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口苦、口甜、口酸、口淡、口異味

?口味異常系指口中有異常的氣味。常見者有口苦、口甜、口酸、口咸、口黏、口臭和口淡等不同感覺。一般多因口腔各種唾液腺分泌唾液質(zhì)與量的改變、味覺異常、消化不良、幽門螺桿菌感染、食物殘渣、細菌分泌物、口腔及鼻咽部炎癥等而致,亦可由經(jīng)常應(yīng)用抗生素、微量元素缺乏及消化道、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泌尿系、呼吸系等疾病引起。

由于上述病因繁多,有時不易找到,或難以治療,患者經(jīng)常遭受困擾之苦。

中醫(yī)學(xué)認為,口味與心、脾、腎關(guān)系密切。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且“脾為涎”“腎為唾”。中醫(yī)學(xué)系從整體出發(fā),辨臟腑氣血、陰陽失調(diào)不同病理變化而治療疾病,在口腔病證治療上,往往能收到良好療效。

1、口苦

多因肝膽病證引起。

1.肝膽郁熱證。

主癥:口苦,舌痛,口干,兩脅脹滿,易怒,可有頭頂痛,尿黃,便干,舌尖邊紅,苔薄黃干或黃膩,脈弦數(shù)。

治療:疏肝泄熱,大柴胡湯合茵陳蒿湯或龍膽瀉肝湯加減,大柴胡湯合茵陳蒿湯:柴胡25克、黃芩15克、半夏12克、枳實10克、芍藥15克、大黃10克,生姜25克、大棗十二枚,茵陳10~80g、梔子10~15克(后下)、大黃6~10g(后下)。

大柴胡湯合龍膽瀉肝湯:柴胡25克、黃芩15克、半夏12克、枳實10克、芍藥15克、大黃10克,生姜25克、大棗十二枚,龍膽草9g, 黃芩9g, 梔子9g ,澤瀉9g,木通6g,車前子9g,當(dāng)歸12g        生地12g,甘草6g。

本證主要為肝經(jīng)實火與濕熱而致,予治療本證常用大柴胡湯、茵陳蒿湯加減。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加茵陳、大黃、梔子、黃芩有利膽、清熱、祛濕作用。

加減:肝膽經(jīng)實火內(nèi)熾,頭痛,口苦,目赤,舌紅,舌痛,苔黃或膩,脈弦數(shù)者,加龍膽草15克、丹皮12克。便秘,口干加當(dāng)歸10克、白芍30克、生地黃10克。頭痛,目赤,加石決明15克、天麻10去。胃熱,口臭,牙齦腫脹,加黃連10克、生地黃20克、甘草10克。

2.陰虛火旺證。

本型多見。

主癥:口苦而干,頭暈心煩,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舌根痛,便干結(jié),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療:滋陰降火,知柏地黃湯加減:知母15克,黃柏20克,丹皮15克,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山藥15克,澤瀉10克,茯苓15克,龜板30克,牡蠣30克,麥冬15克,云苓10克。

方中知母滋陰清熱,生津止渴;黃柏、丹皮瀉肝火并清瀉相火;生地黃、山萸肉、山藥、云苓滋腎降火,養(yǎng)肝益脾。

加減:脅脘痛、惡心、發(fā)熱,或膽系結(jié)石者,加柴胡15克、郁金10克、金錢草30克。食欲差,便溏,加白術(shù)15克、云苓10克。

3.膽熱痰阻證。

主癥:口苦,脘腹脹悶,心煩,舌淡紅或絳暗,苔薄黃膩,脈滑。

治療:清膽祛痰,溫膽腸加減:生姜60克、竹茹10克、半夏10克、橘皮15克、枳實10克、炙甘草10克。

方中半夏、陳皮行氣消痰;枳實、竹茹行氣開郁,清熱除煩;茯苓健脾滲濕;甘草清熱解毒,和中健脾,調(diào)和諸藥。

加減:舌苔黃膩,加茵陳30克。于發(fā)熱,口苦重,脈滑數(shù)者,加金錢草60克或黃連10克。

經(jīng)驗:口苦在肝膽郁熱或陰虛火旺證多見,予常用柴芍湯(柴胡15克、當(dāng)歸10克、白芍12克、丹皮10、生地黃15克、白術(shù)30克、云苓10克、甘草10克),辨證加減,治之多效。如舌尖痛為心火上炎,加黃連10克、黃芩15克、竹葉15克;舌邊痛為肝膽火盛,加龍膽草15克、梔子10去、黃芩15克;舌根痛為腎虛,加麥冬30克、生地黃12克;舌痛兼口苦而臭者,為胃火熾盛,加黃連10克。

2、口甜。

多因脾經(jīng)濕(熱)引起。

1.脾胃濕熱證。

主癥:口甜,脘腹悶脹,納呆欲嘔,尿黃,便溏而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沉細而緩。

治療:清熱祛濕,甘露消毒丹(茵陳30克、黃芩15克、連翹12克、藿香15克、石菖蒲18克、滑石30克、木通10克、白蔻仁15克、射干10克、薄荷12克后下、川貝12克)。

