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2019 學年度第二學期學科教學計劃
學科
數學
年級
五年
任課教師
周長虹
教學
目標
.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比較分數的大小,會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整數,會進行分數與小數的互化,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通分和約分。
2.掌握因數與倍數、質數和合數、奇數和偶數等概念,以及2、 3、5的倍數的特征;會求100以內的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
3.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
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會解決有關分數加、減法的簡單實際問題。
4.知道體積和容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有關體積和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
5.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
6.通過觀察立體圖形,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平面圖或能根據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
7.認識單式和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圖表示數據。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yōu)化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
數學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教材分析
基本結構與內容體系
觀察物體(三)
因數與倍數
長方體和正方體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圖形的運動(三)
分數的加法和減法
折線統(tǒng)計圖
數學廣角和綜合與實踐活動等。
重點難點
因數與倍數
長方體和正方體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分數的加法和減法
統(tǒng)計。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我班25人,優(yōu)秀學生16人、中等6人、差生3人,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家長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質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本班學生歷來的課外作業(yè)完成得不夠理想,大多數學生書寫狀況繚草;上課用心聽講、積極大膽發(fā)言的的人不多;少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很差,上課走神等。所以本學期針對這些特點,在上好課的同時,還要繼續(xù)端正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身在其中,才能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意志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
措施
(1)創(chuàng)設愉悅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提倡學法的多樣性,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
(3)課堂訓練形式的多樣化,重視一題多解,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
(4)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好這些基礎知識。
(5)學生能預習教材,提出知識重點,自己是通過什么途徑理解的,還有哪些疑問。能通過查閱資料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6)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指導者,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主張?zhí)骄渴?、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發(fā)散思維能力。
(7)利用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討論中人人參與,各抒己見,互相啟發(fā), 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8)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學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愛學、會學,教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10)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課教學內容的設計都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教學的問題情境,屬于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過程。
教學
評價
在小學階段,學業(yè)評價應成為激勵學生上進的機制,要通過評價,讓每個學生樹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是多樣化的,應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既可以用書面考試、口試、活動報告等方式,也可用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yè)分析、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等。教師在評價學生學習時,也可以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而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采用平時的學生成長記錄評價(包括平時的課堂表現、課堂作業(yè)、家庭作業(yè))占15%、單元的階段形成性評價占15%和期末的終結性評價占70%三者相結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