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九·二三(228)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錢穆譯】先生說:“別人用規(guī)則正言來告誡我,能不服從嗎?但能真實改過才好呀!別人用恭順婉辭來贊許我,能不喜悅嗎?但能尋繹他言外微意才好呀!只知喜悅,不加尋繹,只表服從,不肯自改,那我就無奈他何了!”
【楊伯峻譯】孔子說:“嚴(yán)肅而合乎原則的話,能夠不接受嗎?改正錯誤才可貴。順從己意的話,能夠不高興嗎?分析一下才可貴。盲目高興,不加分析;表面接受,實際不改,這種人我是沒有辦法對付他的了?!?/span>
【傅佩榮譯】孔子說:“聽到義正詞嚴(yán)的話,能不接受嗎?但是要改正過錯才可貴。聽到委婉順耳的話,能不高興嗎?但是要想通含義才可貴。光是高興而不假思索,表面接受而實際不改,我對這樣的人是沒有什么辦法的?!?/span>
法,法則。語,告誡。巽,恭順。與,許與。繹,尋繹,引出頭緒,尋求真理。
我們來分二段來分析一下這段話孔子想表達(dá)什么?
第一段”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意思是說如果是合乎法理規(guī)則的告誡之言,我們能不接受嗎?但是要真實改過才可貴;如果聽到恭順贊許之言,我們能不高興嗎?但是要尋求別人為什么這樣說才可貴。這是說別人對自己有勸誡,有贊許,而我們自己要聽了勸誡后能改正錯誤,聽了恭維的話要分析原因。
第二段”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意思是說如果聽了恭維的話只知高興而不去分析,聽了勸誡的話只表面服從,而不真心改過,我不知道對這種人還有什么辦法?這是對上一段的加深說明,希望人能”悅而繹”,”從而改”,這樣才能真正使自己得到提高。
現(xiàn)在的我們都聽不進(jìn)諫言,所以改不了身上的毛??;都喜歡聽奉承的話,所以洋洋自得發(fā)現(xiàn)不了自身的短處。同樣,我們也不喜歡給別人諫言,這樣不僅沒了真誠,而且別人也發(fā)現(xiàn)不了自身的毛病;我們卻熱衷于奉承別人,以為是與人友善,但這樣不僅害人也害己。要想讓自己有所進(jìn),就聽從他人的建議,改掉自身毛病;分析他人對自己的恭維,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所長和并找出自己的所短。
子罕篇第九·二四(229)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span>
【錢穆譯】先生說:“行事當(dāng)以忠信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span>
【楊伯峻譯】孔子說:“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傅佩榮譯】孔子說:“以忠信為做人處事的原則,不與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過錯,不怕去改正?!?/span>
這一章和《論語·學(xué)而8》篇重復(fù)了,不再作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