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古建筑行當,只要一說“顧大師”這個名號,那可真是響當當?shù)?。這位“顧大師”叫顧建明,是藝苑古建公司董事長,也是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古建營造師。
顧建明和由他負責在韓國全州建的蘇州街牌樓項目
他說,“培養(yǎng)一名工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將傳統(tǒng)古建營造技藝傳承下去,是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情。”
顧建明1955年出生在一個世代工匠之家,17歲拜自己外祖父、著名的香山木工顧耀根當師父,學做木工。顧耀根的主要技藝就是大木作,曾參與虎丘塔大修,在業(yè)內頗有名氣,當時在蘇州建筑公司第十工程隊工作。
他說,“傳統(tǒng)木匠技術先要學好四樣基本功:推刨子、拉鋸子、斬斧子、鑿榫眼,光這幾門基本手藝,一學就是整整三年。因為不是正式在編人員,學藝是沒有工資的,有時不固定地領到10多元錢,就開心得不得了?!?/span>正是在物質生活貧乏,工作條件艱苦的情況下,顧建明練就了一身扎實的基本功。
顧建明和過漢泉在香山幫傳習所技藝座談會上交流經驗
顧建明回憶,當時蘇建第十工程隊的技術負責人顧炳元,是自己的親舅舅。作為曾參加過蘇州多項古建筑修繕、南京長江大橋援建工程的老匠師,他也給了自己很多技術指點。在老一輩的言傳身教和自己的勤學苦練下,年輕的顧建明迅速地成長起來了。
顧建明代表作
▼
入選明軒工程籌建組
1978年底,國家建委和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達成協(xié)議,由中方仿照網(wǎng)師園殿春簃庭院的藝術風格,在該博物館建造一座蘇州古典園林式庭院。
顧建明幸運入選“殿春簃工程籌建組”(即“明軒”工程),迎來了自己人生中一次重大轉折。
“這個工程,不僅開拓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怎么樣才能成為一個好工匠。”在殿春簃工程組的經歷,顧建明至今歷歷在目。
▼
修復文筆塔
“明軒”工程以后,在陸文安的帶領下,與24個木工同行一起,在常州文筆塔修復工地呆了一年半。文筆塔始建于南朝齊高祖蕭道成建元年間,屢有興廢,現(xiàn)塔建于宋代,近代經歷太平天國戰(zhàn)爭和抗日戰(zhàn)爭后,圍廊、外檐全部被毀,塔頂葫蘆掉落,一片狼藉。
經過幾百個日夜的奮戰(zhàn),姑蘇工匠們重立了塔心木,將墜落在地的鐵葫蘆吊裝好,又重建了檐口、戧角,千年古剎終于重新獲得了新生。
在老師傅的現(xiàn)場指導下,顧建明主要負責外檐桁條和塔身7級8面56個戧角的制作和安裝。他動情地說,“明軒工程和文筆塔工程,是我在技術上趨于成熟的真正轉折點。從老師傅陸文安身上,我不僅學到了絕活,更學會了如何做人。”
▼
“原汁原味”修繕藝圃
1982年,從常州回到蘇州的顧建明,又走進了藝圃維修工地。
藝圃建于明代,至今仍保留著真正明代式樣的廳堂和亭子,但因長期被用作工廠,已經破敗不堪,需要落架大修。顧建明主要負責這座明代建筑的維修。根據(jù)國家文物保護法,維修時必須嚴格采用原材料、原工藝、原法式,這是考量大木作技藝水平的標桿性工程。
顧建明說,當時完全按照傳統(tǒng)的做法,拆除前先把整體尺寸測量好,把每個構件進行編號。卸下來后,照原樣平攤在地上,按工藝裝配要求,畫出制作圖樣,然后對每個部件進行維修。已損壞的老構件,能修則修,不能修的按原材質補上,并一一作好文物檔案記錄,最后按圖樣安裝。
他說,“這既是古建營造法式的操作方法,也符合當代按圖紙施工的要求,但傳統(tǒng)方法更能保證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藝圃是改革開放以后,蘇州第一個完整修復的古典園林,并獲得了部級大獎。在藝圃修復過程中,顧建明真正實現(xiàn)了在古建技術上的一次飛躍!
▼
建造溫哥華中山公園逸園
1986年,顧建明作為援外工程技術人員之一,遠赴加拿大,建造溫哥華中山公園逸園。
庭園占地143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496平方米。整體布局利用假山、水池、花木和中國傳統(tǒng)的亭臺樓閣、榭廊橋洞有機組合,以秀石清泉居中,繞以堂、屋、榭、亭等,疏密相間,層次分明,形成'多方景勝,咫尺山林'的意境,有步移景遷之妙,全園充滿詩情畫意。
1990年,他獲當時的勞動人事部頒發(fā)的木工技師證書,這也是在國家層面上第一次向木工這個工種頒證,當時在蘇州獲得這個稱號的技工中,顧建明是最年輕的。
20多年來,顧建明的作品走出了蘇州,走出了國界。2009年,顧建明創(chuàng)辦了蘇州藝苑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培養(yǎng)了朱冬亮,薛炳良、王偉新、尤建良、顧維賢等一批年輕的木工技術能手。在他看來,老老實實做事,踏踏實實做人,是一個工匠的本分和本色。
顧建明的木工加工場
面對古建筑技藝的傳承現(xiàn)狀,他不免擔憂,“目前,從事這個行業(yè)的老師傅還有一批人,但傳承是個大問題?!鳖櫧髡f,“傳統(tǒng)建筑的榫卯技術,是一門大學問,需要有過硬的基本功,還需要文化知識的積累。培養(yǎng)一位高級匠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雕花扁作梁
他說,工具的改良和創(chuàng)新,可以減輕勞動強度,縮短工期,有些材料的前期工廠化處理,甚至能取代一部分技術。但傳統(tǒng)建筑的內容博大精深,歷代沉淀下來的深厚技藝還有待進一步挖掘總結,并且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顧建明和陸耀祖一起探討彎椽的加工技藝
他表示,“為了古建筑保護事業(yè),為了古建技術后繼有人,自己將堅定不渝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