加減。方中茵陳、黃芩、連翹、藿香、滑石等清熱利濕,白蔻仁、木通配藿香加強健脾祛濕作用。

加減:發(fā)熱,嘔吐,加黃芩15克、半夏12克、竹茹30克。脘腹脹滿,便結(jié),加大黃10克、枳實10克。舌紅或絳,加生地黃15克、丹皮12克。

2.脾胃實熱證。

主癥:口甜口渴,喜食善饑,脘腹脹滿,尿短赤,便結(jié),舌紅,苔黃干或膩,脈滑數(shù)。

治療:清胃醒脾,清胃散(黃連10克、當(dāng)歸10克、生地黃15克、丹皮12克、升麻10克,藿香葉15克、梔子10克、石膏30~120克、甘草10克、防風(fēng)12克。

本方主治胃中積熱,具清胃涼血作用。方中黃連清胃熱,配升麻散火解毒。黃連得升麻,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升麻得黃連則散火而無升焰之慮,并作為引經(jīng)藥。用生地黃、丹皮涼血止血,清熱養(yǎng)陰;當(dāng)歸和血養(yǎng)血。瀉黃散可瀉脾胃伏火。方中生石膏為清除胃火要藥,梔子清熱除煩,配防風(fēng)疏散脾經(jīng)伏火;用藿香理氣和中,又可助防風(fēng)疏散脾火;甘草瀉火解毒,調(diào)和諸藥。

加減:胃火熾盛、齒齦紅腫、便結(jié)、脈大苔黃者,可加玄參12去,并用大黃10克通腑泄熱。口干,舌紅少苔,脘腹脹滿,加枳實10克、石斛15克。

3、口酸。

多由肝(郁)熱引起。

1.肝經(jīng)郁熱證。

主癥:口酸,胸脅脹滿,易怒易躁,頭暈失眠,尿黃,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

治療:疏肝解郁,清熱理氣和血,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黃連、吳茱萸)加減。

柴胡疏肝散由四逆散(柴胡12克、枳實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郁金10克,枳殼12克,木香10克,川楝子10克,烏藥15克。)化裁而來。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暢通氣機,使郁熱達外,柴胡配枳殼、木香加強疏肝理氣作用,用郁金、川楝子、烏藥治療胸脅脹痛。左金丸處方:黃連(9g)吳茱萸(1.5g)

中黃連清泄肝火、胃熱。以6頤1比例配吳茱萸,非但不會助熱,反能調(diào)暢肝氣,開郁散結(jié)。

加減:脅痛,加延胡索10元、佛手15克??诟?,便結(jié),加當(dāng)歸10克、白芍10~30克、石斛10克。

2.脾虛肝熱證。

主癥:口酸,脘脅隱痛,神疲肢乏,尿淡黃,便溏,舌紅,苔薄白或微黃,脈弦細。

治療:健脾清肝,柴芍六君子湯加減:柴胡10克炒 ,白芍15 克,陳皮6克, 半夏12克, 黨參30 克,白術(shù)10克, 茯苓10克, 炙甘草3 克,生姜10 克,紅棗10枚。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配白芍養(yǎng)陰清肝熱。六君子湯中人參益氣補中,白術(shù)、半夏、陳皮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甘草和中,六藥配伍,共奏健脾益氣、補中養(yǎng)胃之效。

加減:肝熱重,加左金丸克。于脘腹脹滿,加厚樸10克。脅痛,加延胡索10克、佛手15克。

4、口咸。

多由腎虛引起。

1.胃腎陰虛證。

主癥:口咸,或吐少量咸涎,口燥咽干,或潮熱,腰膝酸軟,尿淡黃,便干,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

治療:滋腎清胃,知柏地黃丸合益胃湯(沙參、麥冬、生地黃、玉竹)加減:知母15克,黃柏20克,丹皮15克,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山藥15克,澤瀉10克,茯苓15克,龜板30克,牡蠣30克,麥冬15克,

黃芪30克, 半夏15克,人參15克,炙甘草15克,獨活9克,防風(fēng)9克,白芍藥9克,羌活9克,橘皮6克, 柴胡5克,白術(shù)5克,黃連1.5克,云苓10克。

方中知母、黃柏滋陰清熱,清瀉相火,用生地黃、山萸肉、山藥、云苓加強滋腎降火、養(yǎng)肝益脾作用。合益胃湯加強滋陰清熱作用。

加減:口干,加石斛15克。便干、尿黃,加當(dāng)歸10克、白芍15克、云苓10克。

2.脾腎陽虛證:

主癥:口咸,或痰有咸味,納差脘悶,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尿淡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療:溫補脾腎,桂附地黃湯加減:山萸肉12克, 山藥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澤瀉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桂枝10克。

本方桂附地黃湯即金匱腎氣丸,為雙補腎陰陽之劑。方中地黃滋陰補腎,山茱萸、山藥能補益肝腎,附子、肉桂為溫陽暖腎要藥。茯苓、澤瀉配桂枝能化氣利水,有益于通陽補腎。丹皮配桂枝,活血散瘀,增強腎氣的運行,促進腎功能恢復(fù),有利于腎之氣化。諸藥合用,共奏雙補脾腎(陽)功效。

