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里,如何欣賞這個書法作品?”顏真卿的《祭侄稿》被書法史上評價為“天下第二行書”,而天下第一行書是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
在中國書法史上,能夠得到“書圣之下,萬家之上”的這樣書法地位,這是非常不簡單的,我們說,如果王羲之是書圣,那么顏真卿就是亞書圣了。
事實上如果把王羲之的《蘭亭序》與顏真卿的《祭侄稿》拉在同一個時代比較的話,我們認為那么顏真卿的《祭侄稿》完全要比《蘭亭序》的藝術(shù)成就和美學成就要高得多。因為顏真卿的《祭侄稿》,它代表著一種雄強的力量,而王羲之的《蘭亭序》是沒有這樣雄,沒有這樣強的力量。
顏真卿的書法地位在宋代以來就非常崇高,這應該說跟蘇軾對他的推崇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蘇軾把顏真卿的書法,韓愈的文章,杜甫的詩歌,吳道子的繪畫相提并論,推崇備至。
他在元豐八年(1085)寫的《書吳道子畫后》這篇文章里說:
知者創(chuàng)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學,百工之于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
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cè)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shù),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謂游刃余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
余于他畫,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zhèn)我?,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蓋一二見而已。
元豐八年,十一月七日書。
我之所以把蘇東坡的《書吳道子畫后》這篇文章都全文給大家貼出來看,是因為蘇東坡的這篇美學文章寫的非常精彩,盡管他是以評論唐代人物畫大師吳道子的繪畫作為重點的,但是這里邊的美學思想?yún)s是非常的豐富,例如,他評價吳道子的繪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也常常用于對書法有創(chuàng)造性成就的書法作品和書法家的贊美。
同時,蘇軾還在這篇文章中提到了顏真卿的書法,并且把顏真卿的書法推向一個非常崇高的地位,居然與杜甫詩歌,韓愈文章并駕齊驅(qū),這都已經(jīng)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
古人雖然重視書法重視書法家,但是把書法的地位提高到與詩歌與文章相提并論,甚至于與宋代最崇尚的文章大師韓愈和詩歌大師杜甫相提并論,這是無法想象的。
因為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最重要的還是文章。文章是文人價值的第一標志,因為文章寫得好,就就證明他有蓋世的才華。
文章寫的好的人,他們絕大多數(shù)都是具有治國安邦之才的才人俊杰。沒有說因為書法寫得好就可以安邦治國的。
歷朝歷代的文人把10年寒窗的讀書,然后科舉進士作為最大的驕傲資本,但是還沒有任何一個書法家把苦練10年書法作為最大驕傲資本的,因為你是練了就是20年書法,也不是驕傲的資本,因為書法畢竟與文章的地位是不在一個層次上的,如果寫不出好的文章來,只有書法寫的好,那叫徒有才情。
因此,在古人以人生價值而論抑或以社會意義而論,文章才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附屬的第二位的,甚至于談不上什么地位的,例如像繪畫基本上談不上什么大的文化地位。
這就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本位的價值觀。
但是蘇東坡一掃古人的文本位的思想偏見,他把書法,繪畫,詩歌,文章相提并論,認為這是人間最重要的創(chuàng)造。
事實上,自從蘇東坡以來,或者更早以來的中國文化的重要標志,確確實實就體現(xiàn)在詩、書、畫這幾個方面,那么落實在具體的實處就是詩歌,文章,書法,繪畫,這樣一些文化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這在一個相對和平的時代崇尚文化當然是沒有任何錯誤的。
所以蘇東坡就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知者創(chuàng)物,能者述焉。”
顏真卿作為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他就是一個“創(chuàng)物”者,所謂的創(chuàng)物者,就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發(fā)明家創(chuàng)造家。歷代學書法的,都要以顏真卿的書法為楷模,可以說,顏真卿的“述者”豈止一時人物。至今,顏真卿仍然是我們學習書法的主要大師之一。
