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深有體會,到了三年級,很多孩子的學習成績不但會突然大幅度下降,而且還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討厭學習的情緒——他們討厭學習、討厭寫作業(yè),甚至對父母常說的'要好好學習'等話也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反感。
可以說,三、四年級是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fā)期。
一二年級的孩子處于對所有事物都朦朧的階段,到了三年級會開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觀。這個時候他們會對自己和世界開始有認知,是形成自信心的關(guān)鍵期。
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孩子會更多地遵從家長和老師的意見。老師讓他們好好學習,他們就會努力地去學;家長要求他們力爭取得好成績,他們就會通過努力去取得好成績。這個階段的孩子,從不會去過多地想'為什么',他們認為老師和家長的話就是真理。
但是,到了三年級,孩子的思維能力迅速發(fā)展,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他們開始思考:我為什么要學習?學習不好能怎樣呢?
另外,由于自我意識剛剛出現(xiàn),這時候的孩子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時,父母的叨嘮和命令不僅會令孩子感到厭煩,而且會給他們一種錯誤的信息:學習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他在為父母而學習。在這種錯誤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會產(chǎn)生厭學情緒。
當然,如果父母了解這一階段孩子思維發(fā)展的特點,能夠采取措施讓孩子明白,他在為自己而學習,并引導他找到學習的樂趣,那孩子就會動力十足地去學習。學習的動力明確了,他的學習成績將進入一個定型期。
其次,這與父母不了解小學階段知識的難度發(fā)展規(guī)律有關(guān)
從三年級開始,學習中的游戲成分減少,更加嚴謹、帶有體系性的學習開始,學生要接觸一些帶有抽象性的知識,這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方法習慣都提出了高要求。
隨著三年級難度的增加,課業(yè)負擔明顯加重,很多孩子對學習產(chǎn)生厭惡情緒,所以在學習態(tài)度上就有有所倦怠。聽課時開小差;寫作業(yè)時一拖再拖,偷工減料;背書時懶懶散散磨洋工等
在小學一到二年級期間,由于知識比較簡單,只要孩子努力,一般都會取得比較理想的成績。但到了三年級,學習難度不斷加大,很多孩子都會感覺到對學習力不從心。然而,面對孩子學習成績的下降,很多父母不但不理解,反而常常用語言來刺激孩子:
'在小學一到二年級,你的成績一直都不錯,為什么到了三年級,成績會下降這么多呢?真是越大越?jīng)]出息!'
'說,你最近是不是總貪玩了?'
'一提到學習你就皺眉頭,你是不是跟學習有'仇'呀?'
……
到了三年級,由于學習難度的加大,孩子本來就對日益吃力的學習狀況越來越?jīng)]有信心,如果父母還總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責、打罵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厭惡學習,從而產(chǎn)生很強烈的厭學情緒。
如果父母了解三、四年級孩子心理及思維發(fā)展的特點,肯定會提前向孩子灌輸'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這個觀念。這樣,對于思維正在高速發(fā)展的三、四年級孩子來說,這將會促使他們的成績穩(wěn)步前進,而不是厭學。
如果父母了解三、四年級學生知識的特點,從而對孩子多些鼓勵,少些抱怨;多些表揚,少些批評,那孩子得到的也一定是成績的節(jié)節(jié)攀升,甚至從此愛上學習。
研究表明,孩子越小,外部因素對孩子學業(yè)的影響越大。之后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才會慢慢從內(nèi)尋找動因和推力。如對于低、中年級孩子來說,父母的及時反饋、合理的獎賞、老師的夸獎、同伴之間適當?shù)母偁幍榷伎赡芗ぐl(fā)孩子的學習動機、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只有到中高年級,孩子才可能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直至五六年級,孩子才可能形成長遠的尋求自我發(fā)展的內(nèi)部動機、能自動自發(fā)地學習。
家長對三年級孩子的重點在于幫助孩子克服轉(zhuǎn)變階段所帶來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既包括認知能力發(fā)展方面,也包括個性社會化方面。要指導孩子正確地評價和適應中年級的學習生活,體驗克服困難的快樂,學習傾聽和理解,學習合作與交流,提高注意力。
1、父母通過陪伴,向孩子傳遞積極關(guān)注的態(tài)度。有的家長美其名曰盯著孩子做作業(yè),悶著頭玩手機,卻要求孩子字跡工整、態(tài)度端正,相信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對父母手中手機的興趣會比對課本、學習的興趣大得多。
2、鼓勵孩子養(yǎng)成好的習慣,如按時、自覺、認真地完成作業(yè)。幫助孩子明確學習的目的,并使自己的活動服從這一個目的,有助于孩子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鍛煉孩子的意志,這對孩子個性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3、孩子遇到問題時引導孩子尋找方式解決,激發(fā)孩子挑戰(zhàn)勇于困難、不懼難題。一位家長抱怨說,孩子一二年級的東西自己還能給他輔導輔導,三四年級就已經(jīng)看不懂了。孩子有問題,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幫他。其實父母的作用不是給出問題的答案,而是引導孩子思考,尋找解決的辦法。如孩子遇到難題了,父母不妨讓孩子講一下自己的思路,并翻閱一下課本,回想一下老師是怎么解決的,可能在闡述自己思路的過程中,孩子就突然茅塞頓開了。
4、幫助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尋找樂趣、獲得成就感。很多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大都是覺得所學東西沒有多大用處,或與自己的生活沒有多大關(guān)系,父母不妨幫孩子找到他的興趣點,如一開始學拼音,孩子覺得沒有意思,父母不妨給孩子買一些簡單的注音故事,讓孩子通過拼讀拼音自己完成讀故事的過程,從而激發(fā)孩子的興趣。
5、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及時與老師溝通,有助于有效解決孩子問題。孩子對于自己喜歡的老師會更加尊重和依戀,也更愿意遵從老師的引導,好好學習。老師對孩子好壞會影響孩子對學習的態(tài)度。
6、重視孩子的學習過程。家長不要老拿成績好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較,只要孩子稍有進步,就應該明確表示贊賞,這樣孩子才不會對學習感到厭惡和恐懼,殊不知正是家長的這種行為導致孩子厭惡學習。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言行、修養(yǎng)、學識都對孩子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7、經(jīng)常換位思考。要多鼓勵孩子進步,幫助他端正學習態(tài)度,這樣才能盡快從厭學情緒中走出來。要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孩子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他是按照別人的評價去認識自己的。如果別人說他笨,他就會認為自己笨。一個總是失敗的孩子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樂,也就不去努力了。如果孩子的學習不好,不要將失敗的原因歸為孩子不聰明,家長可以從學習態(tài)度(是否認真),意志力等方面去尋找原因,千萬不要說他笨,讓他自暴自棄。
總之,父母關(guān)注的重點不應是孩子的成績,而應放在如何引導孩子認識學習的意義、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幫助孩子掌握恰當?shù)膶W習策略等方面,所有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孩子的學業(yè)水平、對知識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