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花竹影,磔磔水禽聲;屋后荷花艷,樓前曙色明”。結合花園空間與建筑空間的關系,通過景觀手法,融合花園與建筑功能,以精巧的造園手法,體現(xiàn):“生活在花園、泛客廳”花園生活方式的設計理念。
結合設計理念,以及建筑空間布局,花園空間尺度,對建筑室內功能進行延展,與花園功能巧妙融合,通過對室內功能進行互補完善,讓花園與室內更為緊密,營造不一樣的花園生活方式,在設計過程中,主要考慮了以下方面:
1、設計時結合建筑室內布局及花園場地,把花園劃分為四個大的區(qū)域;南院入戶景觀區(qū)、西側院果園植物組團區(qū)、北院主要休閑活動區(qū)、東側院菜園及收納區(qū)。
2、南院入戶景觀區(qū)被建筑門廳分為前后兩段,東段花園入口大門處,整體空間較小,構成形式復雜,飾面材料品種繁多,整體銜接僵硬,與整個建筑及花園風格不搭,對其拆除,重新進行規(guī)整梳理,統(tǒng)一墻面的高度及飾面,增加大門立柱,營造一個規(guī)整、馨感、舒適、美觀具有歸屬感及儀式感的入口景觀界面。入戶門廳道路,鋪裝太過僵硬呆板,在消化原有高差的同時,對鋪裝重新打破組合,結合點狀水景及植物搭配,形成趣味靈動的入戶花園區(qū)。整個南院入戶景觀區(qū),通過三段的逐級遞進,遠中近景觀層次的搭接,營造一個合理巧妙,溫馨舒適,精致美觀的入戶景觀空間。
施工前
施工后
施工后
原建筑入戶門廳,対景圍墻高度過低,不具備私密性及觀賞性,結合原圍墻,頂部增加木格柵,対景中心區(qū)域結合門廳高度,設置木質屏風為入戶對景,增強私密性的同時,形成良好的觀賞界面。
施工前
施工后
施工后
西段是連接西側院的中轉區(qū),結合特色底景及中轉功能,在該處設置圓弧休閑平臺,形成一個可觀賞、休閑、停留等待的綜合景觀區(qū)域。
3、西側院較為狹長,通過一條曲徑通幽、步移景異的小徑穿插其中,再搭配高低錯落的植物,形成一個以果樹植物為主的多層次的景觀空間。
施工前
施工后
施工后
施工后
4、北院相連室內客廳空間,尺度相對較大,結合室內客廳及二層臥室觀賞視線,最外側設置流水植物綠墻形成対景,通過多級的流水營造綠意、靈動的景觀感受。結合水景在東側設置陽光房,打造一個和整體景觀融為一體,具有休閑聚會、品茶看書等功能的綜合空間;
施工前
施工后
一層客廳與戶外存在較大高差,建筑墻面下角為負一層室內的采光通風的窗子,室內與庭院需通過臺階銜,直接下臺階會遮擋負一層的采光及通風,同時也會占用到較多水景前空間,設計時結合客廳推拉門平接一個挑空的木平臺,形成一個即可停留觀景又可通行的空間,因為木平臺對負一層光線有遮擋,所以在木平臺中嵌入三塊面積較大的鋼化磨砂玻璃,以保障負一層的采光,挑空的木平臺可滿足通風需求。改變樓梯方向,在不遮擋景觀觀賞面的同時,將客廳空間與后院聯(lián)系在一起。陽光房空間功能有效的對室內功能進行了延展及補充完善,功能集中,景觀層次豐富,是整個花園的主要休閑活動區(qū)。
5、東側院與北院拐角處為建筑后門,原門口硬質平臺尺寸較小僅能滿足通行功能,外側與圍墻間是一株大滇樸樹,長勢良好,樹形極佳,連接該處的室內功能為廚房餐廳區(qū)域;設計時結合室內功能及場地條件,把室內外功能進行融合,通過木平臺增加門口處平臺區(qū)域,結合大樹形成戶外活動就餐區(qū)域;
施工前
施工后
側院中段部分設置菜地,底角處結合設備,設置設備工具房,將裸露在外的設備進行規(guī)整隱蔽,同時增加儲物間,外側圍墻高度較底私密性較差,結合圍墻在墻頂安裝花箱種植植物,在保障私密性的同時與鄰居間也具有較好的觀賞性。
施工前
施工后
整體花園緊密結合建筑室內功能,通過互動延展,在功能合理完善的前提下,通過景觀的手法進行巧妙融合,達到合理包容、使用便捷、舒適趣味,自然美觀的目的,為業(yè)主提供了更加多變、愜意閑適的花園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