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記載:
魏晉南北朝時期,前秦君主苻堅幼弟苻融,少年英才,風流倜儻,文武雙全,“弱冠便有臺輔之望,長而令譽彌高,為朝野所屬”。年紀輕輕名望就堪比宰輔,苻融更加意氣風發(fā)。
恰逢此時,兄長苻堅委任苻融鎮(zhèn)守兵家重地冀州,苻融躊躇滿志,決心一定要把冀州治理好。一則自矜能力,二則爭強好勝,苻融“為政好新奇,貴苛察”。他總想著控制一切,明察秋毫,總想著要做到最好,早建功立業(yè),行事難免急躁。屬下賢士申紹多次規(guī)勸他寬和為政,他都一笑置之,仍舊我行我素。終于,苻融屢屢因為政失誤而受到責難,這才后悔沒有聽從申紹的意見。
苻融后來改過從善,在王猛死后接任丞相之位,以“蕭規(guī)曹隨”之法理政,成為前秦舉足輕重的一代名臣。遺憾的是,最終苻堅不聽苻融勸阻,執(zhí)意揮兵攻晉,導致淝水戰(zhàn)敗,苻融被殺,前秦也隨之土崩瓦解。
【企業(yè)管理智慧】
苻融年少時犯的這些錯誤,但凡少年得志或者一帆風順的人大概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其中蘊含的道理值得我們深思:一個有背景、有能力、有志向,更有滿腔熱情的年輕人,按理說已經具備了成功的所有條件,但過強的功名心和過急的行事方式,卻讓他不得不咽下失敗的苦澀。
正所謂成也雄心,敗也雄心,像苻融一樣的年輕人或者新官上任的管理者,有雄心、有抱負,行動力十足,卻也使得他們急功近利,很容易就把路走偏了,把經念歪了,從而像苻融一樣反而得到一個南轅北轍的結果。所以,我們說潛龍勿用,必須做好準備才能表現(xiàn)自己,這里的準備,不只是能力上的,更是心態(tài)上的準備。
那么,到底怎樣的心態(tài)和方法才是正確的呢?還是讓我們從苻融所犯的錯誤說起。
所謂“為政好新奇”,說白了就是試圖在團隊中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在工作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大凡新官上任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這種心態(tài),然而雛鳳清鳴是建立在工作的順利開展基礎上的,年輕的管理者必須考慮到公司、團隊和他人,不能為了“新奇”而“新奇”,否則就是本末倒置,嚴重者甚至使得團隊陷入無所適從的混亂中。同樣,很多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也容易犯類似錯誤,導致工作失誤,同事側目,上司不喜,讓人感慨“年輕人不懂事”。
苻融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貴苛察”。其實透徹的看,這是一種用力過猛的表現(xiàn)。因為心態(tài)上急于建功,所以恨不得化身控制狂,事事追求極致,沒有最認真只有更認真,恨不得一個人能頂一個團隊用。于是,過猶不及,滿腔熱情都投入在糾結細枝末節(jié)上,大的、原則性的、提綱挈領的東西反而被忽略掉。不客氣地說,只見樹木不見樹林的做法,是典型的丟了西瓜撿芝麻。
由此可見,無論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先做好定位,辨明方向,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做什么,為什么要做這些,然后再去行動。就例如員工的目標是做好本職工作,領導的目標是帶領團隊走向成功,至于表現(xiàn)自己、關注細節(jié),都必須是為了目標服務,而不能為了表現(xiàn)而表現(xiàn),為了控制而控制,為了完美而完美。
所以,年輕人,年輕的主管們,有滿腔激情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把激情用在刀刃上。
【曾仕強語錄】
一個人一生到了頂點,下面的日子一定很難過,一定是往下走的。所以我們就有一句話,一生的努力就是使自己永遠不要到達頂點,我永遠不要到達頂點,我到達頂點干什么,這叫做適可而止。
——曾仕強
中國人最難做的,叫做人不知而不慍,小小的生氣就叫慍。我們現(xiàn)在剛好是相反,人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這么高明,那有什么關系,我也不是做給你看的,我一再講我們是做給老天看的,不是做給人看的。
——曾仕強
做事有三點最重要:一是方向,二是定位,三是行動。直到今天,所有的管理其實都是以此為依據的——先把遠期的目標確定好,然后找準市場定位,也就是公司在同行業(yè)里面居于什么樣的位置、該做什么樣的事情,最后才開始行動。
——曾仕強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懂得悠閑的民族,像水一樣,能不動就不動,能夠不費力地向下流,當然會流動。中國人做事,看起來好像不十分認真,實際上是用心而不緊張。用心去做就好了,那么緊張兮兮地做什么?
——曾仕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