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沒有仁,也就沒辦法談禮。所以他在《論語·八佾》篇:'人而不仁,如禮何?',意思是做了人,卻不仁,怎樣來對待禮儀制度呢。那么,到底什么是'仁'呢?在《論語·顏淵》篇中,樊遲問仁,孔子說仁就是'愛人',就是要愛護人,孔子重視人的性命,也包括一切階級、階層的人在內。'鄉(xiāng)愿'之人也屬于人的行列,為什么孔子如此深惡痛絕'鄉(xiāng)愿'之人呢?
'鄉(xiāng)愿'出自《論語·陽貨》篇:子曰:'鄉(xiāng)愿,德之賊也。'意思是說孔子認為,沒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敗壞道德的小人。文中對'鄉(xiāng)愿'一詞的解釋言簡意賅。但我們可以認為'鄉(xiāng)愿'一詞是指虛偽的人,即偽君子,看似忠厚老實,實則善于逢迎,沒有真正的是非觀念,是道德敗壞的小人。
《論語集注》中說道:'鄉(xiāng)原',鄉(xiāng)之愿者也,蓋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鄉(xiāng)人之中獨以愿稱。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亂乎德,故以為德之賊而深惡之。 《孟子·盡心下》中,萬章問孟子什么樣的人是鄉(xiāng)愿之人?孟子對此作出了深刻的揭露:'閹然媚于世者也,是鄉(xiāng)原也'('原'同'愿')。'閹然',即閹割。動物被閹割后,生殖機能消失,副性器官及副性特征顯著異常,明顯溫順馴服。此處的'閹割'應該指的是放棄人的本性。'媚于世',是諂媚、取悅討好世俗的人。'閹然媚于世也者',就是外表上是好好先生,實際是極力討好有權勢的人,這就叫做'鄉(xiāng)愿'。
《說文·人部》:'傆,黠也。一鄉(xiāng)中傆黠之人'。
按現(xiàn)代漢語解釋:'鄉(xiāng)愿',外表忠誠謹慎,實際上是欺世盜名的人。
1. 認為'鄉(xiāng)愿'之人亂德
漢徐干《中論·考偽》:'鄉(xiāng)愿亦無殺不人之罪,而仲尼惡之,何也?以其亂德也。'
'德'在論語中出現(xiàn)了48次,盡管他并沒有對德做進一步的闡釋,但可以看出孔子是重視德的。
《論語·季氏》篇中說道:'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意思是'說齊景公有馬四千匹,死了之后,誰也不覺得他有什么好行為可以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百姓們到現(xiàn)在還在稱頌他們。那就是這個意思吧'。從這個章節(jié)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主張一個人要有德,具體來說是指崇高的品質、氣節(jié),而不與他地位的高低。而'鄉(xiāng)愿'之人,這類人的存在敗壞了社會道德,百姓會厭棄他們,同時他們對社會也會造成一定的危害。
此外,孔子說:'鄉(xiāng)愿,德之賊也,'體現(xiàn)孔子的民主思想并倡導社會公平正義,'鄉(xiāng)愿'之人沒有是非觀念,不敢表達看法,唯唯諾諾就是對公平原則的損害,也就是道德的敵人。
明代李贄《與耿司寇告別》:'若夫賊德之鄉(xiāng)愿,則雖過門不欲其入室,蓋拒絕之深矣,而肯遽以人類視之哉!',表明了自己對'鄉(xiāng)愿'之人的拒絕
2、 渴望有德之人的存在
孔子生活的時代,是動蕩的時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周王室已無法恢復權利和威信?!墩撜Z·八佾》中談到: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古代舞蹈奏樂,八個人為一行,這一行叫做一佾,按照禮制,天子用八佾,八八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季氏應該用四佾,卻用了八佾,是違背禮制的,也是不道德的。所以,孔子渴望有德之人的存在的存在,于是就對'鄉(xiāng)愿'之人極其厭惡。
清王宜山《圍爐夜話》第四章:'孔子何以惡鄉(xiāng)愿,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孔子何以棄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盡是俗人心腸。
可見,孔子如此深惡痛絕'鄉(xiāng)愿'之人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鄉(xiāng)愿'之人亂德,更體現(xiàn)了孔子對有德之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