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長治的幾天有很多驚喜但也有遺憾,其中遺憾之一就是潞安府城隍廟從中院以后的院落內(nèi)部修繕,禁止入內(nèi)。記得兩年前到此處時,也是維修連山門的臺階都不讓上,此次只開放了一進院,看來還是有了些進步,只是進步太慢了。
潞安府城隍廟在長治市區(qū)東大街北隅。坐北向南,現(xiàn)存三進院落。總占地面積11098平方米,建筑面積3469平方米。共有殿宇175間。是國內(nèi)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建制完整、軸線最長、構(gòu)造精美的一座府城隍廟。
府城隍廟平面布局軸線分明,縱橫對稱,繼承了中華民族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獨特風格,是一座具有重要歷史研究價值和觀賞游覽價值的古代建筑群。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琉璃影壁(六龍壁)、石橋、宏門、牌坊、山門、重樓、戲樓、獻亭、正殿、寢宮,兩側(cè)配有鐘鼓二樓、夾殿、碑廊、耳殿、配殿、廊廡等建筑。總體布局,組群結(jié)合,錯落有致,氣勢雄偉。各殿建造精美,結(jié)構(gòu)嚴謹,飛檐凌空,斗拱交錯。殿頂琉璃脊獸,富麗堂皇。
城隍廟是為了祭祀城隍神而營建的一種祠廟。城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守護城池的神,是由《周禮》中所稱蠟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來的。道教把城隍納入他們的體系之中,并賦予他“剪惡除兇、護國安邦。旱時降雨,澇時放晴。管領(lǐng)亡魂,超度眾生”的神權(quán)神靈。文獻記載,最早祭祀城隍從三國時期開始,建廟祭祀則到唐代,宋代以后普天下郡縣皆祭。
潞安府城隍廟始建年代不詳。相傳唐、宋時期已建有城隍祠。宋金時期毀于戰(zhàn)火。1984年落架大修正殿時發(fā)現(xiàn)了創(chuàng)建年代的墨跡題記,證實了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在原址的基礎上重建的。明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寢宮,明弘治元年(1488)增建重樓六楹,以后歷代均又進行擴建、增建與修茸。
在宏門街口正對的路南,一道長方形的琉璃影壁豎立在磚雕須彌座上,六條巨龍騰空飛舞,色彩鮮艷、生動逼真,宏門跨街而建,高大雄偉。下為拱券門洞,上建閣樓五間,重檐歇山頂。四周設廊,可供游人攀登眺望,門下挖筑水池,池上建有青石橋,水洞穿流,清澈透底,展現(xiàn)了古剎風貌。宏門街上,兩座牌坊拔地而起,木石雕刻,玲瓏剔透。鐘鼓二樓位居廟道巷兩側(cè),晨鐘暮鼓,顯現(xiàn)出古剎風韻。山門古樓門額上懸掛“潞安府城隍廟”木匾,黑底金字,光澤耀眼。山門兩側(cè)懸山式夾殿,左右配置。東西兩廂為卷棚式碑廊各10間,形制獨特,和諧對稱。重樓三層,門前依樓建有歇山式抱廈,三層支出平座。樓的明間底層辟門洞,是進入中院的必經(jīng)之門。
中院之后的內(nèi)容應該是府城隍廟的精華部分,可是我們沒能進入到中院之后,所以與重樓背面的倒座戲樓、獻亭、正殿及寢宮等建筑失之交臂。這已是第二次趕來看仍沒能如愿甚是遺憾。
長治市的府城隍廟地帶,是市中心最為繁華的地域之一,這里集中了商業(yè)、餐飲、娛樂于一體的很多設施,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漫步其中,讓人體驗到在現(xiàn)代化大都市中不乏古香古色的文化韻味,這是上黨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