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一個人毫無進取之心,分不清形勢,只知享樂等等。阿斗的人物原型是三國時期,劉備的兒子劉禪,所謂龍生龍鳳生鳳,劉備作為三國鼎立時蜀國國王,怎么會教育出如此不堪的兒子呢?
事實上,歷史上真正的劉禪,一直被人們誤解,他不僅不傻,且城府很深,這一點,諸葛亮直到臨死之前才明白過來。
如果說劉禪城府很深,那么為何小時候的他,在諸葛亮,甚至在父親劉備眼里,一點也不受待見呢?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劉禪悲慘的童年經(jīng)歷了,是他的童年經(jīng)歷,使得他十分謹慎。
劉禪于公元二零七年出生,他的父親是劉備,母親乃甘夫人。劉禪出生時,劉備政權還未穩(wěn)定,局勢十分動蕩,戰(zhàn)爭時有發(fā)生。公元二零八年,劉禪一歲那年,曹操派曹純帶領五千虎豹騎,在長坂坡與劉備對峙,結(jié)果劉備戰(zhàn)敗,落荒而逃。
眾所周知,劉備在拋妻棄子方面,一直十分優(yōu)秀。這次戰(zhàn)敗,劉備為避免被殺,帶領張飛趙云等主要軍事力量逃跑,甘夫人與劉禪則被拋棄。幸好劉禪福大命大,在常山趙子龍趙云的保護下,劉禪才得以幸存。
公元二一二年,五歲的劉禪,被繼母孫夫人裹挾,想要將他帶領到東吳當做人質(zhì),好在被趙云和張飛及時發(fā)現(xiàn)并成功攔截。由此可見,趙云乃劉禪救命恩人,救過他兩次性命。公元二一九年,劉備在漢中自立為王,這一年劉禪被立為王太子。
十二歲的劉禪,經(jīng)歷過包括上述兩件事在內(nèi)的許多事件,這些悲慘的童年遭遇,使得他比同年人成熟更早,也更加沉穩(wěn)懂事。他知道槍打出頭鳥的道理,于是便把才華通通隱藏起來,讓世人誤以為他只知享樂,除此之外一竅不通。
從事實上看,這種說法是站得住腳的。公元二二一年,也就是劉備在漢中稱王之后第二年,劉備成功建立蜀漢政權并在蜀漢稱帝,水漲船高,劉禪成為皇太子。在這之后,劉備找來教書先生,讓劉禪學習《申子》、《韓非子》、《六韜》等書籍,還讓諸葛亮親自教授他軍事能力,不僅如此,還讓他拜師伊籍學習《左傳》等書。
劉禪在文學上接受過的教育,在當時已經(jīng)稱得上頂級,放到現(xiàn)在恐怕只有清華北大的學子才能與他相提并論。如此一來,劉禪如此不堪,顯然是世人誤解。
劉備在世時,諸葛亮作為劉備軍師,一直輔佐劉備,教育劉禪只是順帶之事,諸葛亮與劉禪的關系只能說一般。因此,諸葛亮對于劉禪不了解,看不出劉禪面具之下的真面目也情有可原。
劉備去世過后,劉備自然想要把蜀漢政權交給兒子劉禪,但他也認為劉禪不適合做皇帝,于是在白帝城托孤之時,說出過這樣一番話:“若子嗣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取之?!?/strong>
意思是說,如果諸葛亮認為劉禪有能耐,那就輔佐他,助他稱帝,如果諸葛亮認為劉禪沒有能耐,諸葛亮就可以取代劉禪稱帝。這句話一方面展現(xiàn)出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劉備對劉禪的失望。
在這之后,劉禪與諸葛亮都選擇遵循先帝遺愿,諸葛亮掌權,劉禪做甩手掌柜,將政務全部交給諸葛亮處理,而他只需要頂著一個皇帝名號,做做面子工作即可。
在諸葛亮掌權過程中,劉禪并未表現(xiàn)出任何不滿,也并未展現(xiàn)出對權力有任何渴望,因此在諸葛亮看來,劉禪就仿佛活在溫室中,什么都不懂得二世祖一般。
可劉禪真的什么都不懂嗎?《資治通鑒》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說諸葛亮后期一病不起,劉禪便派李福前往諸葛亮住處咨詢國家大事。
臨走之前,李福還問了諸葛亮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在你百年之后,誰能夠擔當輔佐之任?”這句話表面上看是在咨詢諸葛亮意見,實際上是在試探諸葛亮是否有讓兒子繼位的野心。
此時的諸葛亮這才明白過來,原來劉禪并非對政權毫無欲望。他之所以將其隱藏,是因為劉禪深知自己能力有限,白帝城托孤之后,蜀國陷入困境,此時急需有扭轉(zhuǎn)能力之人主政大權,諸葛亮便是最好的選擇。
因此他才敢于放權,做甩手掌柜。所以表面上看劉禪毫無欲望,實際上他只是在利用諸葛亮幫自己做事,事成之后圖窮畢現(xiàn)。諸葛亮直到臨死之前才明白過來。
從另一個角度,也能看出劉禪并非愚蠢之人。三國時期局勢動蕩,任何一個皇帝繼位都有被推翻的風險,如果劉禪真乃愚笨之人,即便他有皇帝之名,也有人甘愿冒風險將其推翻。
然而事實上,劉禪在位總共四十一年,前十二年有諸葛亮輔助暫且不談,后二十九年劉禪獨掌蜀漢軍政大權,一直未被人推翻。這也使得他成為三國十一位君主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公元二六三年,曹魏陣營司馬昭派遣鐘會、諸葛緒等大將討伐蜀國,最終蜀國不敵,劉禪投降,蜀漢徹底滅亡。劉禪作為俘虜,由于其身份地位特殊,受到司馬昭特殊優(yōu)待,可司馬昭對劉禪十分不放心,害怕他假意投降,實則有謀反之心,于是乎“樂不思蜀”由此而來。
一次司馬昭想試探劉禪,便在宴會上問他是否思念蜀國,劉禪不假思索,直接回答:“此間樂,不思蜀也”,意思是這里比蜀國更快樂,他根本不思念蜀國。于是后世之人便常常用樂不思蜀來形容一個人沒有上進心,只知享樂。然而事實上劉禪真的沒有上進心嗎?非也,他只是大智若愚罷了。
縱觀三國歷史,能夠善始善終的帝王又有幾個,劉禪便是其中之一。蜀漢滅亡后,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縣公,他就這樣在洛陽,安度余生?;蛟S他一直都有恢復蜀國之心,但他清楚的知道,蜀國大勢已去,憑借自己一己之力,絕無復國可能,因此,倒不如向司馬昭,表明決心,快快樂樂度過余生。
綜上所述,劉禪并非人們想象中的愚昧,相反他十分聰明,能夠?qū)彆r度勢,在無數(shù)局面中找到最優(yōu)解,如果真的要用一個詞去形容他,恐怕“大智若愚”最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