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古文中的有些字,我們不能望文生義,也不能為了句子通順牽強附會,更不能忽視不作解釋,而一定要把握該字的真正意義。但有些字僅僅查《新華字典》或《古漢語文字字典》卻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解讀,必須要下一番功夫,探究該字字源,查本字、本義、引申義、多義,這樣才能找出合理的解讀,也算是一種治學(xué)嚴(yán)謹(jǐn)?shù)膽B(tài)度。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保ā墩撜Z·子路篇第十三·三》)
【傅佩榮譯】子路說:“假如衛(wèi)君請您去治理國政,您要先做什么?”孔子說:“一定要我做的話,就是糾正名分了!”子路說:“您未免太迂闊了吧!有什么好糾正的呢?”孔子說:“你真是魯莽啊!君子對于自己不懂的事,應(yīng)該保留不說。名分不糾正,言語就不順當(dāng);言語不順當(dāng),公務(wù)就辦不成;公務(wù)辦不成,禮樂就不上軌道;禮樂不上軌道,刑罰就失去一定標(biāo)準(zhǔn);刑罰失去一定標(biāo)準(zhǔn),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因此,君子定下一種名分,一定要讓它可以說得順當(dāng),說得出來的,也一定讓它可以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論,要求做到一絲不茍罷了?!?/span>
這里出現(xiàn)的“闕如”是一個詞語,意思是存疑,空缺,不亂說,不胡說。“闕”可單獨解釋為空缺。
在《論語·為政篇第二·一八》章,子張學(xué)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span>
【傅佩榮譯】子張請教怎樣獲得官職與俸祿??鬃诱f:“多聽各種言論,有疑惑的放在一邊,然后謹(jǐn)慎去說自己有信心的,這樣就會減少別人的責(zé)怪;多看各種行為,有不妥的放在一邊,然后謹(jǐn)慎去做自己有把握的,這樣就能減少自己的后悔。說話很少被責(zé)怪,做事很少會后悔,官職與俸祿自然不是問題?!?/span>
這里的“闕疑”解釋為“留存疑惑”。“闕”單獨拿出來,可引申解釋為保留。
以上解釋好像與我們頭腦固有的或者說先入為主的解釋有些抵觸,小時候讀唐詩,有一句是“城闕輔三秦”, 闕是宮殿兩邊的望樓。還有在諸葛亮《出師表》中有“裨補闕洞”,“闕”的意思是缺點、錯誤,同樣的解釋還出現(xiàn)在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梢娺@個字還有不少含義。
好,我們來細細探究一下。
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的字典是《說文解字》,說文曰:闕,門觀也。從門欮聲。去月切??峙逻@樣的解釋一般人看了是一頭霧水。我們再看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闕,門。觀也。釋宮曰。觀謂之闕。此觀上必加門者,觀有不在門上者也。凡觀與臺在于平地,則四方而高者曰臺。不必四方者曰觀。其在門上者,則中央闕然,左右為觀曰兩觀。周禮之象魏,春秋經(jīng)之兩觀,左傳僖五年之觀臺也。若中央不闕,則跨門為臺。禮器謂之臺門,左傳謂之門臺是也。此云闕門觀也者,謂門有兩觀者偁闕。從門。欮聲。去月切。十五部。
是不是有點明白了,“闕”是指觀,那么“觀”又是什么?南唐的徐鍇曰:“以其闕然為道,謂之闕。以其上可遠觀,謂之觀?!边@就是“闕”的本義,它是指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的高臺,通常左右各一,臺上起樓觀。如《詩·鄭風(fēng)·子衿》“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史記·高祖紀(jì)》“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span>
那這個樓觀為什么又可以解釋為空缺或錯誤呢?那只有追根溯源了,我們把“闕”拆開。
先看屰字,讀nì,甲骨文、金文字形為:一個人頭朝下,腳朝上。本義是表示面對、反向、不順??梢隇椋合蛳拢瑲埲?;抵觸;排斥。屰的另一個含義為“戟”的古字。
再看欮字,讀jué,金文左邊為“倒過來的矢”,矢為頭部小,尾部大。即矢小的頭部射入里面,大的尾部留在外部。表示:外部大,內(nèi)部小的事物。欮左邊的“屰”表示抵觸。右邊為“欠”,像大哈欠,把嘴巴張得很大,把體內(nèi)逆氣發(fā)出來。表示口部大,內(nèi)部小的事物。引申來看,把體內(nèi)逆氣發(fā)出來,可表示發(fā)掘;挖掘。因為發(fā)掘土石時,被挖物的口子大,里面小。它的篆體字形就是表示氣逆。
所以這樣“闕”字的解釋就多了,它可以表示去除,如《周禮》“以待會而考之,亡者闕之。”。它還可以表示挖掘,像被挖掘掉。如《左傳·隱公元年》“若闕地及泉”, 《國語·吳語》“闕為深溝”。它還可以表示毀傷,削減,毀壞,壞。如《左傳·成公十三年》“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薄稘h書》“闕更減賦,盡休力役?!?/span>
當(dāng)然“闕”也可表示空缺;缺少,作“缺”講。如《列子·湯問》“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水經(jīng)注》“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彼€可以表示殘缺,不完善。如:闕典(殘缺的典章制度),闕略(殘缺,不完備),闕陋(殘缺簡陋),闕焉(不完備)。
所以“闕”解釋為門觀也,是它的本義,它可以引申為缺點、空缺等解釋,也可解釋為神廟、墳?zāi)怪捌隽⒌氖?,如李白《憶秦娥》“音塵絕,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焙偷弁蹙拥氐慕y(tǒng)稱,如《漢書·朱買臣傳》“詣闕止書,書久不報。”
真是不學(xué)不知道,簡簡單單的一個漢字,它卻包含如此多的含義,也發(fā)現(xiàn)了這種研究的樂趣。如果我們不細心,不認(rèn)真,就會與這些東西失之交臂,可能就會留下一點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