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王朝存在的二百七十六年里,宣府鎮(zhèn)(今張家口市宣化區(qū)、宣化縣)以北疆“九邊”之首聞名于世。明太祖封其十九皇子為谷王,曾就藩宣府;明成祖朱棣五次北征,三次駕巡宣府鎮(zhèn)城;建于明代的清遠樓、拱極樓、鎮(zhèn)朔樓號稱“塞北三樓”,而清遠樓以其造型別致玲瓏,素有“小黃鶴”之譽。
作為軍事重鎮(zhèn),宣府的教場那時與“大同的婆娘”、“薊鎮(zhèn)的城墻”一起贏得了塞上“三絕”的美譽。
“宣府的教場”是說長城中段防線御敵練兵為全國之冠的狀況。教場是古代操練和檢閱軍隊的場地。宣化在元代為宣德府,明洪武三年改為宣府,洪武二十六年設前、左、右三衛(wèi),次年明太祖發(fā)動北平軍士筑宣府城,第二年又封皇子朱*為谷王,就藩宣府,展筑城垣,從此這里就成了明朝最為重要的邊防重鎮(zhèn)之一了。但由于北元各部侵擾多從這一帶進入,故歷來戰(zhàn)事和屯兵最多。據(jù)《宣府鎮(zhèn)志》記載,從洪武元年(1368年)起至崇禎二年(1629年)的261年里,共發(fā)生過重大戰(zhàn)斗92次,其中敵方入侵81次。屯兵最多時達十五萬之眾。宣德五年(1430年)置宣府鎮(zhèn),設萬全都指揮使司,成為全國十七個“省軍區(qū)”之一,管轄兩個州、十五個衛(wèi)、兩個千戶所、五個堡、七座城。這一段的長城從成化年間總督余子俊開始,經(jīng)嘉靖時總督翁萬達、楊博等數(shù)十年的修建,較為堅固,軍事設施可謂齊備。特別是景泰年間,昌平侯楊洪鎮(zhèn)守宣府時,御軍嚴肅,軍士操練過硬,“騎座善馳射,步兵善弓弩”,“士兵精壯,為一時邊將冠”。到了隆慶、萬歷年間,王崇古、方逢時任宣大山西總督期間,堅持“謹烽火、遠斥侯,繕甲兵、勤操練”,經(jīng)過多年歷任官員的嚴格整飭和訓練,在當時可謂兵強馬壯、器械犀利,特別是其教場之盛與戚繼光治下的“薊鎮(zhèn)的城墻”同為世人所稱道。
據(jù)《宣府鎮(zhèn)志》記載,當時宣府鎮(zhèn)所轄各州、衛(wèi)、所、堡、城均有教場、演武廳、軍器局、火藥局、神機庫、神槍庫等設施。其中宣府鎮(zhèn)城的教場規(guī)模最大,最為壯觀。建在昌平門外一里多地,建于洪熙初年,房屋、墻垣全用磚石砌成,時名“將臺”,內(nèi)有演武廳。嘉靖八年(1529年)都御史劉源清增筑高臺于前,名曰閱軍臺。東西兩邊建有各營將領的“官廳”。可惜以后毀于戰(zhàn)亂。
那時軍士的操練,自下而上定期選拔赴上一級驗試,獎優(yōu)罰劣?!败娛坎津T皆善,將領各以其能受賞,否則罰。軍士給錢六百為道里費。將領自指揮使以下,所統(tǒng)軍士三分至六分不中者,次第奪俸;七分以上,次第降官至為軍止。都指揮軍士四分以上不中,奪俸一年;六分以上罷職”。
至于“大同的婆娘”之所以受人稱道,一種解釋是因為其多出美女,不但在遼代養(yǎng)育了漂亮聰慧、頗有作為的肖太后,而且在明朝正德年間引得紈绔皇帝武宗朱厚照慕名而來微服巡幸。大同婦女舊日受世人津津樂道的另一個原因,是她們的腳裹得特別小,且有“賽腳”之風。還有一種解釋見于明朝人沈德符的《野獲編》:“所謂‘大同的婆娘’,大同代筒王所封,樂戶較他藩多數(shù)倍,今在花籍者尚二千人。京師城內(nèi)外,不隸三院者,大抵皆大同籍中溢出流寓,古所謂‘路歧散樂’者是也?!边@里指的就是妓女了。明代大同的“婆娘”與揚州的“瘦馬”均為世所艷稱?,F(xiàn)在看來,這并非大同歷史上的光榮。假如你到大同,初識當?shù)貗D女,想夸獎人家?guī)拙?,你可以對她稱道肖太后、鐵鏡公主,可千萬別引用“大同的婆娘”一說。因為這不同于“陜北的婆姨”,那是褒義,這卻是鄙稱。當?shù)厝酥朗橇R人、揭祖宗老底的話,自然不愛聽。細考起來,《辭?!芬颂兆趦x《南村輟耕錄》卷十四“婦女曰娘”:“謂婦人之卑賤者,曰幾娘、曰某娘,鄙之曰婆娘?!薄端疂G》寫西門慶與潘金蓮眉目傳情:“西門慶這廝一雙眼只看著那婦人;這婆娘一雙眼也把來偷脧西門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