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話龍舟
魚米之鄉(xiāng)的家鄉(xiāng)豐城,歷來就有端午賽龍舟的傳統(tǒng)。從“初一劃,初二歇,初三、初四劃到節(jié)”這句民諺中,就可知其在民間的火熱程度了。
但是,這個傳承了數(shù)百年的優(yōu)秀民俗,卻在中國改天換地的政治運動中慘遭被禁,龍船被拆爛或鋸斷。僅有少數(shù)船被村民保護起來沒被廢掉。
至七十年代初的文革后期,政治運動逐漸平息,政治環(huán)境也漸趨開明,被禁的傳統(tǒng)風俗都漸有復蘇抬頭之勢。此時,老家的農(nóng)民也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向往多樣的精神生活。于是,有膽大些的村民就將幸存而“束之高閣”的龍船放到村前的水塘里,偷偷劃一劃,娛樂娛樂。
在那人之天性被壓抑禁錮的年代,這一被冰之舉,就好似干柴遇上烈火,迅速演變成燎原之勢。其后一、兩年的功夫就成為家鄉(xiāng)農(nóng)村最盛大的民俗娛樂活動。
這些年,我親臨現(xiàn)場見過不同地區(qū)的龍舟賽,但卻都有一種“五岳歸來不看山”的感覺,始終覺得還是家鄉(xiāng)豐城的劃龍船“最吃價、最過勁”。
家鄉(xiāng)豐城的龍船船體長約二十六、七米,呈修長俊秀的梭子形,船頭、船尾尖而翹,有的船頭會象征性地插一個木雕的小龍頭,船體原木原色,簡潔流暢,沒有其他地方的龍船那些華而不實的裝飾及累物。
每船有十七、八排坐位,每排并坐兩劃手,船身居中兩倉各站立擊鼓和敲鑼手各一位,鼓手在后、鑼手在前,船尾站一舵手,俗稱“梢公壓梢”,全船需近四十人。
船頭第一排俗稱"頭橈",書面語言該叫"頭槳"吧,頭槳為全船的核心人物,一般為全船中最強壯力大者。頭槳因前倉尖而窄,窄到放不下兩人的四只腳,靠外側的一只腳必須置于船外。在船頭兩側用繩子各做一個似馬鐙的圈圈,把腳掛住,以便有個落腳之處。
開賽之初,雙方頭槳劃手是不劃船的,只是拿著槳向前指點著,以向對方示威,并向隊友鼓勁。等到了決定勝負的“沖刺”時刻,領先者希望速勝,結束戰(zhàn)斗;落后者,則望扭轉戰(zhàn)局,反敗為勝。此時,雙方“頭橈”齊落槳加入戰(zhàn)斗,奮力一搏,以決勝負。
中間的鑼鼓手就是全船的節(jié)奏指揮,鼓響,槳入水,鑼響,槳出水,依次循環(huán)向前劃行,每排劃手的間距不足一米,槳則有一米四、五長,若相互節(jié)奏不同步,會造成前后槳打架,俗稱“亂橈”。
所以劃龍船也需象軍隊過操一樣進行訓練,節(jié)奏感不好的劃手會被淘汰。龍船劃行時,在"咚一一當"的鑼鼓聲指揮下,全船劃手步調一致、動作統(tǒng)一,左右兩排船槳,上下?lián)]舞,整齊劃一,遠看象一雙大翅,上下翻飛。船則象離弦之箭,劈波斬浪前行。場面有如閱兵般的視覺震撼,極具觀賞性。
船后站立的梢公手持一支三米來長的大木槳,木槳槳葉伸入水中,梢公靠轉動槳葉來控制船行方向。由此,梢公也是全船的關鍵人物,要靈活機智,又擅隨機應變,搶占先機。比賽場地屬自然河道,彎道多,搶占有利航道是取勝的關鍵。
一個好梢公,往往還有一妙招,就是“偷梢”。所謂偷梢,是有經(jīng)驗的梢公在船行平穩(wěn)以后,把舵槳從水中抽出,以減少阻力來提升船速。
