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掌上長沙
2020-01-13 21:19

長沙的早市頗有些大隱隱于市的味道,它總是隱藏在高樓大廈之間,很多時候只是在彎彎曲曲的小巷子里,清晨熱熱鬧鬧聚集,幾個小時候后一哄而散。如果想買到新鮮的菜,你只能早早起來趕早市,一過這個點,充滿煙火氣的小菜市場又變成了一條平淡無奇的靜默街巷。
通常情況下,出來買菜的都是家里的娭毑爹爹,他們六點多就開始在早市旁邊的公園散步、健身、跳廣場舞。接近七點多的時候,就收拾收拾東西,開始往早市方向移動。此時的街道,車輛寥寥無幾,已經(jīng)有老人在早市旁支起了早餐攤子。十塊錢可以買到三個熱呼呼的大包子,一口咬下去湯汁四濺。孩子們通常喜歡糖包子,糖包子要比肉包子燙很多,所以賣包子的娭毑總會邊做生意,邊對旁邊被燙得跺腳的小孩喊道:“方沃滴!莫吃個包子燙了背!”這是長沙人口口相傳的一句土話,意思就是說要小心包子流出來的汁,免得它順著袖子流把后背給燙傷了。除了德園包子外,還有米粉攤、臭豆腐攤、蔥油粑粑攤……好一幅淋漓盡致的好吃風俗景致。
逐漸地,有小販們肩挑手提地從四處趕來,娭毑爹爹們便興奮地開啟了早晨的約會。有趣的是,雖然所有人都講著長沙話,卻是各有自成一派的口音腔調(diào)。有些人平卷舌不分;有些人講話像口里含了顆糖;有些人語調(diào)昂揚,有點花鼓戲的感覺。這歸根于長沙“十里不同音”的特色吧?雖說互相都聽得懂,但實際上,城東和城西的口音都區(qū)別很大。各式各樣的方言混雜在一起,小菜市場里的討價還價聽起來頗有幾分“雞同鴨講”的喜感。
長沙人身上總帶著點揮霍不完的熱情,在買菜的時候也不例外。娭毑爹爹們家里頭都會腌制一點蘿卜干、木瓜條之類的小吃。買菜的時候,他們就將其有序地放在干凈的小盒子里,帶給熟悉的商販們品嘗。商販們也總是在老人們買完菜后,多抓一把蔥塞進他們的菜籃子里。賣完菜后也不急著回去,坐在攤子后面和街坊領(lǐng)居磕瓜子扯家常,直到快到正午,才陸陸續(xù)續(xù)收拾東西,和老客戶們約定好了明天賣的菜,再搭上公交車回去。
長沙的空氣都讓人覺得是辣味的,有著野火燒不盡的熱情,也有著討價還價時的小確幸。陽光下的尋常早市像是一幅風俗畫:白玉似的蘿卜條,成串的紅寶石甜椒,金燦燦的玉米粒與泛著油光的小吃。討價還價的你來我往聲、老單車穿過小巷的丁零當啷聲,公園里飄出來的桂花香氣——這幅圖畫,是這個世界上,令人們貪戀的一縷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