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過三代”,是中國民間的一種傳言。“三代培養(yǎng)一個貴族”,是英國民間的一種傳言。二者對比鮮明,但卻折射出一個共同的道理,即成功人士(也可擴大為強勢群體)子女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三十多年來本人一直在公辦和民辦的知名學校工作,因而圍繞子女教育這個共同的話題,與眾多的成功人士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們一起分析討論、一起思考探索;我們時而迷惘困惑;我們時而豁然開朗,我們共同面對失敗,共同分享成功;我們并肩戰(zhàn)勝困難,我們始終堅持教育。理論和實踐證明:這個問題可從多個角度探討。下文將從家庭、初等和中等學校的教育角度出發(fā),僅就教育的誤區(qū)這一專題進行探討。
一、
1、成功人士的內涵
成功人士指由于某些因素,擁有獲得較多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機會的實力并運用實力,占有較多的經濟、政治和社會資源而在社會上處于有利地位的個體。
成功人士群體屬于強勢群體中最積極的部分。二者的共同點在是都占有較多的資源且在社會上處于有利地位;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后者不一定擁有實力。由于父輩的原因、由于先天占有區(qū)域優(yōu)勢或后天占有行業(yè)優(yōu)勢等因素,也可能占有了較多的資源。
2、成功人士的特征
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征是擁有的機會或占有的資源依賴于自身所掌握的豐富學識和精湛技藝,來自于自身敏銳的判斷,科學的運作,頑強的拼搏,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句話,機會、資源來之不易,是其汗水、心血、智慧、技能的結晶。這個群體大致包含政界一定級別的官員;金融界、商界和企業(yè)界的經理層;藝體、文化界的明星;學術界的帶頭人;各行各業(yè)的大師、專家、業(yè)務骨干和能工巧匠;創(chuàng)造發(fā)明并善于轉化的運用者等。
一句話,他們是人類社會稀缺的人力資源。
二、成功人士子女教育的特征
就中國目前國情而言,以子女數量為標準,成功人士子女的分布狀況可分為兩類:一是政界,學界或國有企業(yè)、藝體界的成功人士,由于行業(yè)的特征和身份的要求,其子女多為獨生,且部分是中年得子(女);二是部分民營企業(yè)和商界、藝體界等行業(yè)的成功人士,其子女往往為非獨生,甚而家庭也會重組。
一般而論,絕大多數成功人士對其子女的教育有以下特征:
(一)高度重視:回顧自己成功的經歷,他們深知教育完全可能改變個人和家庭的命運;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和事業(yè)追求,他們深知子女必須通過接受優(yōu)質教育才能奠定堅實的做人、做事的基礎,繼承自己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或另謀高就。因此對子女的教育高度重視。相當多的成功人士密切配合學校,使家庭教育成為了學校教育的有效延續(xù)。
(二)高期望:成功人士要求自己的子女進入各類“名?!保邮軆?yōu)質的學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并在各個學齡階段均出類拔萃的愿望尤為強烈。他們步入成功人士階層本已實屬不易,但總易紛紛卷入“完美主義”怪圈,希望、要求孩子一定要超越自己,去實現自己當年的高難夢想,成為同齡人中僅占百萬甚至千萬分之一的“精英”。
(三)高投入:在子女的教育中,絕大多數成功人士在經費投入上往往十分爽快。他們不惜花高額資金,托“門子”,找“關系”,甚而在名校周圍買房子,為孩子選擇一所“名?!?,或請家教;或者夫妻商議,一方放棄所鐘愛的職業(yè),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于子女的教育,甚而不惜將企業(yè)進行部分戰(zhàn)略轉移,或重新選擇新的職業(yè)或崗位,以便更好地對子女進行教育。
(四)方式簡單: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加之工作的特殊性即成功人士自身往往整日整夜的忙個不停,成功人士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往往簡單。它們傾其所能投入的主要是“權力”, “金錢”,而忽略時間、精力、情感三要素的至關重要性,忽視擠出必要時間,坐下來和孩子進行心靈上的平等溝通和交流。故常見其向老師如此抱怨:我供他吃香喝辣,給他買名牌服裝,出錢讓他上最好的學校,他為什么還學習成績不好?成長不如人意?實質上是步入下文所提及之誤區(qū)。
