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傳統(tǒng)小吃有很多:
1牛滑。乃是用牛肉切細剁泥,和以勾芡,然后用手一小塊一小塊地揪下來扔到牛骨湯里煮熟,連湯裝起一碗,入口滑潤,口感一流,牛骨高湯又特別香,加鹽加醋加魚露還可以隨個人喜好,所以很受歡迎。十多年前的一個酷熱的中午,我來福州參加一個面試后,吃的就是?;?。
2用牛骨湯和各式葷湯打底的“撈化”,把米粉用涼水泡軟后在滾水里“撈”熟,泡進骨湯里,灑上蔥花、味精,這叫“光化”,如果配以同樣“撈”熟的鴨腸、豬血、肝片、腰子、......等等泡在一起吃風味更佳,名字也改叫“鴨腸化”“豬血化”......等等。
3鼎邊糊。明朝嘉靖年間,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寇,有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當?shù)剜l(xiāng)民擺下八仙桌,主動送來大米、魚肉、香菇、蝦皮等,準備熱熱鬧鬧地招待凱旋的戰(zhàn)士們。就在此時,又有一股倭寇襲擊,戚繼光馬上集合隊伍準備殲滅敵寇。老百姓一聽著急了,無論如何也要讓戰(zhàn)士們吃了飯再去打仗。不知是誰靈機一動,將大米磨成漿,肉絲、蜆子、金針、木耳、蟶干、干貝等一股腦混煮成清湯,涮米漿于鍋邊,不消一刻鐘,一鍋又一鍋的鼎邊糊就出來了。眾將士吃飽后奮勇上陣,把倭寇全部消滅。
4福州元宵:和別處不同,有甜湯圓、咸元宵和白丸子。元宵是以糯、粳米濕淀粉為殼,把肥赤肉鍘成肉醬,調以上好醬油為餡。由于配料講究,殼薄餡多,飽含油汗,故味極鮮美,吃不粘牙,俗謂“脫核元宵。
5肉燕:燕皮是用精選豬后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細條,用木棰搗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細孔絹篩篩過的薯粉和適量清水,反復攪拌,不斷壓勻,初成硬坯,然后放在條板上,軋輾成薄片。敷上一薄層薯粉,折疊起來,略干為鮮燕皮。繼續(xù)晾干為干燕皮,一般包裝久貯一年不壞。
6太平燕:
用刀切燕皮成約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餡選瘦豬肉和蝦米、荸薺、紫菜等共剁成醬,后加少許醬油、蔥白調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蒸熟即成肉燕。福州人常將“扁肉燕”與去殼鴨蛋相配作菜肴,因福州話“蛋”叫“卵”,“鴨卵”音諧“壓亂”,取“壓”了“亂”就會平安之意,故稱“太平燕”,“燕”與“宴”同音,又稱“太平宴”。
7魚丸:福州人過年過節(jié)或在宴席上,總少不了一道菜--福州魚丸以包心有餡為特色,與實心無餡的閩南魚丸各具風味。制作以魚肉和精粉為原料加工成富有彈性的皮,再包上豬肉餡,擠捏成丸,味道鮮美,清脆爽口。有團團圓圓、年年有余之吉祥美意。
元宵:
臺江學軍路往四中方向拐彎口"久久元宵" 臺江蒼霞新城"耳聾伯元宵"
橫街安慶元宵(臺江公安分局旁邊) 慶城路慶城元宵
百年老店耳聾伯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