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師、善信道友們,大家慈悲!我是來自陜西臨潼驪山老母殿的金明立。
剛才我在進入會場的路上,還在想,我的祖上到底積了什么樣的德,才致使我這么幸運、有這樣的機緣能和在座的各位高大德一起來分享學(xué)習(xí)我今天所講的“從‘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看道教‘承負’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剛才我說的那句話:“我的祖上到底積了什么樣的德,才致使我如此幸運”,相信大家都說過或者聽別人說過類似的話,比如我們在勸別人向善的時候,會說,不要做壞事兒,否則你的兒女會遭報應(yīng)的。其實,這些耳熟能詳?shù)脑?,就是道教的“承負”思想,“承”是繼承的承,“負”是擔(dān)負的負,簡單來說,“承付”就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前人作惡,后人遭殃”。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后人豈不是很慘,自己的命運好壞完全掌握在前人的手中,這對后人完全不公平?。?/p>
這種疑惑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很多人包括很多道教認士只知道佛教的“輪回報應(yīng)”而對道教的“承負”卻知之甚少。
道教的“承負”與佛教的“輪回報應(yīng)”有本質(zhì)上的明顯的區(qū)分。佛教的“三報”思想的基礎(chǔ)就是輪回,強調(diào)人死以后,其身體可以毀滅,但他的靈魂卻不會消亡,它可以獨立存在,同時也可以轉(zhuǎn)移到另外一個生命體內(nèi),靈魂就這樣不斷從消滅了的身體轉(zhuǎn)移到另一個新的身體內(nèi)。因而,一個人的今生或者是來世的貧富貴賤、吉兇禍福都是他前世行善和做惡的結(jié)果。而道教的“承負”,則強調(diào),“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也就是善惡報應(yīng)就像影子一樣緊緊跟隨著我們,不用等到來世,今世就會報應(yīng),同時還會報應(yīng)到自己的子孫后代。
所以,道教“承負”中的“承”是后人承接前人善惡行為帶來的吉兇禍福;而“負”的意思就是后人也要負擔(dān)自己善惡行為而導(dǎo)致的結(jié)果。比如我們在座的每個人,包括我自己,就是“后人”的身份,也是未來的“前人”。當(dāng)然,出家人雖然沒有成家,沒有兒女,但師父就是父母,徒弟就是兒女。同樣,我們既要承接前人遺留下來的善惡報應(yīng),也要負擔(dān)自己所作善惡而導(dǎo)致的結(jié)果,不僅如此,我們的行為還會影響到后人。
那么,道教“承負”思想它究竟來源于哪里呢?它來自道教早期《太平經(jīng)》,《太平經(jīng)》說:“承者為前,負者為后,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后生之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zāi),故前為承,后為負也?!??!笔裁匆馑迹恳馑季褪恰疤斓馈睍ξ覀兠總€人以及家族、甚至是人類社會的歷史,所積累的善惡進行核對清算,清算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善人,懲罰惡人。那么,天道在進行清算的時候,標(biāo)準(zhǔn)和依據(jù)又是什么呢?依據(jù)就是道祖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币簿褪钦f,天道對任何人,都沒有任何偏私偏愛而一視同仁,這就是“天道無親”,“天道”雖然客觀公正,但它唯獨“偏愛”一種人,哪種人呢?當(dāng)然的“善人”,也就是“常與善人”。所以“善人”更容易在天道的清算中得高分,同時他的晚輩也因此更容易得到福報。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中的“善”,它究竟包含了那些涵義呢?難道僅僅指的是我們?nèi)粘I钪兴谠S的“慈悲善良”嗎?
