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講的讀書人是最沒用的了,不能創(chuàng)造勞動價值,只會憤懣,只會牢騷,只會指點江山,只會紙上談兵。然而這句話又與現(xiàn)實是矛盾的,歷史上不乏讀過書的明君,而且歷史上每一個朝代的輔佐大臣幾乎都是讀書人,他們書寫了讀書人不一樣的人生。因此,還要一分為二地來看這個問題,以免偏頗或者貽笑大方。
我們先來了解這句話的出處,它是清朝詩人黃景仁《雜感》中的一句。全詩是這樣的: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此詩雖然辛酸、悲憤、無奈,但也不失無畏和灑脫。
詩作一方面表現(xiàn)了書生的無用,只會“不平鳴”,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百無一用“非”書生,他們無畏前路艱難,不隨波逐流,不遁世,不逃避,有一說一,敢于表達和傾訴。
過去讀書人清高、孤傲,心中有極具嚴格的道德標準。他們多愁善感,眼里有許多看不慣的東西,特別是和書上格格不入的蠅營狗茍,他們是最抗拒,最痛恨的。他們大多不得意,所以牢騷頗多,思想偏激,話語也尖刻。故有窮書生,酸秀才之說,窮酸是讀書人的開始之路。
明代詩人曹學佺對聯(lián)曰“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算是對讀書人比較真實的寫照,他們沒屠狗輩仗義,不如江湖客豁達,也做比不了種田人的樸實。然而他們滿懷為國效力的理想,希望自己的滿腔熱誠和滿腹經(jīng)綸能夠經(jīng)世致用,因此他們的“無用”只是表面,他們一旦有機會投身報效祖國的事業(yè)中,他們會竭盡全力,舍生取義,殺身成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這是讀書人始終不能改變的風骨,到哪都一樣,無論什么時代都一樣,他們天生一副鋼鐵的脊梁,不懂得彎腰和低頭。然而讀書人固有的敏感、好面子、假清高讓他們的“無用”還是在各個時期體現(xiàn)出來了,像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杜甫、柳宗元等,雖然他們潔身自愛,雖然抨擊了時弊,雖然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然而在當時,他們只能算是“無用”的一介書生而已。
讀書可以說是改變了他們的品質(zhì),提升了他們的修養(yǎng),但在現(xiàn)實中他們難免在處處受到掣肘、排擠和傾軋。勾心斗角他們學不會,長袖善舞他們不在行,卑躬屈膝他們做不到,因此“無用”,因此“不平而鳴”。他們自嘲他們自己因為讀書開始了痛苦,開始了憂患,陸游說“此身合是詩人未”,蘇東坡說“人生識字憂患始”。成了書生仗不會打,地不會耕,“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還時時被人瞧不起。
現(xiàn)在讀書賦予了新意義,它一方面可以讓我們學習和增長知識,獲得技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另一方面讀書也讓我們認識世界,認識人生,認識生命的意義,讓我們懂得怎樣為人處世,怎樣奉獻自己服務他人。因此可以說讀書不再“無用”,恰恰相反,讀書可以改變每一個人的人生。
當然在每個時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大批的“小人”,他們也是讀書人,然而他們的品行風骨卻是道貌岸然和虛偽狡詐。他們巧言令色,寡廉鮮恥,極盡諂媚之能事,極輕易地就能摧眉折腰。到今天,這樣的人依然大量存在,他們表現(xiàn)了讀書人最讓人不齒的一面,雖然有用的成分多了些,然而這種“有用”同樣為人不齒。
用和無用是讀書人對社會的功用而言,更是讀書人對自己的要求和自律。如果我們有用,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奉獻自己,建設(shè)和諧社會;如果我們無用,我們也要獨善其身,不給社會和他人負面的影響。
因此讀書有用與讀書無用根本沒有討論的必要,讀書讓一個人重新塑自己,重新煥發(fā)新的光芒來迎接不斷創(chuàng)新的未來。只是作為一個讀書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币鞔_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要給自己定位。
有很多人自以為是地以為自己如果換了一個單位一定會有更好的發(fā)展,這種想法未免天真。一個人的性格和他的努力決定了他在某個單位的成長,換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單位,可能成績會更多一些,但一定不是絕對的。你在這個單位成功,到了其它單位也一樣會成功;你在這個單位不如意,到了其它單位依然會不如意。對個人成長來說,外部的影響不可謂不巨大,但主要還是在于自身,而讀書決定了自身的品質(zhì)。
讀書人的自律和孤傲往往決定了他們?nèi)松牟黄?,和其他人比,好像無用更多一些。但他們的可貴在于即使怎么的不如意,他們不會失去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