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標準》解讀
(PPT 2005.3.25 萬盛)
重慶市電化教育館 楊宏
一,題目解析
(一)背景文件
《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
(教基[2000]33號)
《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作的通知》
(教基[2000]34號)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指導綱要》
(教基[2000]35號)
(二)導引出三大目標:
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
實施"校校通"工程;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三)"能力標準"是我國關于教師培訓的第一個標 準
對象:中小學教師
目標:教育技術能力
形式:"標準"
正在研制的有關教師的其它"標準" :
教師專業(yè)標準
教師教育機構資質標準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
教師教育質量標準
(四)"標準"是什么
標準是"衡量事物的準則." 標準就是準心,準則,要求,規(guī)范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jù),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能力標準"是用于教師培訓和考核的目標化及前景化的要求
"能力標準"不是單一的技能標準
(五)"能力標準"與"規(guī)程"的比較
《中小學電化教育規(guī)程》
第三條:"中小學開展電化教育應從實際出發(fā),堅持因地制宜,講求實效,逐步提高的原則.要充分發(fā)揮各種電教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注重教學應用與研究."
第十二條:"學科教師要增強現(xiàn)代教育意識,學習并掌握電化教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積極采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開展電化教學;研究電教教材教法;總結電化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結論:后者是鼓勵用,能用則用,不作統(tǒng)一要求.前者是在觀念上,行為上,管理上提出了明確的規(guī)范,不是可用可不用,相反是必須要用,而且是要用好,用得符合規(guī)范和標準,并要通過專項的培訓和考核進行認證.
(六)為什么用"教育技術"概念
關于"教育技術"的一個行政法規(guī)式的解釋:
教育技術(Educational Technology)是指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xiàn)教育教學最優(yōu)化的理論與實踐
"能力標準"借鑒了美國,英國,日本的教育技術標準,也沿用了國際上通行的教育技術概念
(七)美國師生教育技術標準
1.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學生)
1998年:美國制定面向學生的
《國家教育技術標準》
——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
Connecting Curriculum and Technology
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規(guī)定了從幼兒園到高中12年級學生的信息技術和行為規(guī)范標準,以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學習,獨立思考,正確決策和生活自立等能力,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使他們意識到信息技術在整個一生中的重要性.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2.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教師)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
技術操作與概念
教師應對技術上的操作及其概念有充分的理解;
規(guī)劃并設計學習環(huán)境與學習經驗.
教師應依靠技術的支持來規(guī)劃和設計有效的學習情境與學習經驗;
教學,學習和課程
教師執(zhí)行的課程計劃要包括應用技術來促進教學最優(yōu)化的方法和策略;
評估與評價
教師運用技術來促進各種更有效的評估與評價策略;
工作效率和專業(yè)實踐
教師要使用技術來增強他們的工作效率與專業(yè)實踐;
社會,民族,法律以及人類問題
在學校中,教師要理解圍繞技術使用中的社會,種族,法律和人類問題,并根據(jù)理解進行教學實踐.
二,項目背景
2004年9月,教育部先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lián)盟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教師教育培訓的意見》(教師[2004]4號)
2004年12月,教育部出臺《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
正在草擬的文件名為《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項目》
特點:"能力標準"是我國頒布的第一個中小學教師專業(yè)能力標準
時間:2003年4月開始,歷時不到兩年
過程:經歷了標準的體系框架及內容設計,征求意見,初稿研討與修訂,標準試驗與進一步完善等四個階段
范圍:由北師大,華南師大,西師大,中央電教館等單位承擔了《標準》的具體研究工作.共有40余名專家,學者,近20個單位和機構參與了該項目的研究工作
試驗:在全國7個實驗區(qū),共100余所中小學進行了標準使用的試驗
目標——
完成教師教育技術全員培訓任務
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體系
建立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機構論證制度
形成豐富的,高質量的多種媒體教育技術培訓資源
機構——
師范司
項目辦 專家委員會
網聯(lián) 認證中心 考試中心 制定標準
培訓 課程資源 論證 實施考試
分析——
問題:2000年教育部提出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后,主要關注是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實施"校校通",對信息技術與課程及學科整合有關注,但缺乏實質性,長效性進展,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與產出問題比較突出.
意圖:樹立"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周濟)概念,從教師培訓,考試,論證著手,從教師信息素養(yǎng)(教育技術能力)出發(fā),穩(wěn)扎穩(wěn)打,適應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趨勢,促進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升級.
三,標準框架
(一)中小學教師人員劃分及關系圖示
教學人員
管理人員
技術支持人員
(二)四大板塊
意識與態(tài)度——
過程階梯:重要性的認識-應用意識-評價與反思-終身學習
新目標:電教是一種輔助手段,電教人員是一種純服務的技術人員,電化教育是一種可進行可不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相反,是一種教師應有的專業(yè)基礎素質, 教學能力,教學評價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知識與技能——
過程階梯:基本知識-基本技能
新目標:電教就是掌握一些技術方法,學習一些電教軟件或
課件<>的制作技巧,使教學形象化,生動化,提高學習者的記憶能力,或者強化知識的灌輸;相反,教師應具有信息素質,信息加工,資源管理和評價能力
應用與創(chuàng)新——
過程階梯:(三類人員要求有異同)
新目標:
教學人員-重視對學生學習的支持,教育技術的開發(fā)研究及合作與交流能力;
管理人員-教育技術的正確決策,保障支持,評價機制及合作與交流;
技術支持人員-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的方案規(guī)劃,應用管理,效能評估,與其它人員(執(zhí)教者,管理者,學生,家長及專家)合作與交流
社會責任——
過程階梯:公平利用-有效應用-安全(健康)使用-規(guī)范行為
新目標(三類人員要求有一定差異):
相同-強調教育技術(環(huán)境與資源)利用的公平性;強調使用的安全性或健康性(執(zhí)教者);強調教育技術的倫理道德問題
四大板塊體現(xiàn)的現(xiàn)代教育觀
——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相吻合.
——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四個學會(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相吻合.
——與現(xiàn)代科技社會對人的發(fā)展要求相吻合.
四,意義解讀
(一)聚焦準確
將教育技術的重心,重點對準中小學教師范圍內的所有人員,并分別提出相同或相異的標準,以培訓未來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目標,聚焦準確.
(二)范圍廣闊
從教育技術的意識到方法,過程到目標,課堂到課外,資源到利用,備課到應用,素養(yǎng)到溝通,學生到家長,設計到評估,范圍廣闊.
(三)目標前瞻
教育技術概念的采用,摒棄了一些混亂的概念,有利于教育技術的健康發(fā)展,目標前瞻.
(四)承前啟后
能力標準充分關注了我國電化教育及當今信息化發(fā)展的
歷史<>和現(xiàn)實,充分肯定了電教隊伍的價值和效能,承前啟后.
(五)留有余地
教育技術是一門新興的科學,發(fā)展空間較大,未知領域廣闊,因此能力標準與所有的課程標準不一樣,顯得簡潔而原則,留有余地.
作業(yè)與思考:
對照標準,我們已經做了什么 還應該做什么
按照標準要求,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如何 如何評估
新一輪教育技術發(fā)展前景即將展現(xiàn),我們從意識到行為做了什么準備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教育技術對"第一資源"有多大的助益 我們將怎樣與教師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