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劉備一生最大的錯事,自立為漢中王。
研究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zhàn)的勝利,曹操撤軍長安。然后劉備派劉封孟達取房齡上庸。到這個時候,劉備已經(jīng)擁有西川、漢中,上庸、房陵和荊州的江陵,零陵,武陵三郡,勢力達到了頂峰。
七月,劉備在群下的擁護下,自立為漢中王。同月,荊州的關羽出兵襄樊,八月,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威震華夏。但好景不長,十月,東吳的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十一月,關羽孤窮,走麥城被擒殺。荊州盡失,關羽全軍覆沒。蜀漢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水淹七軍
追究其失敗的原因,劉備自立漢中王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梢哉f,劉備自立漢中王,是他犯下的最大的錯誤,給他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上的損失。
二、劉備自立漢中王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的損失。
首先,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名不正言不順,在道義上有虧。劉備當時的漢朝正式官銜和封號是左將軍、宜城亭侯。這個官銜和封號是漢朝的中央政府,漢獻帝批準授予的,是正式的。而劉備自立漢中王,這個是沒有經(jīng)過中央政府認可,漢獻帝批準的,是非法的。曹操也是王,但他的王位是漢獻帝批準的,是合法的。相比一下,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第二,自立為王撕下了劉備匡扶漢室的面紗。作為一個臣子,當時漢獻帝還在,你就必須嚴守臣子之道。更何況劉備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那更要尊重漢室。自立為王,送還印綬,就根本是不把漢獻帝的意見為準,自己走到了漢室的反面。被對手抓住大肆宣傳,劉備的政治形象一落千丈,變得和那些割據(jù)的軍閥無異,變成了不臣之子,使得很多對漢室忠心的人對劉備失去了信任。
第三,破壞了與東吳的聯(lián)盟關系,讓東吳放下了敗盟的心理包袱。劉備自立為王,首先是給東吳孫權敲響了警鐘。劉備開始明目張膽的公開自己爭奪天下的野心,讓孫權不寒而栗。再加上劉備集團所處的上游位置,更給了孫權巨大的威脅。這樣,在東吳一方,和劉備的矛盾上升到了首位。為了自身的安全,東吳必須要占有荊州。同時,劉備自立而王,也讓孫權放下了敗盟的道義包袱。他通過與曹操溝通,打著漢室的旗號,奉天子以討不臣。得到了襲擊關羽敗壞聯(lián)盟的大義名分。
第四,急于稱王,條件上的不成熟,造成劉備手下的意見不統(tǒng)一,埋下了紛爭的隱患。在當時,劉備的手下就有主簿雍茂和西曹掾劉巴進諫,史書記載說“是時中夏人情未一,聞備在蜀,四方延頸。而備銳意欲即真,巴以為如此示天下不廣,且欲緩之?!眲洳坏徊杉{他們的建議,還借其他的事情殺了主簿雍茂,史書中說“由是遠人不復至矣”。而劉巴懼禍,從此到死不再說公事以外的話。劉備為了急于稱王,失去了很多人的人心。
劉巴
第五,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加重了蜀中的負擔。劉備自立漢中王時,漢中之戰(zhàn)剛剛結(jié)束,漢中被曹操遷走人口,只剩下一座座空城。這個時候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而劉備自立漢中王,反而征調(diào)民夫,大修宮室,道路,館舍。當時的曹操知道后評價說,蜀國國力殫矣。
第六,劉備整個集團的工作重心改變,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方向。由于進位是一件重要繁雜的事情,牽扯的方方面面很多。比如機構設立,人員調(diào)配,儀式進行等等。不能不耗費大量的人力、精力在這方面,不可避免的給正常的工作帶來了擾亂,給劉備集團的發(fā)展帶來嚴重的影響。
三、劉備自立漢中王在軍事上的損失。
劉備自立漢中王,直接帶來的軍事上的惡果就是關羽的敗亡,荊州的喪失。關羽是在劉備進位漢中王的同一個月,七月進軍襄樊的。按照軍事的角度來說,這個時機選擇得恰到好處。可以看出關羽的卓越的軍事眼光。
首先,襄樊的軍事地位顯要。如果關羽攻下襄樊,那么,江陵和益州以長江相聯(lián),襄樊和上庸以漢水相聯(lián)。這樣劉備集團在荊州的形勢就完全改觀,就不怕東吳和曹魏的聯(lián)合夾攻了。
其次,時機選擇及時。當時曹操剛在漢中打了敗仗,將歸未歸。孟達劉封又攻占了上庸房陵。第三,當時的曹軍在襄樊兵力空虛,一共只有一萬來人。而關羽以三四萬人進攻,兵力上占有優(yōu)勢。再加上關羽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可以控制漢江水面。這樣,關羽能夠割斷襄樊兩城的聯(lián)系,將曹軍各個擊破。后來再加上關羽戰(zhàn)術上的成功運用,水淹七軍,險些取得了戰(zhàn)役的勝利。
關羽被擒
但是由于東吳敗盟,這一切都付之東流。荊州不但丟了,連關羽父子也被殺,全軍覆沒。在關羽的戰(zhàn)役期間,沒有得到西川的任何支援。西川正忙著劉備進位后的一系列工作,對關羽方面盲目樂觀,不管不問。直到噩耗傳來,才目瞪口呆。這一切不能不說是劉備進位漢中王帶來的惡果。
四、劉備自立漢中王帶來的教訓。
劉備在剛剛?cè)〉脻h中戰(zhàn)役之后,戰(zhàn)役的善后工作還沒有開展,而戰(zhàn)役的后續(xù)作戰(zhàn)還在進行之際,就急著自立為漢中王。而自立為漢中王,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和軍事上都給劉備帶來了無可挽回的惡果。
這體現(xiàn)了劉備和他的集團格局狹小,目光短淺的本質(zhì)。劉備流浪大半生,到占領益州和漢中,終于有了一塊穩(wěn)固可靠的根據(jù)地。這時,他就迫不及待的稱王,顯示出一股小家子氣。怎么能夠讓天下英雄看得起。
桃園三結(jié)義
對比元末朱元璋,他在聽取了朱升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后,即使當時已經(jīng)有了稱王的資本也沒有稱王。低調(diào)使他沒有成為眾矢之的,能夠減少發(fā)展自己的勢力的阻力,最終成就帝業(yè)。
自立為漢中王沒有給劉備帶來任何實質(zhì)性的好處,倒是給他打開了失敗的大門。接下來的荊州之戰(zhàn)、夷陵之戰(zhàn),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徹底毀滅了他一生的心血,這一切都是從他自立為漢中王開始的。
劉備在條件沒有成熟的情況下,一意孤行,自立為王,圖虛名而得實禍,他得不到天下也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