三、成功人士子女教育的認識誤區(qū)
(一)以自己的目標去強求、鎖定孩子
事事皆有目標方能平穩(wěn)順利發(fā)展,這本無可厚非。但一般家庭做父母的,往往尊重孩子,或無能力去提供條件,做一些力所不及之事,反而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立的寬松氛圍。但成功人士將自己設計的目標,不切實際地強加在自己子女身上時,則往往適得其反。
如按照教育規(guī)律,初中升高中的成績已較綜合、全面地反映出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或學習基礎,部分反映出其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等潛質(非全部素質)。學生本人已清醒地認識并提出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時,家長往往不聽其言,將孩子當成膠泥,想捏成什么就捏成什么,無視孩子的主體地位和獨立人格,于是乎動用自身的權力、錢財等資源優(yōu)勢,強行按照自己為孩子鎖定的目標:知名小學-知名中學-知名大學去運作,誤認為將問題困難一一排除,結果將孩子推入“火坑”。不但絕大多數學業(yè)成績不見優(yōu)秀,學習能力未有提高,更可惜的是身心受到損害,做人的自尊、快樂、成就感等蕩然無存,為今后的健康成長終身幸福留下陰影。
君不見,每年中、高考成績揭曉時,知名中學未上錄取線的學生幾乎全部是非正常錄取的“錢學生”、“權學生”。
君不見,每學年,占各知名中學學生總數約1%的嚴重心理障礙者或自暴自棄者,多為非正常錄取的“錢學生”、“權學生”;
(二)以自身成長的條件、環(huán)境去“啟發(fā)”、要求孩子。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對象有特定的指向性,主要針對“過去”的親身經歷者。有的成功人士往往張冠李戴,總喜歡滔滔不絕地向子女講述自己的“當年”:學習條件是何等的艱苦,學習態(tài)度是何等的端正,學習成績是何等的優(yōu)秀。作為對比因子,再指責孩子?,F在的學習條件是何等的優(yōu)越,又趕上太平盛世,有吃有穿,玩得快樂,還有零花錢,也不做家務,怎么不知道珍惜?尤其是成績怎么總是提不高呢?他們用幾十年前自己學習生活時的方式來要求孩子,用那種過時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孩子,其良好的用心往往得不到回報。孩子或沉默不語,或明顯反感,甚而拂袖而去。實質上,孩子對“父輩”的艱辛無任何親身體驗,哪來的感性認識。孩子現實面對的嚴峻的升學就業(yè)競爭,主要由此而產生的過重的學業(yè)負擔,還有五光十色的社會誘惑,當父母的同樣沒有在兒時親身經歷,又怎能盲目對比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哲學原理,我們不應忘記。
(三)以自己成長的模式去要求孩子
一部分成功人士在其成長的過程中,雖然成績不好,甚而沒讀多少書,但抓住了歷史機遇,事業(yè)有成。他們便以此類推,認為孩子成績好壞無所謂,“樹大自然直”,聽之任之,輕易放棄為人父母的神圣職責,擠身于“放任性”家庭族。但現在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遠非“當年”,信息龐雜,空間甚多,照《中國少年報》的知心姐姐盧勤的總結,孩子成長環(huán)境“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大,生長的空間越來越??;住房的空間越來越大,心靈的空間越來越?。煌饷娴膲毫υ絹碓酱?,內在的動力越來越小。若在良好的家庭經濟條件下忽略正常的學習,多半結局堪憂。
而有的成功人士,其成長過程一帆風順。父母操心少,學習成績優(yōu)。于是他們也冀希望于“少投入,高產出”。一旦孩子出現意外便百思不解?;蛞晃吨肛熀⒆樱瑹o休止、無的放失的嘮叨,或將鄰居、單位的“乖孩子”與自已子女進行對比,越比自已越生氣,孩子越沮喪;或干脆當著孩子的面埋怨老師、學校教學水平不高,教育缺乏藝術。如此下去,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完全不同步,不合拍,孩子的成長難免不受負面干擾。
(四)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子女
這是成功人士最易進入的嚴重“誤區(qū)”。退到孩子的層次去認識、思考世界,即使對老師而言,都有一定難度,何況對家長。但這恰恰是對子女教育時首要的,必需面對的一個問題。