顏真卿的書法藝術(shù)成就是非常輝煌的,當時的皇帝唐玄宗就很欣賞他的書法才華。
例如我們大家都很熟知的顏真卿的楷書作品《多寶塔》,就是唐玄宗親自資助千福寺的一項工程,這個工程當中,寶塔的塔碑就是由顏真卿奉命書寫的,這足以證明顏真卿的書法成就能夠受到皇帝的欣賞,已經(jīng)說明他是當朝杰出書法家了。
顏真卿本人還跟唐代杰出的書法家張旭有師生關系。經(jīng)過宋代蘇東坡這樣的文化巨匠的推波助瀾之后,他的文化地位,其實是越來越高了。
顏真卿之所以能夠在王羲之之后登上書法輝煌之巔的地位,因為他的書法成就具有兩個特色,第一是他的書法創(chuàng)造能力超越了古人,第二是他的為人品位堪稱古今第一。
他不但為人正直,是一個杰出的忠臣良將,而且能文能武,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崇高的楷模人物。
顏真卿的書法作品《祭侄稿》就是睹物深生情的一個杰出的證明。
所以,這里對《祭侄稿》到底好在哪里,我想說如下說幾點。
第一,《祭侄稿》歷史文獻的價值
第二,《祭侄稿》的文學創(chuàng)作價值
第三,《祭侄稿》的書法創(chuàng)新價值
下面我圍繞著這樣三個方面簡單說說。
現(xiàn)在流傳于世的《祭侄稿》不是刻本也不是摹本,而是一個書法真跡墨本。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祭侄稿》就是1300多年前顏真卿親筆寫的文字。這就是一個歷史實物。
像1300多年前唐代的任何一個實物,就是出自普通人的書法墨跡,也都值得珍藏,因為就是普通人的書法,也有大量的歷史信息在里面蘊含著。何況顏真卿的這個書法墨跡,它是一個具有記載歷史的一份歷史遺物。
《祭侄稿》中的主人公,顏季明是顏真卿的侄子。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月,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他跟隨叔父平原太守顏真卿與父親常山太守顏杲卿共同參加了抵抗安史之亂叛軍的戰(zhàn)斗,但是在戰(zhàn)斗中,寡不敵眾,常山被叛軍攻破,不幸與父親同時被俘,父子二人寧死不屈,慘遭叛軍史思明部的殺害。
當時的戰(zhàn)斗是非常慘烈的,因為安史之亂叛軍是以破竹之勢從范陽一路殺向了河北,但是這一路幾乎沒有遭到任何有效抵抗,叛軍長驅(qū)直入,有一部分已經(jīng)殺進了河南。
只有在河北的平原,顏真卿指揮了鄉(xiāng)團,頑強的抵抗,這種抵抗對于大唐的軍事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他鉗制了叛軍的一部分戰(zhàn)斗力,拖延了叛軍進攻的速度,給唐王朝爭取了抵抗安史之亂叛軍寶貴的準備時間。
兩個月之后的次年,叛軍史思明攻破了顏真卿堂兄顏杲卿治下的常山,當時,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是常山的行政長官太守,常山被叛軍攻陷以后,顏杲卿和他的兒子顏季明一起被捕,并且被叛軍殘酷殺害。
顏真卿家族在抵抗安史叛軍當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他們顏氏一門,包括堂兄顏杲卿和他的兒子顏季明,死去了300多人。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的第三年,也就是顏真卿寫《祭侄稿》這篇文章的乾元元年(758),顏真卿收斂了侄子的尸骨,為了安葬侄子,按古人葬禮的慣例,要為死者寫祭文悼念,顏真卿就親筆寫下了這篇著名的《祭侄稿》。
顏真卿的這篇《祭侄稿》充分的體現(xiàn)了顏真卿文學上的造詣,因此也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文學作品。由于這是草稿,所以在這篇文獻當中也有很多的涂抹之處,反復的涂改之后才,把這篇文章寫完,可見顏真卿為了寫這篇文章也是披肝瀝膽,才情并茂,所以這篇文章讀起來非常感人甚至催人淚下。
然而后世對顏真卿《祭侄稿》評價最多的還是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因為顏真卿是唐代最偉大的書法家,所以他的書法的成就歷來就被人們給予更多的關注。
例如元代大收藏家張宴收藏到《祭侄稿》以后,他四處征求有鑒賞能力的學者文人對顏真卿《祭侄稿》的評價。最后他得出的結(jié)論,我們今天看來都是非常中肯的,比如他說:“此《祭侄季明文》今在余家。住京師,嘗會諸賢品題,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終為繩約。書簡出于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于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于此也。觀于此帖,真行草兼?zhèn)淙??!?/p>
張晏元代是有名的收藏家,以藏懷素《食魚帖》、顏真卿《祭侄文稿》、 李白《上陽臺帖》等傳世名作品最為有名。
