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對中年夫婦,兩人都是我的學生,丈夫還是我的同事。我們師生之間關系密切,猶如父母子女,往來很多。
他們膝下有一獨生子,夫妻二人經(jīng)常出差,家里又沒有老人。因此,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趕上夫婦二人同時出差,就把孩子送到我家,由我和夫人代為照管、接送。
經(jīng)過幾次代管,孩子不僅與我們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而且在行為習慣方面還出現(xiàn)了“奇跡”:他父母費了好大勁沒能糾正的毛病,通過幾次在我家生活,卻神奇般地克服了,不知不覺地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
“易子而教”出奇效
這對夫婦都是在邊疆插隊的老知青,回城較晚,快四十歲才有了這個兒子。中年得子,自然倍加疼愛。
孩子的媽媽很忙,出差的機會要比爸爸多得多,常常是十天半個月地不在家。這樣,媽媽總覺得對孩子生活上照料得太少,欠孩子的情。
于是,只要她不出差,在家的時候,就對孩子倍加周到地照料。每天替孩子穿衣、洗臉;孩子上小學了,做作業(yè)時,媽媽都坐在旁邊陪著,當“顧問”,做完作業(yè)替他收拾書包;盡管她家離學校很近,也不過馬路,孩子上學、放學天天都要接送;每到課間操時間,都要送一袋牛奶,看著孩子喝完;甚至每頓飯都要一口一口地喂,像鳥媽媽喂小鳥那樣……久而久之,孩子就養(yǎng)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故意撒嬌,事事依賴大人的毛病。
開始,他們覺得還沒什么,沒怎么管教。到后來,覺得負擔太重,感到厭煩,想糾正;可為時已晚,孩子已經(jīng)形成頑固的“惡習”,經(jīng)過多次的努力都未奏效,他們感到很無奈。
孩子在我家里只住了幾次,每次一般只有一兩個星期的時間,卻把他們夫婦多次努力都沒有糾正了的毛病,都給改正了。
其實,我們也沒有對孩子進行什么特殊的教育和訓練,只是按照常規(guī)要求他:作業(yè)要獨立完成,有問題先獨立思考,實在解決不了再問我們;做完作業(yè),自己要認真檢查,準備好第二天的學習用具,才算完成作業(yè);早晨起來,衣服要自己穿,手、臉、腳要自己洗,我們只負責檢查洗得干凈不干凈;飯要自己吃,不要挑食,不能剩下飯菜,如此等等。就這樣,孩子原來的毛病不知不覺地都改正了,他們夫婦千恩萬謝,非常高興。
距離產(chǎn)生威信
獨生子女家庭,很容易嬌慣溺愛孩子,養(yǎng)成一些不良習慣。如果讓孩子換一個生活環(huán)境,可能就會出現(xiàn)轉機。因為生活環(huán)境是能改變?nèi)说?。人們長時間生活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自然會逐步形成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行為習慣。生活環(huán)境對一個人來說,就好比物理學上的“磁場”,磁場中的磁鐵,勢必要不由自主地按照磁場對它的支配來行動。久而久之,勢必會形成一定的“行為軌跡”。而孩子換了一個環(huán)境,就會在新的環(huán)境中,接受新環(huán)境的影響和支配,從而改變原來的“行為軌跡”。
一個人長期在一個規(guī)定的生活環(huán)境中生活,由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特別親密,甚至是“親密無間”,沒有了一點點“距離”。那么,人就很可能產(chǎn)生一種“惰性”,人的發(fā)展也會產(chǎn)生一種“慣性”,很難改變。而換了一個新的生活環(huán)境,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了一定的“距離”,就會不由自主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按照新環(huán)境的要求改變原理的“慣性”。
人們說:“距離產(chǎn)生美”。其實,還有另外一句話:“距離產(chǎn)生威信。”在生活中,恐怕許多人都有這種經(jīng)歷:在熟人面前,在比較熟悉的環(huán)境中,人們的行為往往很隨便;而到了一個新的不大熟悉的環(huán)境,在比較生熟的人面前,人們的行為立刻會變得拘束、拘謹起來。什么原因?就是距離產(chǎn)生了“威信”,不得不自我約束。
那個孩子到了我家,恐怕就是因為我們與孩子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不像在他的家里那樣“親密無間”,他就不可能在我們家里“撒嬌”、任性、為所欲為。我們不嬌慣孩子,也不感情用事,嬌慣溺愛,該要求就要求;孩子呢,也不會像在自己的家里,在父母身邊那樣,自己嬌慣自己,放任自己。
“易子而教”由被動變主動
其實,在中國古代,就曾經(jīng)有過“易子而教”的做法。所謂“易子而教”,這里的“易”,就是“交換”的意思。這是說,我的孩子由你來教育,你的孩子由我來教育。
古代教育家孟子在《孟子》一書里曾專門談過這個問題。
孟子的學生公孫丑,聽說過去中國有相互交換兒子進行教育的情況,百思不解。便問老師孟子為什么要“易子而教”呢?
