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0日,洛陽市油畫界代表人物侯震的首次畫展——“回望天命”在洛陽藝術設計館舉行,今天下午專程去觀看了一番。本次展覽共展出侯震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代表作品70余幅,作品內容豐富,既有人物肖像、洛陽風景,亦有歷史戰(zhàn)爭題材的巨制,作品場景恢弘,筆觸細膩,具體而生動地反映了侯震深厚的繪畫功底,展示了近30年的創(chuàng)作成果。
畫室
光
正午
老人與貓
林妖
歸途
后園偶拾
霸王別姬
王繡肖像(洛陽博物館館長)
鏖戰(zhàn)
出征
礦工與太陽
展覽海報
鏈接:
1、侯震簡介
侯震(1955.2—)生于安徽合肥。擅長油畫。1982年畢業(yè)于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洛陽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洛陽油畫雕塑院院長、研究員。河南省洛陽市群眾藝術館副研究館員。其油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
2、侯震繪畫藝術評價(作者:左小楓)
侯震在構建著自己的藝術領地。在這里,他是自由的,思緒可以翱翔,熱情可以放飛,因為太多的磨礪困惑讓他插上了堅硬的翅膀。
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快地確定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向。對于多數同濟,有許多事情需要我們去作理性的分析與判斷。你很難想象一個本土藝術家在人到中年時所受的世代的挾制。侯震是典型的東北遺民,卻就讀于柳浪聞鶯的西子湖畔,而幾經遷徙的出生地合肥,又是中亦北亦南。南轅北轍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轍跡,與生俱來的粗狂與血氣又和所受侵染的教育,就像一粒蠹蟲,在他的身體里不斷地涌動,又是簡直就是在吞噬他過早展露的才能。從圖示上看,他在很長一段時期的創(chuàng)作陷入一種平淡的鋪敘當中,他自己也非常不滿意這種“非典型”藝術的狀態(tài)。
今天我們在考量關于某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軌跡時,可能過分地倚重他的已經獲取的成就。這和我們所處的時代有太大關聯。當我們從一個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原動去梳理其脈絡時,當我們從一個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熱望中甄別其狀態(tài)時,甚至我們還不曾挖握到他的藝術趨向時,真正令我們感到鼓舞和興奮的亮點,恰恰是隱植于他作品表層下的轉折、節(jié)奏和構式。也許我們尚不能推開那扇門扉,無法真正地感受那顆搏動的心靈,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那是個體藝術在遭遇郁悶的傷害后對的時境的吶喊。在經歷了過多的平靜之后,來自血脈的沖動卷起情緒的狂瀾向軟弱的軀殼砸去,頗有心智的人們會在這當下感受到某種力量。作品《十幾羅漢》其實就屬于這類作品。那種充滿雕塑感的構式,在還原身邊朋友的肌體時,肯定是在表露著侯震品格中凸顯得崇高感。而從技術去分析,語言的質樸與對位的表述是一種嘗試駕馭的影像。它不是《瀕死的奴隸》,不是《被縛》,它或許是特洛伊式的掙扎與對抗。
也許力量的釋義是多維繁雜的。也許用音樂的語匯更易解讀、溯根逐本的神經。我們勇于和樂于接受的格式塔中,悲愴過后的快愉是歡樂的終極理由。那種鎮(zhèn)定與激發(fā),而后的誘惑和幻化以至涓涓地流淌出的,是內心的真正喜悅。這種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的本能又會泛起空靈的浮塵。偶們看到的《寒露》,完全是幻化而來的源自西湖朦朧的影像,是蒙上一層濃霧的中原村落在季節(jié)更迭中隱露的傾訴,是一個孤寂早晨的不期而至,是夜行途中的回眸,是一顆心室抖動時撥動的詠嘆,而絕非蒼白音調的淪喪。我們呼喚已久的與自然的交融有了回復,面對蒼生厚土,面對疊嶂宕壑,面對暴風雨將至的黑云壓城和消逝了一切的律動。
《后園拾偶》寫的是侯震當下不錯的心緒,也是對莊嚴憑吊后一個歌者的自白。藝術家有選擇的權利,這是他的自由,一如侯震一陣饕餮后細慢的咀嚼。作為生活在洛陽的畫家,王室的脂粉加雜雍容氣質的牡丹中不能錯過他的筆底。但他的畫面是經營的煞費心機,是食色者的大快朵頤,是看淡苦心孤詣卻聊不勝寒的閑適。比起筆走龍蛇的磅礴氣度,那涂刷般的肌理是酣暢淋漓的意味,那黑與白,白與紅,在灰調的音色中,非同凡響。
——原文發(fā)表于2009.11.15.微衛(wèi)星新浪博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