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數(shù)千年,無數(shù)圣人先賢、名士豪杰,都留下諸多可歌可泣的事跡,而留下了很多豪言精語和肺腑之言,這些最能代表中國精神的傳統(tǒng)文化,依然是中國精神最重要的命脈。
中國古代的智者,高度重視“天人合一”自然法則?!肚f子·齊物論》有一句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為哲學思想,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復命。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zhì)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yīng)順乎自然規(guī)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碧烊撕弦徊粌H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tài)。構(gòu)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所以,在中國古代就有了都江堰、京杭大運河等世界文明的奇跡出現(xiàn),這些偉大的工程都在尊重自然法則的基礎(chǔ),治理與優(yōu)化形成的千古工程。
談到中國氣概,《漢書·陳湯傳》有一句話:人若犯我,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在漢朝強盛之時,“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確是被踐行的事實。雖遠必誅的前提是被犯,屬于自衛(wèi)反擊。所以,漢武帝的多數(shù)征伐還是師出有名。國力強盛,則是底氣。
所以,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古人的教訓是值得當代人傳承與發(fā)展,一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不知影響多少代的炎黃子孫。不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以“和為貴”為治國理念,所以,就算在強大的漢唐時期,中華民族也是與鄰國非常友好,讓整個的東亞地區(qū)的歷史多數(shù)是和平相處的時代。
中國古人是非常講氣度的傳統(tǒng),林則徐的經(jīng)典話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彼纬苏f之說:“惟有德者能以寬服人?!庇辛撕<{百川的寬闊胸懷和氣度,就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就能與人與己無所不容。
每個人的人生屬于自己的,但每個人的價值取向能不能得到人們認可,這就需要衡量一個人對家人、國家、整個世界所起的多大作用而定。王勃曾有“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豪言壯語,諸葛亮也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警句,儒學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
中國自古非常講究品格的傳統(tǒng),《易經(jīng)》中有一段話我們非常的熟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币粋€有道德的人,應(yīng)當像大地那樣厚實寬廣,載育萬物、生長刀物。
中華民族歷經(jīng)幾千年歷史演變,并保持一個偉大民族的生機與活力,是同這種深刻認識是分不開的?!白詮姴幌?,厚德載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國文化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深刻認識和應(yīng)對方法。
中國自古倡導的操守,是指人的品德和氣節(jié),它是為人處世的根本,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作用?!睹献印けM心上》書中有一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所以現(xiàn)代誠信很差,這與傳統(tǒng)文化中“操守”精神的流失有很大關(guān)系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打拼一番事業(yè)。而諸葛亮也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幫助劉備“三分天下”,并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這就是“達則兼濟天下”。
所謂大英雄,就是本色、平淡,真正有高度修養(yǎng)的人是樸實無華的,這就是“復歸于樸”的道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盡管很多人非常的普通,從事的工作也普普通通,但這些人生活得很快樂,也很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