孟子說:“那是因為,親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長要求孩子行正理正道,可家長自己卻沒有做到。孩子做不到,家長發(fā)脾氣訓斥孩子,孩子卻說:‘您要求我行正理正道,可您為什么不按照您對我的要求去做呢?’孩子這樣一質問家長,就傷害了與家長之間的感情,相互產(chǎn)生對立情緒,就沒有辦法親自教育了。于是,只好和別人相互交換孩子進行教育?!?/p>
由此看來,家長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沒有首先做到,這是家庭教育常常出現(xiàn)的一個弊端。古人很明智,便“易子而教”。雖然這是不得已而為之。但不失為家庭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是彌補家庭教育之不足。
據(jù)了解,在現(xiàn)在國外也有“易子而教”的做法。不過,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在休假期間,往往是相互交換孩子旅游度假。這對于克服孩子對家庭、家長的依賴性,培養(yǎng)獨立意識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很有好處。
孩子們面臨的是開放的社會生活,不可能總是在父母的“卵翼”下生活,終究要離開家庭,脫離父母的庇護,獨立自主地走上社會,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各式各樣的生活環(huán)境。把孩子送到親戚、朋友、同事家住一段時間,作為進入社會生活之前的“演習”,可能會收到你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年輕父母不妨可以試一試。
對教育方法的改進,亞圣孟子早就在提倡,他很推崇“易子而教”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當他的得意門生公孫丑詢問有的君子為何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時,孟子回答道:“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耪咭鬃佣讨缸又g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保x婁章句上)父子之間由于感情深厚,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往往不嚴,對于兒子的一些錯誤和毛病也因為溺愛和驕慣而放任,從而使正確的教育難以為繼。所以,“父子之間不責善”,易子讓別人來教育,既能從嚴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間的親密關系,不傷害感情。
在“易子而教”的過程中,兒子本身的優(yōu)缺點,父子關系中那些不利于兒子健康生長的因素都會充分暴露出來,極有利于改正。
這個方法,自古至今,應該說是很有效的。
北京電視臺BTV-8辦了一個“相約新家庭”的節(jié)目,就是現(xiàn)代版的“易子而教”。在每一對選好的家庭中,讓這一家的孩子去那一家當一段孩子,暫時認那一家的父母為父母,以適應新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中磨煉各自的生活能力。
從已播放的節(jié)目中,可以看出:有的學生到了一個新家庭,很快會適應新的角色,不僅能夠與新父母和睦相處,而且還為新家庭操辦家務,為新父母分憂解難,深受新父母喜愛;有的學生到了一個新的家庭后,以往“不正”的種種毛病,全暴露出來了。像不會料理自己的生活,亂花零用錢,學習偷懶,與一些“問題青少年”來往過密,過早地談情說愛等,引起了“父子相夷”,造成了“責善則離”,再也難以在新家庭中呆下去了,只好回到自己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