌變化的,心隨它動,你就會跟著動,心不動,你亦不為所動,我們應該以定心還是不定心?吾以為應心定,看它(世間萬物)緩緩流淌好了,不粘不染,這樣才能生智慧,勘破萬物。
惠能其人
祖惠能的一生,充滿了傳奇,他本來是窮苦人出身,大字不識,卻在賣柴過程中無意聽到別人誦讀《金剛經》而突然開悟,于是就轉而到五祖弘忍處學佛。
惠能在與五祖的初次會面,可謂是給了五祖一個下馬威,當時五祖看到他以后,便以地域、人種等原因質疑他。而這時,惠能說了一句“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來回應他,五祖當下發(fā)現(xiàn)了這個人的不俗。
六祖在初聞《金剛經》就有所開悟,到后來五祖為他講述了《金剛經》全文時,當下就大徹大悟。這時候的六祖,不需要再去了解汗牛充棟的大乘經典,因為一部《金剛經》已經讓他了悟了世間大道。正如很多人所主張的那樣,讀書“一經通,百經皆通。
是從一個家庭貧寒的砍柴樵夫,成了萬世敬仰的宗師;一個劈柴舂米的下人,卻成為得到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傳人;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卻說出了一部智慧寶典《六祖壇經》;一個剛剛離開獵人隊的俗人,卻讓一代宗師印宗大和尚佩服得五體投地,心甘情愿的拜一個還沒出家的獵人為老師;一個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農民,卻說出了“道由心悟”的千古名言。《行由品》就是講六祖惠能大師傳奇的一生。
直至被后世尊稱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