同時我們也看到,張宴不但是一個大收藏家,他也是一個大鑒賞家。他對顏真卿《祭侄稿》書法的評價可謂非常中肯到位。比如他說“起草又出于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于此也?!睆堁邕@里所說的心手兩忘,正是顏真卿《祭侄稿》從書法創(chuàng)作的意義上來說,是非常難得的一種境界。而這種境界又能夠恰到好處,又不是能夠多見的。
其實顏真卿的書法成就,更重要的是他有創(chuàng)造意義,他的創(chuàng)造意義價值,早在唐代的一些學者,文人的眼中就看得出來,例如唐代陸羽對顏真卿的書法創(chuàng)新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他說:“徐吏部不受右軍筆法,而書體裁似右軍,顏太保受右軍筆法,而點畫不似。蓋徐得右軍皮膚眼鼻,所以似之,顏得右軍筋骨心肺,所以不似也?!?/p>
任何一個書法家沒有創(chuàng)新,他就永遠活在古人的世界里,他就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大書法家而崛起,顏真卿他不是這樣的書法家。
這正是顏真卿書法創(chuàng)新成就能夠自立于書法史上的重要意義。
顏真卿在書法上的創(chuàng)新是多方面的。他生活在唐代與他的成長過程也是有很大關系的。顏真卿家族他們最早是在南方定居發(fā)達的,但是,后來他們又遷移到了北方,居住在長安一帶。
但是顏真卿在12歲的時候又被母親帶到了南方蘇州,在外祖父家足足居住了10年,然后他從蘇州參加科舉。
南方是王羲之書法流傳最廣泛的一個地方,具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蘇州也是隋唐之際非常發(fā)達的一個城市,他們居住在這里,不但在文化上,而且在經(jīng)濟上都有著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顏真卿早年學習書法也是從二王入手的。
二王書法主要的特色,用趙孟頫總結(jié)的話來說,就是“雄秀”二字。顏真卿早年也是沿著王羲之雄秀二字,這樣一種美學風格在學習書法的。但是這樣一些風格的限度,遠遠不能滿足顏真卿的胸懷所望,尤其是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的政治環(huán)境大突變,顏真卿的思想境界和書法風格也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
所以安史之亂以后,顏真卿的書法風格里邊所吸收的雄強的風格就開始突顯出來了。
這些風格的突出,表現(xiàn)在楷書《東方朔畫贊》與《多寶塔》的迥然不同。如果說《多寶塔》還非常秀美的書法風格,那么,《東方朔畫贊》就開始體現(xiàn)出顏真卿雄強博大的“大唐”精神來了。而《東方朔畫贊》距離安史之亂爆發(fā)僅僅只有一年。這個作品的產(chǎn)生,顯然是為他安史之亂以后書風大變設下了很好的伏筆。
從顏真卿的行書上來看,《祭侄稿》的書法風格明顯是雄強博大的新氣象。
例如書中出現(xiàn)的枯筆飛白,以及濃墨線條和細絲線條,錯綜復雜的交織在一起,好像千軍萬馬在激烈廝殺一樣,這樣的風格在顏真卿以前的書法作品中是根本看不到的,即使到后來的一些書法中我們也看不到。
顏真卿的這些新的思想境界和藝術(shù)的追求,完全打破了二王以來的以雄秀為主的書法美學,這是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創(chuàng)舉和創(chuàng)新,所以,《祭侄稿》不僅僅次于王羲之的《蘭亭序》屈居第二,實際上他早已引領了書法未來向博大精深的美學上的延伸,這正是顏真卿對王羲之書法藝術(shù)的弘揚和發(fā)展。
我們以前回答過網(wǎng)友們曾經(jīng)提出過一個問題:一千多年以來,有沒有人超越過王羲之呢?
我們曾經(jīng)對此也做過一個回答,什么回答?就是說王羲之他創(chuàng)立了楷書、行書、草書這樣一個新的書法框架體系,這個框架體系唐代以來,誰都沒有突破,但是,就在這個框架體系之內(nèi),顏真卿無疑是對這樣一個框架體系有豐富和發(fā)展的推動者,他的代表之作無疑也就是《祭侄稿》。這就是顏真卿在二王書法體系里邊所作出的創(chuàng)新的價值。
與趙孟頫同時代的元代書法家、詩人陳深(1259-1359)跋《祭侄稿》云:“顏魯公,唐朝第一等人。公字畫雄秀,奄有魏晉而自成一家。前輩云:書法至此極矣。《祭侄季明文稿》一紙,詳玩此帖: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蛉糇Γ蛉翮澘?,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于字畫無意于工而反極其工邪。蘇文忠謂:‘見公與定襄五書草數(shù)紙,比公他書尤為奇特?!殴屹t,使不善書,千載而下,世固愛重,況超逸若是,尤以寶之?!?/p>
陳深雖然延續(xù)了蘇東坡對顏真卿書法的評價,但是他說的顏真卿《祭侄稿》“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的評價,不正是顏真卿書法的創(chuàng)新,而二王書法所不到之處嗎?(本文488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