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村桑杈制作技藝,棗莊市第四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技藝類。
自元代《農(nóng)桑輯要》至今,桑杈作為農(nóng)村利用桑樹培育并通過加工的一種農(nóng)具,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清朝嘉慶年間流傳到棗莊地區(qū)。
主要用來在打場的過程中使用,用于翻動晾曬或碾壓過的農(nóng)作物,比如小麥收割以后需要對它進行晾曬,碾壓,柴火垛就要用到桑杈。
桑杈一頭是圓柱形木棒,長約兩米,前面是三根長,一根短的四個分叉,三長(稱作杈齒)平行在杈的一側(cè),稍帶點彎曲,主要用來防止物品會滑落。
桑樹最初發(fā)育的幾年,是桑杈的制作期。桑樹第一年生出一圈幼枝,到來年開春枝條長到大約一米時開始修剪,先剪去枝頭,逼迫桑樹在修剪下的十厘米的地方長出新的幼枝,等長到一定的長度后再次修剪。除了三根對稱的枝杈會保留外,其余的枝杈全部剪去。
等五至十年后,桑杈長到鋤頭握把粗細時候,把桑樹的根進行削除。桑杈初步進行打枝后,將其捆綁塑好型,接著放入窯窖中進行燒制,這一步是桑杈制作的關鍵之處。桑杈帶皮放進特殊的窯子口上進行烘干,桑杈就會變得比較軟,這時就可以對桑杈進行隨意塑形,等到放置變涼之后就會定型了。然后再進行修飾、打磨,這樣一件非常合手的桑杈就算制作完成了。
齊村桑杈制作技藝在棗莊地區(qū)歷經(jīng)四代傳承,其清晰的歷史淵源和傳承脈絡,對研究我國桑杈制作發(fā)展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隨著農(nóng)業(yè)機械化的進程,桑杈這種比較古老的農(nóng)具制作技藝離我們越來越遠了?,F(xiàn)在很多年輕人甚至都不知道桑杈到底是什么,這個名字對他們也非常的陌生,對桑杈進行保護和對其進行傳承的工作需要火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