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孩子很多時候是處于一種隨波逐流的狀態(tài),家長叫自己干什么,就去干什么,老師安排自己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好像這些事情完成了,自己就可以輕松自由一些,至于自己要干什么,自己該干什么,該怎么干,很多時候這些孩子根本不去想,也不覺得該自己想,好像有老師和家長就足夠了。
面對這樣一些不愛思考的孩子,我們該怎么辦?
作為家長和老師,很多時候可能我們會去責(zé)怪孩子,埋怨孩子,好像是孩子不理解我們家長、老師的一片良苦用心,好像這些孩子真的很不懂事似的,其實孩子會有當(dāng)下的這種狀態(tài),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也有一定的責(zé)任:很多時候,孩子的事情是不是我們包辦了太多,很多時候,孩子做什么事情我們是不是不太放心,我們是不是都希望自己來做,只想孩子按照我們設(shè)計好的來做就好了,其實人都是有惰性的,更何況是未成年人,是這些孩子們,如果我們家長老師總是不放手,總是不放心,總是對他們指手畫腳,而不及時給他們一定的機會讓他們?nèi)ビH自去實踐,去失敗,去受挫折,他們這么可能有能力獨自面對今后的困難與麻煩,又怎么可能愛去思考?
所以適當(dāng)?shù)胤攀质菫榱诉@些孩子更好的成長,盡管當(dāng)我們放手的時候,孩子是會做錯什么,是會犯錯,是會狼狽不堪,但是只有他們經(jīng)歷了犯錯,經(jīng)歷了狼狽不堪,他們才會有切身的體會,才會有自己動腦筋的欲望,才會去思考,才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孩子不愛思考,而是孩子有沒有機會去思考,是孩子有沒有可能去獨立思考,而這一個前提是我們當(dāng)家長的,和當(dāng)老師的懂得適當(dāng)?shù)貏?chuàng)造機會,適當(dāng)?shù)夭蝗ゲ迨?、干預(yù)。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可以塑造的人才,每個孩子都是可以變得更加優(yōu)秀。關(guān)鍵是我們當(dāng)老師的、當(dāng)家長的是以一種什么心態(tài)來面對孩子:面對孩子出錯,我們會以什么方式來幫助他們,面對孩子不愛思考,我們又該用什么方法來幫助他們,面對孩子缺乏上進心,我們又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鼓勵他們。只要我們當(dāng)老師的、當(dāng)家長的,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與角色的定位,采取合適的心態(tài)與方法,改變孩子不愛思考的毛病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