相對孩子而言,成人的思維速度快,思維深度高,思維廣度寬。較之于一般家庭,成功人士與孩子的差異則更大。成功人士另一個突出的個性特征是毅力堅強,目標一旦鎖定后便會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力量,執(zhí)著地去實現目標。但孩子畢竟年齡小,閱歷淺,更“要命”的是毅力差。以上兩點本是人生成長中的正常規(guī)律。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屢見不鮮地目睹若干成功人士忽略了這一現象、這一規(guī)律,不自覺地用成人的,成功人士的標準去苛求孩子,步入一個個“嚴重誤區(qū)”。
如每年小學一年級招生報名時,都有一定數量的成功人士用己標準去評價。認為小一教材太淺,內容太少,自己的孩子雖不到法定年齡,但數學、識字能力強,肯定沒有問題。于是動用“權利”和“錢力”資源,改戶口,托人情,違規(guī)將孩子塞進知名小學。殊不知孩子進校后由于生理、心理發(fā)育規(guī)律的制約,專注能力和專注時間有限,成長見識、鍛煉機會少,結果往往是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受到影響。且知識面的廣度不足,身心健康發(fā)展慢,多數在實施“愉快教育”的小學高段已初見吃力端倪。堅持到初中、高中則因年齡小,閱歷少而吃虧,影響全面發(fā)展的不勝枚舉。甚而成人后,事業(yè)發(fā)展、家庭幸福都大打折扣。筆者跟蹤研究了三十年,發(fā)現步入此途的70%到80%的孩子和家庭都為此付出了高昂“學費”,如當年蜚聲中國大陸的中科少年班的寧鉑、謝彥波便是兩個典型案例。
又如初中升高中時,明知自己孩子的升學成績離學校的錄取線差50分左右,而按照學生成長規(guī)律,這50分“背后”反映的是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能力、基礎的差異,更令孩子為難的是維持錄取線的學校高中教學內容的難度、節(jié)奏都不可能針對他。但家長偏偏認為孩子與己一樣聰明,一樣毅力堅強,一定能“趕上去”,超過去,硬要將孩子“塞”進名校,推入“火坑”受煎熬。筆者多年的調查顯示,除10%左右的孩子能做到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保持一種“陽光”狀態(tài)外,80%左右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沒“趕上去”,而且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呈現嚴重的自卑狀態(tài),身心健康受損,甚而行為習慣“越軌”。
(五)以自己的身份、名譽去要求孩子
成功人士往往是單位、一定社會圈子、區(qū)域內的名人。他們頭頂、渾身上下都戴著、籠罩著耀眼的光環(huán)。因而他們很難以常人心態(tài)去認識,平靜地處理問題,尤其是子女教育問題?!巴撕笠徊阶匀粚挕痹谒麄兊难劾锖喼笔翘旆揭棺T。
因此,有的成功人士明明清楚自己孩子的分數,狀態(tài),能力,經過咨詢也知道“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才是好學校”這一淺顯道理。但頭腦里根深蒂固的一個理念“我的員工、我的下級、我的同事、我的左鄰右舍的孩子都進了名校,難道我這個當經理、董事長、上級領導的孩子還能進一般學?!笨偸菗]之不去,“不就是多出錢嗎?不就是多找?guī)讉€關系嗎?這對我來說是小菜一碟”。于是煞費心機地為孩子選了一個不適合的名校。他們總是不能戰(zhàn)勝自我,邁不過“名”這道坎,躍不過“身份”這條溝,不僅本人為名所累,而且還拖累孩子走入“歧途”,跟著為名遭罪。
四、成功人士子女教育的運作誤區(qū)
成功人士在為其子女教育運作、操勞中,易步入以下三大誤區(qū):
(一)錯過對子女教育的最佳時機
跨進小學校門,升入理想初中,考入適合高中,面臨小伙伴的分手和多樣化選擇,多數孩子有許多困惑,也有美好的憧憬,最愿與父母交流、溝通,獲取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幫助。此時本是為人父母對子女進行教育的最佳時機。
稱職的父母總是花一定時間、精力,提前進行學習,調研咨詢。小學由父母決定,初中和高中則反復與孩子進行討論,并聽取孩子小學、初中班主任和校長的建議,最終達成共識。即使是個別性格隨和的孩子,父母也注重培養(yǎng)其主動精神、獨立人格。并與孩子共同制定適合的計劃、新打算,為進入一個陌生的成長場所,人生的重要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
但相當數量的成功人士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愿意花時間、精力坐下來與孩子交流、溝通,也不屑聽取班主任和校長的建議。而是自作聰明地用“權力”、“金錢”開路,包辦地或完全由著孩子不成熟的任性為孩子選擇學校。
