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12歲的女孩,有慢性咽炎,經(jīng)常清嗓子,有時候肚子疼,嘴臭。
經(jīng)常清嗓子,但到底是不是慢性咽炎?那我們先存疑。
孩子經(jīng)常清嗓子,嗓子這個地方一定有問題。不管寒證還是熱證。(一般是有痰或者嗓子干,或者氣是堵著的。)
有的時候肚子疼。說明脾胃有問題,消化系統(tǒng)有問題。
嘴臭,這點特別有診斷意義。說明孩子很可能中焦脾胃堵了。正常情況下胃氣是要往下走,如果脾胃堵了,胃氣不往下走,而是上逆的話,就會把胃中食物腐敗所產(chǎn)生的味道反上來,所以嘴會臭。
單從這三個癥狀分析,孩子應該是脾胃堵了。脾胃堵了后,胃氣往上走,上焦會有火,所以孩子經(jīng)常嗓子不舒服,肚子疼,還有口臭。
舌苔白厚膩,甚至還有點泛黃
體內(nèi)的垃圾多
然后,我們再來看孩子的舌象就十分典型了。孩子的舌苔厚膩,舌苔滿布,說明積食已經(jīng)很嚴重,體內(nèi)淤阻。脾胃里的氣機不順暢,食物積滯在里面,表現(xiàn)出來就是舌苔很厚。
一般的積食舌苔并沒有這么厚,大多只是中間一塊舌苔厚一些,而這個孩子整個舌苔都很厚膩,這樣的積食也很容易生痰,痰濕狀態(tài)下也會引起嗓子不舒服。
舌體的裂紋
是胃腸活力不足,津液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小朋友的舌頭中間還有一道裂紋,位于舌苔的前部。舌頭正常是不應該有裂紋的。就像是一塊莊稼地,那個土地就是相對比較均勻完整的。但是如果土地上有裂紋,我們就會知道,最近的降雨不足了,土地干涸了。對于身體來說,其實就是津液不足了,那為什么會津液不足呢?因為身體運化津液的能力不足了,生產(chǎn)津液靠的就是脾胃,所以中醫(yī)把這種情況也叫胃氣不足。
具體說為什么會津液不足,胃氣不足?其實就是身體的負擔和消耗過多,導致身體過度勞損。比如一直處在積食的狀態(tài),比如一直錯用寒涼藥物,比如長期的情緒不佳,睡眠不深,過度的使用手機,電子產(chǎn)品,過度的用眼睛,包括高強度的功課學習等等等等。
干涸的土地,拿起來一塊,稍微一捏就會碎,身體也是一樣的。如果舌苔經(jīng)常有裂紋,代表說身體處在一個相對脆弱敏感的狀態(tài)里。
舌頭小紅點
也是津液不足
再看,孩子的舌頭前面有很多小紅點,小紅點被壓在了舌苔下面,目前沒有暴露出來。但如果孩子的舌苔下去了,小紅點就會清楚的露出來,這說明孩子體內(nèi)有熱。水少了身體就會有熱,這個也同樣印證了津液不足。
分析到這里,孩子的病癥就很清楚了。因為中焦堵滯,氣機不能順暢,正常的胃氣應該往下走卻往上逆,脾氣不能升清,上焦心肺之火不能往下降,加之積滯所產(chǎn)生的熱后體內(nèi)更熱。熱和痰濕堵在嗓子眼,所以孩子就會清嗓子。
嗓子有問題的
可以經(jīng)常吃點蘿卜片
這樣的小朋友我們建議經(jīng)常吃點蘿卜片。
可以把白蘿卜或者青蘿卜切成片兒,在水里煮20分鐘左右,徹底煮軟。待溫度不燙嘴的時候,讓孩子一點點的嚼,讓他往下順這個氣,蘿卜順氣,既開胃健脾,又順氣,能幫助中焦的氣往下走。
為什么我們經(jīng)常推薦蘿卜來治療咽喉疾病呢?一般咽喉疾病多和脾胃有關(guān)系,一般都是氣機沒有往下走。那蘿卜可以打開脾胃之氣,幫助氣往下順。并且呢,蘿卜可以幫助我們調(diào)整氣機,幫助我們消化的食品。嗓子有問題的孩子,建議定期的,比如一個禮拜吃兩次蘿卜湯,或者吃兩次蘿卜片兒,都有好處的。
孩子肚子疼又是什么問題呢?還是中焦有積滯,脾胃弱的問題。一吃點東西,脾胃沒有能力運化,就會肚子疼。所以接著要做的是消食導滯。
可以用焦三仙炒雞內(nèi)金,也可以加一點炒萊菔子,焦三仙6克,炒雞內(nèi)金6克,炒萊菔子也6克。焦三仙炒雞內(nèi)金大家可能比較熟悉,萊菔子是什么呢?是蘿卜籽。蘿卜是往下清的,炒萊菔子就能往下清,對于這種比較嚴重的積食,我們經(jīng)常會往里面加一點萊菔子。
而且萊菔子化痰的作用比較強,可以化痰行氣,幫助氣機打開,配合焦三仙炒雞內(nèi)金效果更好。這時候孩子氣機能往下走,正氣通暢,就會逐漸康復。
這期間,還需要飲食清淡一些,不要吃冰的涼的東西。往往是因為冰的涼的東西,一吃導致孩子把脾胃傷了,很快就會加重積食的情況。雖然說吃的是涼的食物,但是其實這個不能清熱。
這個孩子的舌苔是白膩的,表面泛黃是因為堆得太多,局部有點熱,但不是真的熱;舌苔里面還有小紅點也說明有郁熱。這就是里面淤積生熱。所以幫孩子把里面的積滯化掉,熱才能慢慢散掉,只是清熱沒用。主要點還是在消積。
總結(jié):
這樣的孩子要仔細的照顧起居
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孩子的幾個癥狀。
清嗓子——有痰飲,不通
有時肚子疼——有積滯
嘴臭——積滯,胃氣上逆
苔特別厚膩——考慮積滯痰濕
舌苔中間有道裂縫兒——考慮胃氣不足
舌苔下面掩蓋很多紅點——是內(nèi)熱被包裹在里面
這樣的小朋友一定要保護好脾胃,最好不要吃寒涼的東西,不要增加濕氣,清淡飲食,防止積食,不要過度用眼用腦,保證足夠的睡眠。積滯慢慢化掉,身體就有自愈的機會,脾胃就能慢慢恢復。
作者簡介:羅大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診斷學博士,健管家,原任北京電視臺《養(yǎng)生堂》節(jié)目主編。羅大倫博士一直致力于將古代的中醫(yī)文化介紹給現(xiàn)代人,因此廣泛地在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報刊等媒體上傳播中醫(yī)知識,曾出版了《百家講壇·大國醫(yī)》、《古代的中醫(yī):七大名醫(yī)傳奇》等八十多萬字的中醫(yī)科普著作,在《健康時報》等報刊長期撰寫專欄文章,被評為'健康中國2012十大風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