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用于上熱下寒諸證
牛穎,女,12歲,2014年2月13日初診。
該患兒前10天因口腔潰爛在附近門診用抗菌消炎藥及牛黃解毒片治療3天無效,后去內(nèi)蒙醫(yī)院門診用抗生素治療1周,口腔潰爛更加嚴重,不能進食,經(jīng)人介紹,來本中心中醫(yī)治療。
患兒平素喜食生冷食物,口腔及舌體經(jīng)常潰瘍,現(xiàn)口腔潰爛嚴重,口不能開,飲食困難,胃脘部不適,中醫(yī)診斷口瘡,屬上熱下寒證。
處方:
制附子15克 (先煎) 肉桂10克 山藥15克 山芋15克
干地黃15克 茯苓6克 丹皮10克 澤瀉10克
黃連10克 干姜15克 生甘草15克 砂仁10克
牡蠣15克 白術(shù)10克
1劑水煎服 5次分服
二診:2014年2月14日
患者走后,本人非常擔心,怕診治有誤,一夜忐忑不安,第二天,患兒來門診就診,說服藥后感覺口腔疼痛有所減輕,胃脘不適消失。說明診治思路正確,上方繼服3劑,每日1劑,分3次飯后服。
三診:2014年2月17日
患兒服上方3劑后,口腔潰爛明顯好轉(zhuǎn),舌體已能伸出口外,繼服上方3劑,每天1劑,分早晚服。
按 語
該患兒口腔潰爛嚴重,前醫(yī)已用牛黃解毒片,抗菌消炎等寒涼性質(zhì)藥物治療無效,且患兒素有喜飲寒涼飲食習慣,2月初發(fā)病,時值立春時節(jié),冬季剛過,患兒貪冷飲食損傷肝腎陽氣,而化陰精不足,現(xiàn)近值仲春,陽氣升發(fā),水不涵木,故不能制約上升的陽氣,而為本病的主要病機。本例病人在診治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前醫(yī)的治療情況,大膽判斷,偶獲良效。
(六)陰虛身痛諸證
邢XX,男,78歲,2014年12月16日初診。
患者2009年秋患腦出血,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能生活自理。自2014年入冬以來,惡寒怕冷,全身肌肉疼痛,以下肢為甚,每到夜間10點以后疼痛劇烈,近1周疼痛更甚,不能入睡,大便不成形,每日夜尿10余次,后半夜更頻,動則汗多,夜間口干舌燥,但患者怕多尿,不敢飲水。舌尖部及舌根部青紫、苔白,脈沉澀,脈率52次/分,證屬腎陽虛,寒滯經(jīng)脈。治以溫腎固攝,祛寒止痛,方以金匱腎氣丸化裁方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
處方:
制附子75克 (先煎2小時) 肉桂30克 山藥30克
山芋30克 茯苓20克 干地黃30克 澤瀉15克
炙甘草50克 砂仁15克 白術(shù)30克 麻黃30克
細辛30克 桂枝15克 丹參50克 川芎20克
牡蠣30克 干姜50克
5劑水煎服 每日1劑 早中晚分服
二診:2014年12月21日
患者服上方后,惡寒怕冷、疼痛明顯減輕,睡眠稍好轉(zhuǎn),胸背疼痛減輕,夜尿減少為5-6次,口干緩解,舌尖及根部青紫減輕,脈沉細有力,脈率為60次/分。繼服上方5劑,服法同上。
三診:2014年12月26日
患者服上方后,怕冷惡寒明顯減輕,全身疼痛已不明顯,胸已不痛,夜尿為3-4次,口干消失。舌根部青紫已大部分消散,脈率為64次/分,腎陽虛已改善, 遂減溫陽祛寒藥量。
處方:
制附子50克(先煎) 肉桂30克 山藥30克 山芋30克
丹皮10克 茯苓20克 澤瀉15克 干地黃30克
炙甘草30克 砂仁15克 麻黃15克 細辛15克
川芎15克 干姜30克 白術(shù)30克 牡蠣30克
5劑水煎服 每日1劑 早晚分服
四診:2015年1月3日
患者經(jīng)過以上3次用藥,諸癥悉除,舌質(zhì)淡,苔白仍膩,脈沉細,用金匱腎氣丸化裁加減以鞏固療效。
制附子30克(先煎) 肉桂15克 山藥30克 山芋30克
丹皮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0克 干地黃30克
炙甘草30克 砂仁15克 白術(shù)30克 干姜30克
川芎15克
10劑顆粒劑 每日1劑 早晚分服
按 語
本例患者發(fā)病時值隆冬,以夜尿多,全身疼痛難忍,夜間尤甚,在診斷和治則上非常明晰,效果關(guān)鍵在用藥的劑量上,尤其在主將上,如附子、細辛的用量比較突出。我認為中醫(yī)治病原理就是以偏治偏,假如本例患者寒本重,而用藥非常輕,就很難獲得良效。
(七)用于水寒木郁土濕引起的諸證
馮XX,男,58歲,2014年7月5日初診。
患者糖尿病20多年, 一直用胰島素治療, 因近期在三甲醫(yī)院治療,血糖控制不好, 故來中心求中醫(yī)治療,患者空腹血糖18.6mmol/L,每天用胰島素3次,每次20ug。現(xiàn)主要癥狀為口干, 以夜間為甚,納差,乏力,頭暈,夜尿7-8次,陽痿多年,畏寒肢冷,肢體麻木疼痛,腿腫,視物模糊,舌淡,苔白厚膩, 脈沉細數(shù),診為水寒木郁土濕。
處方:
制附子120克(先煎2小時) 肉桂30克 山藥30克 山芋30克
