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既有高低貴賤,也有貧富差距,并且還分的境界高低。
有些人一生在追求金錢、名利等身外之物,以為自己是成功人士,殊不知他的境界還未達(dá)到一個高度。
有些人日子雖然比較貧窮,但他們卻能知足常樂,即使沒有任何的金錢地位,或許他們已經(jīng)成功了。
有位哲學(xué)家,名叫馮友蘭。他曾說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境界,并且還將人生分為了四大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01 自然境界
這屬于人類的最低境界,大家還停留在吃飯穿衣上面,這都是最基本的。
曾經(jīng)聽過這樣一個笑話:有位放羊的小孩正在山坡上,有人問他,你放羊干啥?小孩回答:要賣錢。賣了錢干啥?娶媳婦。那娶媳婦干啥?生娃。生了娃呢?繼續(xù)放羊。
這便陷入了一個死循環(huán)的狀態(tài)。
人之所以區(qū)別于其它動物,成為高等動物,就是因為人類有思想,能夠考慮自己的人生該怎么過。但若是人類稀里糊涂地生活,從未有任何思考,那么這樣下去只能是混吃等死,再也沒有任何的意義了。
02 功利境界
有些人做事情后果能夠利于別人,但是動機(jī)卻是利自己的。這個境界中“利己”是核心思想。當(dāng)人們解決了溫飽之后,就會考慮其他事情,譬如金錢、權(quán)利。
雖說功利境界中大家會先利己,但是孔圣人也說“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定不能只考慮自己,得顧忌他人的感受。
身處這個境界的人,整天被大家所需要,最高層次就是從自己出發(fā),也能讓他人獲利。曾國藩認(rèn)為那些撈功名,謀財利就是小人的行為,他是絕不會容忍這樣的人和事的。但后來他明白了人的本性都是功利的,因此提出了“集眾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03 道德境界
社會是一個整體,而人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當(dāng)我們在為社會的利益做事情時,那么就在道德上有意義。
身處道德境界的人,能夠把別人的生命看的跟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這便是“正其義,而不謀其利”。
道德境界與功利境界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是在貢獻(xiàn),后者則是在占有。
能夠為社會,為大眾謀福祉的人就是儒家所說的君子。
04 天地境界
在宇宙中,我們每個人都顯得很渺小。身處這個境界的人已經(jīng)達(dá)到了最高層次,明白自己不僅是一個個體,更是社會乃至全宇宙的一員。
在這種力量下,人能夠不懼生死,覺得生是在凝聚力量,而死則是在散發(fā)力量。
馮友蘭先生晚年時期將天地境界劃分為:知天、事天、樂天、同天。再結(jié)合孔子所說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很好理解這四個境界了。
若在道德境界中是賢人的話,那么在天地境界中就是圣人。但是這些境界往往在不斷變化,人類都有欲望,因為這種種欲望,人類會倒退,最終回歸到自然境界中。
不過境界不同的人確實考慮的事物也不同,人生的格局也大不相同。一個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在物質(zhì)層次,而是在精神層次,即使我們很難達(dá)到天地境界,但最起碼要不斷提升自己,絕不能一直身處于自然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