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高齡仍每天工作——
“做玉,是一輩子的習慣”
“讀料”是玉器行的行話,也是玉器制作的關鍵一環(huán)?!?span style="BORDER-BOTTOM: rgb(255,102,0) 2px dotted;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name="HL_TAG">玉雕是做減法,如果沒有很好的研讀玉料,倉促下手,就會毀掉一塊難得的玉石。真正的大師講究量料施工、因材施藝,‘料像什么就做什么’,在沒開活之前腦子里就有成品的模樣了?!比绻龅诫y“欺”的料,大師不急于制作,有時要琢磨幾個月甚至半年才確定設計方案?!安话蚜显谑掷锱獰崃耍谛睦锱靼琢?,絕不動刀。”
“讀人”也很重要。要根據(jù)學生的手藝和精神狀態(tài)決定哪個學生做哪些活,“要琢磨如何指導學生使用粗糙的手把活做細做好,引導他盡快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
然后就是傳授技藝。李大師現(xiàn)在帶了兩批共15個學生。他珍愛他的學生,在技術(shù)手藝上毫無保留的教授,“能不能成器,就看他們的天賦和勤奮了”。
而一旦自己動手做玉,那就太興奮了:“機器旋轉(zhuǎn)起來, 1分鐘4萬5千轉(zhuǎn),需要滴著水磨玉,有時滴一滴水都嫌多?!?/font>
談到做玉,一頭銀發(fā)的李大師臉色更加紅潤,聲音柔和清朗,眉眼帶笑,瞬間陶醉了:“旋轉(zhuǎn)的工具和小小的玉石在你滴水的時候什么都看不見了,就用嘴含一下旋轉(zhuǎn)的刀具,用一點唾沫去磨玉。這常常讓我想起齊白石畫畫,用嘴偏毛筆,就這點唾沫感覺最好、最合適。”
“想想要在小小的玉石上做眼睛、嘴巴、耳朵,是多么不容易,又是多么有意思啊?!彪m然帶著400度的花鏡,但實際上并不解決問題,年逾花甲的李大師想看看正在加工的玉根本看不見,一切全憑內(nèi)心和手的感覺。也許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感覺吧。
記者問他,本該頤養(yǎng)天年的年歲,為何還這樣不辭辛苦?老人笑笑說,“這是一輩子的習慣,總覺得自己有這個職責,要把中國的玉文化和玉器手藝傳下去。等哪天真做不動了,生命可能也就結(jié)束了?!闭f這些的時候,大師的臉上始終閃現(xiàn)著平和的笑容。
拜訪藝術(shù)大師李博生的那一天(6月23日),正趕上北京十年不遇的大暴雨。在李大師的地下作品陳列室里,在大雨敲擊著外面鐵皮屋頂發(fā)出的如密集的鼓點聲中,聆聽著大師娓娓地講述,記者走進了大師的故事,走進了大師人玉結(jié)緣的傳奇人生。
■人生傳奇——
17歲陰差陽錯入行 30歲成為頂級大師
1958年,為了幫助父親解決家庭生活上的困難,17歲的李博生別無選擇地進入了北京市公私合營玉器廠。雖然完全沒有美術(shù)根底,但是憑著天賦、過人的勤奮和不服輸?shù)男愿?,不?個月就能夠獨立制作仕女作品還沒有出徒,李博生就成了車間骨干,帶著16名工人完成生產(chǎn)任務。
為了彌補美術(shù)知識的不足,李博生經(jīng)常一連數(shù)月吃住在悶熱的雕玉車間,在一個又黑又熱的狹小空間苦讀,被戲稱為“蒸籠居士”。他還常常偷著跑到美術(shù)學校去蹭課學習。就這樣苦熬了幾年,硬是自學完成了人體解剖學、色彩學、透視學三大門學問。
李博生是幸運的。先后帶他的兩位師傅是名列玉器行“四大怪杰”的何榮、王樹森,都是當時行內(nèi)的頂尖人物。
外號“小諸葛”的王樹森可謂玉器行全才,器皿、人物、鳥獸、花卉無一不精。為了帶好這個徒弟,王樹森費勁了心思。李博生回憶,師傅和他的每次談話都像說禪悟道一樣,讓他受益終身。王樹森說,“有一把斬龍劍,世上惡龍沒有出現(xiàn)的時候,它放之無用,當惡龍真出來了,別的一切刀劍都沒有用了,唯有它能解決?!彼€說,“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這些話狠狠地刺激著20多歲的李博生。漸漸的,李博生感悟到師傅對自己的期待,他自己就是師傅說的斬龍劍。
勤奮加上師傅的指導點播,李博生很快成了玉器行的后起之秀,30多歲就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
著名畫家范曾先生在慶賀李博生大師60歲大壽時贈送書法
下面欣賞李博生大師的玉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