澤瀉30克 茯苓50克 干地黃30克 桂枝15克
炙甘草60克 砂仁15克 干姜60克 白術(shù)90克
丹參50克
5劑水煎服 每日1劑 早中晚分服
艾灸:
關(guān)元,中脘,足三里,每日1次,每穴1小時。
中藥泡腳:每日一次。
二診:2014年07月11日
經(jīng)上方治療,患者精神大有好轉(zhuǎn), 口干、畏寒、肢冷、肢體麻木疼痛明顯減輕,夜尿4-5次,舌苔白膩變薄,脈仍沉細。繼用上方治療,劑量仍守原方不變。
三診:2014年7月17日
經(jīng)以上治療后,精神明顯好轉(zhuǎn), 口干、畏寒、肢冷、水腫、肢體麻木疼痛等癥狀明顯改善,大便通暢,稍成形,夜尿3-4次, 空腹血糖11.1mmol/L, 視力有所改善,舌苔仍白膩。
處方:
制附子75克(先煎1.5h) 肉桂15克 山藥30克 山芋30克
澤瀉15克 茯苓30克 干地黃30克 桂枝15克
砂仁15克 干姜50克 炙甘草50克 白術(shù)30克
丹參50克
5劑水煎服 每日1劑 早中晚分服
中藥泡腳和艾灸繼續(xù)治療(每日1次)
四診:2014年7月23日
經(jīng)服上方后,諸證大為改善,空腹血糖10.6mmol/L,但由于患者不想服湯藥,改桂附地黃丸(水丸),每日2次,按規(guī)定量加倍服用1月。艾炙、泡腳繼續(xù)堅持每天1次。
按 語
水寒木郁土濕一詞是清代御醫(yī)黃元御對腎陽虛、命門火不足所產(chǎn)生的水寒而至的肝木不能條達以致脾土氣機雍滯,不能正常運化而出現(xiàn)的一系列癥候的病機概括。其主要病因為腎陽虛,命門火不足。本例患者因水寒較重所以用大劑量制附子、肉桂溫化寒水為治本病的主要藥,水溫肝木自可條達,脾土健運濕可自化
(七)用于心腎陽虛諸癥
薛XX ,女,48歲,2014年11月21 初診。
患者糖尿病史5年,用降糖藥維持,效果不佳,于2014年7月開始用胰島素治療,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平素怕冷,大便不暢,不成形,小便頻數(shù)。近一周惡寒怕冷較顯著,附近門診診治為感冒,輸抗病毒藥物2天后出現(xiàn)胸悶、胸痛,并伴有后背放射痛,后半夜疼痛加重,遂去內(nèi)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診治為心律不齊(頻發(fā)性室早),伴有Ⅱ級房室傳導阻滯,心肌缺血。醫(yī)院建議患者放支架,安心臟起搏器?;颊吆ε率中g(shù),經(jīng)人介紹來我中心求中醫(yī)治療。查患者血壓90/60mmHg,脈率44次/分,結(jié)脈,舌淡,苔白厚膩,中醫(yī)診斷為胸痹,屬心腎陽虛,痰濁閉阻證。
處方:
制附子100克(先煎2h) 肉桂15克 山藥30克 山芋30克
丹皮10克 茯苓50克 澤瀉20克 干地黃30克
炙甘草75克 砂仁15克 人參30克 桂枝30克
干姜50克 白術(shù)50克 半夏30克 川芎30克
丹參50克 陳皮15克
3劑水煎服 每日1劑 早中晚分服(飯前), 囑其家屬觀察服藥后病情變化,隨時聯(lián)系。
二診:2014年11月24日
患者服上方3劑后,胸悶胸痛明顯減輕,惡寒怕冷改善,心律仍不齊,脈率52次/分,血壓100/60mmHg,舌質(zhì)青紫改善,舌苔仍白厚膩。上方加:炒蒼術(shù)20克 焦三仙各20克
5劑水煎服 每日1劑 早中晚分服
三診:2014年11月29日
服上方5劑后,胸悶胸痛已不明顯,惡寒消失,雙膝以下仍怕冷,脈律不齊明顯好轉(zhuǎn),脈率58次/分,血壓110/70mmHg,大便仍不成形,夜尿3-4次。舌質(zhì)變紅,舌苔仍白,厚膩明顯減輕,心腎陽虛已改善。上方化裁如下:
制附子50克(先煎1.5小時) 肉桂30克 山藥30克 山芋30克
干地黃30克 茯苓30克 澤瀉10克 丹皮10克
炙甘草30克 砂仁15克 人參15克 白術(shù)50克
川芎15克 丹參30克 炒蒼術(shù)15克 焦三仙各15克
5劑水煎服 每日1劑 早晚分服
四診:2014年12月4日
服上方5劑后,胸悶胸痛諸癥悉除,脈已和緩有力,心率60次/分,舌質(zhì)稍紅,苔白潤,大便已成形,夜尿2-3次,用麻瑞亭老師下氣湯加減調(diào)理:
茯苓30克 半夏10克 炙甘草15克 炒白芍15克
丹皮10克 陳皮15克 炒杏仁10克 制首烏20克
制附子30克 白術(shù)30克 焦三仙各15克 黃芩10克
柴胡15克 川芎15克 黃連10克 干姜20克
10劑顆粒劑 每日1劑 早晚分服
按 語
本例患者來中心時,雖然病情危重,屬急癥范疇,從癥狀體征來分析,屬心脾腎陽虛,陽虛則寒凝,脾陽虛不能化濕,聚濕成痰則閉阻心脈,故胸悶胸痛,但用大劑量溫陽健脾化痰通經(jīng)之藥,足以能迅速治愈本病。并可避免做支架及安放心臟起搏器。我的感悟是急、準、狠,急就是快速診治, 爭分奪秒,不能失去最佳治療時機;準是辨證和用藥準;狠即用藥的量一定要達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