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朋友圈里流傳著這樣一則新聞:
“2016年1月14日,是江蘇泰州統(tǒng)考的日子。泰興濟川中學一名三十六歲的吳姓女教師在監(jiān)考中死去,等到交卷結束,才被人發(fā)現。令人驚訝的是,已經讀初中的同學,竟然能在目睹吳老師最后掙扎呻吟中平靜地做完題,是考試太投入了,太認真了,還是他們太過無知,對眼前發(fā)生的一切,看不出其中危險。突發(fā)性疾病,往往有一個急救時間,有些生命,原是可以挽回的……”
隨著這個新聞還有一個家長的評論:
經過當事學生的還原,一些細節(jié)呈現了出來:
“孩子描述給我的是’呼——啦——’,那種聲音很重的呻吟,我問她,你覺得是什么?她說還以為是打呼呢,很恐怖的呼嚕聲。”
“她肯定沒有覺得是生病,她覺得很奇怪很恐怖,但是沒有人敢講,沒人去問。”
“廣播里在叫收卷,但是老師沒有收卷,膽大的學生就問,然后還是沒有收卷,于是他們自己站起來把卷子放到桌上,一個一個出去了。后來有膽大的學生去搖老師,外面的孩子又進來,知道老師可能暈過去了。”
緊接著,微信、微博上開始了對學生、對教育制度、對社會的口誅筆伐:
“學生太冷漠”
“應試教育讓人麻木”
“中國教育太失敗”
“冷血無知的考試機器”
“只教知識不教做人”
“這個社會怎么了”
……
似乎這件事撥動了許多人的敏感神經。一時間,搖頭嘆息的有之、痛心疾首的有之、高聲譴責的有之、大聲疾呼的有之、出離憤怒的也有之。
各路人等大有積悶于胸不吐不快之勢。
對此,筆者先不置評,咱先講個故事,然后諸位自己去琢磨。
1964年3月13日午夜,在美國紐約皇后區(qū)一座公寓前,酒吧經理凱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名劫匪。驚恐的凱蒂高聲喊叫著:“救命!殺人啦!”,公寓樓上有住戶亮起了燈,劫匪被嚇跑了。但過了一會,劫匪發(fā)現并沒人下樓時,便又返回現場對凱蒂繼續(xù)施暴。最終,劫匪將她殺死在公寓門口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凱蒂數次大聲呼救,而至少有38位公寓住戶到窗前觀看,然而沒有一人下樓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
凱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
這件事引起美國社會的轟動,人們紛紛譴責凱蒂的鄰居見死不救,并感慨人與人之間過于冷漠。這件事也引起了心理學工作者們的思考,并就此進行了一系列實驗。
其中一個實驗是這樣的:幾位學生被一位“老師”帶入一間教室?!袄蠋煛卑才潘麄冏茫顚憜柧?,然后關門離開教室。就在此時,“老師”假裝生病突然摔倒在門外走廊上,并大聲呻吟著。幾位學生都聽到了門外傳來的不尋常的聲音,也都表現出了一些如抬頭瞧、側耳聽、起身看等反應,但他們發(fā)現周圍“其他同學”(實驗助理扮演的)都在低頭答卷的時候,也就繼續(xù)答卷,對門外的呻吟聲置之不理了。
是不是很眼熟?
這種旁觀者眾多卻無人施救的現象被稱為“旁觀者效應”或“責任分散效應”。
形成“責任分散效應”的原因很復雜,結論也存在不少爭議。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這根本不是什么冷漠、麻木、教育失敗,更不是什么社會出了大問題。
這就是簡簡單單的“人性”。
換句話說,是人就這樣兒。
小悅悅事件就是“責任分散效應”的典型案例。還記得當年那些輿論么?
監(jiān)考老師死前究竟什么表現,掙扎是否劇烈,是否呼救都未知。有些人習慣站在過來人的角度看問題,感覺一代不如一代什么的。建議他們在爬上道德高地體驗優(yōu)越感之前,先了解點人性,了解“責任分散效應”,這樣就不會被自己的第一反應帶走了,因為沒有經過思維加工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本能的、淺薄的、情緒化的。
當然,這并不是意味著出現類似的事情就可以感覺很正常、無所謂了。了解人性正是為了發(fā)現并克服人性中的弱點,通過研究和教育讓人們不再被這些弱點所驅使。
“責任分散效應”怎么破?很簡單,相信自己、不過分從眾;還有,求助時認準一個人“抱大腿”。
喜歡本文就盡情轉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