一個嚴肅的話題被庸俗化了。一個與子女進行良好的情感溝通,一個提升子女認識,判斷能力的良好機遇失之交臂。一個尊重教師,尊重教育,信賴學校,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對子女進行教育的大好機遇被錯過了。這也為孩子滋長更任性,不珍惜學習機會,不尊重老師,甚而校長的不良習慣埋下了“定時炸彈”。而引導教育孩子學會自尊,學會選擇,學會與人共處,學會自主本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首要課題。
(二)選錯依靠、依托教育的對象
成功人士為子女教育而“擇?!钡母灸康氖沁x擇“優(yōu)質教育資源”。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最根本要素是優(yōu)秀的班主任、任課教師,校內分管教育教學的干部,優(yōu)秀的學生群體,教育專家等人力資源。
實踐中,筆者發(fā)現許多成功人士“擇?!睍r選錯了對象而步入
誤區(qū),其具體表現為:過分相信、依托所謂的“重點學校”品牌。拋開上文提及的孩子與“品牌”最低門檻的差距,從另一角度分析。就中國目前國情、省情而言,所謂“國重”、“省重”學校的數目占全部學校數量的百分比高達70%左右,重點已失去了它的數量標準;另一現狀是,由于盲目“大躍進”似地“擴大”優(yōu)質資源,不少所謂的“國重”、“省重”一個年級由歷史上的長期4個班或6個班,兩、三年內便擴大到十二甚至二十個班、三十個班,師資水平,生源素質,管理水平,基礎設施遠遠達不到基本要求。正如一位校長所言:一點茶葉泡一杯茶,清涼香甜;但突然倒進大量的白開水,則味道大變,茶之不茶也。再則,有的所謂“重點”,由于多種原因,早已是昨日黃花,名不副實。綜上所述可知,當有的成功人士津津樂道有本事為孩子選擇“名?!睍r,其實只是選擇了“皮毛”。
時下為子女擇校的另一常見現象是:有的成功人士或大擺“宴席”,校長、老師被強行請到作陪;或封官許愿,或施之錢財,感謝“中介”、“托兒”。爾后便不聞不問,以工作忙為借口,孩子三年學習結束時還不知班主任、任課教師是誰。在孩子“擇?!眴栴}上,其依靠的是“中介”、“托兒”。如此本末倒置,顯然選錯了依靠、依托對象,孩子怎能健康成長。
(三)盲目“追風”,送孩子出國。
據資深人士分析,國外的大學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入門難,畢業(yè)難;第二類是入門易,畢業(yè)難;第三類是入門易,畢業(yè)易。第一類學校數量甚少,基本招收國內大學畢業(yè)生及其以上學歷者;第二類數量較大,“廣種薄收”;第三類實質上是社區(qū)學院,僅相當于國內的高職學院或專科。國內出去的中小學生主要就讀于第三類學校,至于語言學校就更不值一談了。
出國深造是出國后的一種社會現象,而非唯一社會現象。出國深造是學生成長的路徑之一,而非唯一路徑。據中國中小學生出國的大量統計數據分析,深造的恰是少數,多數僅是“中造”或“不造”,其不少人匆匆一、兩年便打道回府。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家庭的成熟、理智、準備充分,出國深造的比例日益增大。
事實上,把出國求學比做“洋插隊”是較為貼切的。出國求學,除了需要成功人士家庭普遍具備的較強的經濟實力這一要素外,更重要的是孩子自身應具備四要素:國外基本認可的語言基礎;一定的學習能力和水平;較強的生活自理、自控能力;良好的生理、尤其是心理素質。
在相當部分成功人士眼中,總認為錢是最重要的,輕信“中介”乃至個別媒體的宣傳,使他們誤認為國外的學習要求簡單,只要自己付學費,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出國門就萬事大吉了。迫于未成熟的子女想逃避國內激烈的高考競爭的不當的強烈要求,或抱著“別人的孩子都出國了,我的孩子怎能不出國!”的意氣用事的念頭,成功人士中強迫子女出國或滿足子女的要求讓子女出國者大有人在,其結局是其子女成為打道回府或“不造”的主力軍。這是成功人士的子女教育中步入的又一嚴重誤區(qū)。
現實中,成功人士中對子女的教育很成功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但那不屬于本文研究范疇。聯合國的官員中說:“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在人們對弱勢群體子女教育高度關注,進行了頗有廣度、深度,成功探討,研究之基礎上,本文對成功人士子女教育進行探索,希冀整個社會更有活力,更為和諧。不當之處敬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