加減:納呆,脘悶,加雞內(nèi)金30克、焦山楂12克。脘腹脹滿,加木香10克、枳殼10克。便溏,加黨參30克、白術(shù)45克、訶子肉10克。

5、口臭。

常見。多由胃火引起。

1.胃火上炎證

口有臭氣、舌痛多為胃火,本證多見。

主癥:口臭,喜冷飲,或齒齦腫脹,往往伴有舌痛,口干咽燥,尿短赤,便干結(jié),舌紅苔黃,脈數(shù)。

治療:清胃泄熱,清胃散加減:黃蓮10克,生地黃15克、當(dāng)歸身10克、牡丹皮12克、升麻20克。

方中用黃連清胃腑熾熱,配升麻散火解毒,善治口齒風(fēng)腫疼痛、惡臭,佐制黃連涼遏之弊,并可散火而無升焰之慮。用生地黃、丹皮清血中伏火,并以當(dāng)歸和血以利消腫。

加減:胃火熾盛,齒齦腫痛,口臭便結(jié),苔黃,脈洪大者,加玄參12克、大黃10克通腑泄熱,或用生石膏30~120克。心火上灼,舌尖紅,舌痛,苔黃,脈數(shù),加黃芩15克、梔子10克。肝火內(nèi)熾,頭暈頭痛,目赤易怒,舌邊痛,加天麻12克、石決明15克。痰火阻絡(luò),或舌大麻木,伴味覺失靈,為痰濕郁火,加半夏15克、白術(shù)30克、竹茹30克、天麻10克。腎虛舌痛(舌根痛),舌紅,舌裂少津,苔有花剝,加生地黃15克、麥冬30克、葛根20克。

2.胃陰虛熱證

本證較為少見。

主癥:口臭口干,尿淡黃,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療:益胃清熱,甘露飲合益胃湯化裁(石斛15克、天冬10克、黃芩15克、荷葉15克、甘草10克、沙參10克、麥冬30克、生地黃15克、玉竹15克)治之。

6、口淡。

多為脾胃虛弱(寒)引起。

1.脾胃虛弱

主癥:口淡,食不知味,脘腹痞悶,頭暈乏力,尿清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乏力。

治療:健脾益胃,香砂六君子湯加減:人參10克,茯苓9克,白術(shù)9克,甘草6克,陳皮9克,半夏12克,砂仁6克,香附10克(現(xiàn)在多用木香)6克。

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用于脾(氣)虛痰飲,痞悶嘔吐,納減。

加減:口淡,食不知味,加焦山楂12克。脘腹痞悶,加厚樸10克。

2.脾胃虛寒證。

主癥:口淡多涎,喜溫喜按,納呆,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療:健脾溫胃,理中湯加味(黨參30克、黃芪30克、炒白術(shù)15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

方中干姜溫中散寒;人參、黃芪健脾補氣,助干姜溫脾陽;白術(shù)、炙甘草健脾燥濕和中。

加減:嘔吐,去白術(shù),加生姜10克。寒重,加蓽茇10克。

7、口黏。

多由脾虛生濕引起。常見證型為濕困脾胃(陽)。

主癥:口黏膩,納呆,脘腹悶脹,身重體倦,尿清便溏,舌淡體胖,苔白膩,脈緩。

治療:健脾化濕,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9克,紫蘇6克,白芷6克,大腹皮12克,茯苓12克,白術(shù)9克,陳皮6克,厚樸9克,半夏9克,桔梗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棗2枚。

方中藿香化濕,輔以厚樸、陳皮、云苓理氣寬中燥濕,蘇葉、白芷解表,祛上部濕邪而止頭痛,加以生姜、甘草疏散風(fēng)寒,助化濕濁。

加減:濕重者,去炙甘草、大棗,以蒼術(shù)代白術(shù),赤苓代茯苓。腹脹痛,便溏,加木香10克。脘悶嘔吐,加蔻仁12克。

8、

中成藥治療:

1.口苦。

知柏地黃丸,適用于陰虛火膽證。每次10g,每日2次。

2.口甜。

牛黃解毒片,適用于脾胃實熱證,每次3片,每日2~3次。

3.口酸 。

左金丸,適用于肝經(jīng)郁熱證,每次3~6g,每日2次。

4.口咸 。

麥味地黃丸,適用于胃腎陰虛者,每次10g,每日2~3次。

5.口黏。

香砂六君子丸,適用于脾虛濕阻者,每次10g,每日2次。

6.口臭。

牛黃解毒片,適用于胃火上炎者,每次3片,每日2~3次。

7.口淡 。

香砂六君子丸,適用于脾胃虛弱者,每次10g,每日2~3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口味異常的解決方案大全都在這里了
經(jīng)方治療妊娠惡阻驗案6則
李東垣傳世名方——升陽益胃湯
病因賦,藥性賦等
一點都不“單純”的單純性皰疹,中醫(yī)卻能輕松搞定!
秘用三十七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