但這種方法應用時機必須把控精準,梢槳不但控制船行方向,而且還能起到穩(wěn)定船體的作用,否則容易造成失控,甚至翻船,所以此非技術純熟的梢公而能為之。比賽中,好的梢公把握住機會,適時地偷偷梢,自然贏的概率就大啦。
從初一到初五的劃船日,各個村子都是萬人空巷。姑娘、小伙穿著新衣,三、五成群興高采烈結伴而行,各家大人也都帶著小孩,紛紛如蟻般向龍船比賽的河港聚集。那時,誰能騎個二八自行車去看龍船,那必是最拉風和吸引眼球的了。
鼎盛時期的那幾年,僅豐城小港口靠贛江閘口一段三、四公里的河道里就能聚集著上百條龍船,觀賽的民眾則有數(shù)萬之多,這其中會有不乏從南昌等地遠道而來的觀眾。這時,有些人家里原本久無來往的城里親戚也會來農(nóng)村走親戚看龍船了。
在比賽河段,靠河面的斜坡上猶如體育場看臺,黑壓壓站滿了看船人群。堤垱上則人群熙攘,穿流如梭。推著自行車或冰棒推車賣冰棒的、賣冰水和涼粉的商販大聲吆喝著,并手腳麻利地做著生意。小孩子一手捏著冰棒的竹簽,小口小口地舔著,滿意地品嘗著冰棒的清涼和甘甜。
河面上鑼鼓宣天,百舸爭游。龍船上坐著的精壯男兒,個個精神抖擻,躍躍欲試。條條龍船皆象好斗的公牛,在水面上游曳著、尋找著競賽對手。每有船臨近,無論認識與否,頭槳均可楊起槳向對方指一指,以示可否一比?對方應戰(zhàn)則兩船靠近,至船頭基本平齊時,雙方立馬擂鼓開賽,兩船在一陣緊似一陣的鼓點中,劃手們有力地揮動著船槳,槳葉上下翻飛,濺起的水花在船旁形成一團水霧,真有騰龍駕霧之感。兩岸上觀眾大聲吶喊著“劃呀!劃呀!”助威鼓勁,有的小孩則興奮地在堤垱上跟著船跑著叫著“劃呀,劃呀!”吶喊助威。
比賽過程中,有的梢公往往使出“偷梢”的小動作。此時,岸上民眾必大叫“偷梢啦,偷梢啦!”,以提醒對方梢公注意,若此時兩船同時“偷梢”,則兩船明顯增速,競爭更趨激烈,兩岸觀眾則歡聲雷動,掀起陣陣高潮。
比賽不設終點,以能超越對手一個船位者為勝,俗稱“脫梢”。而要“脫梢”取勝,往往要經(jīng)過上千米甚至數(shù)千米的激烈爭奪,才能一決勝負。相比現(xiàn)在只有數(shù)百米賽道的官方組織的賽龍舟,真正是速度、體力、耐力和團體協(xié)調性的比拼,所以其觀賞性要精彩得多。
這種民俗運動,沒有組織,沒有明文的規(guī)則,也沒有排名,更沒有獎品。但只要是勝了對方,則船員們無不象得了全場冠軍般的興奮。敗的也不氣餒,繼續(xù)敲著鑼打著鼓在江面上巡游著,尋找著下一個賽手。兩岸民眾的吶喊助威聲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激勵。
這項悠久的傳統(tǒng)民俗運動,先由改革開放而盛,近也因之而衰,隨著農(nóng)村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以及部分村民的進城定居,農(nóng)村的壯年勞力越來越少,加之現(xiàn)在各種新奇娛樂方式的不斷涌現(xiàn),端午賽龍舟也和許多傳統(tǒng)民俗一樣日見衰落,家鄉(xiāng)再無兒時萬人空巷看賽龍舟的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