我認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中的這個“善”有兩層涵義,第一層涵義就是“象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慈悲善良,天道往往會喜歡也保佑這類人;第二層涵義是“善于”的意思——善于把握自然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在復(fù)雜的社會中,善于洞悉社會人心,也即是《陰符經(jīng)》所講的“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觀察與探究自然社會的運行規(guī)律,進而掌握這些規(guī)律,運用這些規(guī)律來做人做事。也就是《道德經(jīng)》六十八章:“善為士著不武;善勝敵者怒;善用人著為之下?!庇辛诉@種“自然”,“處下”和“不爭”的善,也會得到天道的幫助。
所以要想在天道的“清算”中得高分,“善”的這兩層涵義缺一不可。相應(yīng)的,如果一個人或一個社會能做到這兩層涵義上的“善”,那他的子孫后代必然會得到福報。
比如說,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對很了不起的母子,他們將“善”的這兩層含義做的是非常完美,這對母子就是漢文帝劉恒和他的母親薄姬。薄姬是一位非常善良的人,她為人謙和,從來不與其他嬪妃在皇帝劉邦面前爭寵,而是將精力都用在了教育兒子劉恒怎樣正確做人做事上。在以“呂氏集團”為代表的“造反派”被滅亡后,經(jīng)過眾大臣商議,推舉劉恒為接班人,但薄姬認為,兒子劉恒不宜在血腥風(fēng)雨的宮廷斗爭中生活,所以堅決不同意劉恒當(dāng)皇帝,后來,在太尉周勃等大臣們的真誠感化下,才勉強同意讓劉恒進京即位,當(dāng)上皇帝的劉恒,親自到鄉(xiāng)下迎接母親進宮享福,而薄姬為了不影響兒子治國理政,拒絕了進宮的請求,自居民間。在薄姬病重的三年里,劉恒日夜盡心服侍母親,連母親喝的湯藥,他都必須親口嘗過,然后才讓母親服用。不僅如此,劉恒在位期間,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加強中央集權(quán)領(lǐng)導(dǎo),加強北方防御力量,為全面反擊匈奴做準(zhǔn)備。同時,他還廢除了秦朝遺留下來的刺字、割鼻、跺腳等酷刑。
劉恒母子,就是這樣以身作則,將“善”的這兩層含義,都潛移默化給予了子孫后代——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對照“善”有兩層涵義,他們母子不僅盡到了“母慈子孝”之善,而且又善于治國,善于用兵。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開疆闊土,打敗兇奴,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的‘文景盛世’。
前段時間,有居士問我,為什么有的人做了很多善事,最后卻沒有好報?為什么有的人一輩子都是個大惡人,最后卻沒得到相應(yīng)的懲罰,甚至還活的順風(fēng)順?biāo)兀?/p>
今天,我們可以從杭州保姆縱火案中來找答案,今年的年6月22日,在杭州的一個高層公寓里,保姆縱火燒死了她的女主人和她的三個孩子。據(jù)杭州公安局上城分局通報:這位保姆是個貪得無厭的賭徒,每月可以領(lǐng)到女主人7500元工資,女主人朱小貞對保姆非常好,保姆曾經(jīng)偷了女主人價值30余萬元的名表后,女主人非但沒有責(zé)怪,反而還借給保姆10萬錢,讓保姆回家買房子。因為保姆說偷表的目的是為了回家買房子。而這次縱火的原因,是保姆想自己先放火后再救火,想以此立功而討得女主人感恩后再借錢賭博,最后,由于控制不了火情,她便拋下女主人和孩子,自己從保姆專用通道逃生而去。
這是個令人悲傷和憤怒的事情,新聞里的女主人朱小貞以前來過我們驪山老母殿,我見過本人,通過和她一個多小時的交談,發(fā)現(xiàn)這女主人非常的善良,經(jīng)常救濟社區(qū)里的貧困低保戶,這樣一個好人,為啥還落得這樣悲慘的結(jié)果呢?
根據(jù)道教“承負”思想對“善”的要求,她雖然擁有善的第一層涵義——做善事,救濟窮人,幫助保姆。但她不具備善的第二層涵義,那就是不善于把握規(guī)律,不善于洞悉社會人心,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她在發(fā)現(xiàn)保姆偷手表時,女主人腦子里肯定閃現(xiàn)過將保姆移交公安機關(guān)的的念頭,可是馬上感情占了上風(fēng),幻想著保姆會改邪歸正,這種盲目行善勢必得不到天道的幫助,不僅使她自己“承負”了因盲目行善而失去了生命,而且讓他的三個孩子也“承負”了因她不妥善處理保姆而失去了幼小的無辜生命。這就像《農(nóng)夫與蛇》故事中的那個農(nóng)夫,他確實做到了善的第一層涵義——善良,在寒冷的冬天,將一條凍僵了的蛇抱在懷里,但在善的第二層涵義上,農(nóng)夫愚蠢至極,不了解蛇冬眠的規(guī)律,感性的幻想蛇具有人類的感情,認為蛇會報恩,最后被蛇咬死。蛇有錯嗎?蛇也沒錯,蛇在冬眠的時候,被陌生的物種抱在懷里,自然會認為被侵犯,咬農(nóng)夫是出于自衛(wèi)。
所以我們在行善的過程中,首先應(yīng)該了解事情的全部情況,對于被施救的人,有一個準(zhǔn)確的分析。如果對方是值得施救的,而且不會出現(xiàn)“農(nóng)夫”的后果,那么就應(yīng)該盡量去幫助人,但對方如果是惡人,在感化無果的前提下,那就不能心慈手軟,否則只會對自己和社會造成嚴重的后果。我們應(yīng)該象《東郭先生和狼》故事中的這位東郭先生學(xué)習(xí),這位東郭先生同樣也是個農(nóng)夫,但他知道,作為人要做好事,但也要明白消滅忘恩負義的狼,同樣也是一種善舉。
從保姆縱火案中,我們明白了為什么有的人做了很多善事,最后卻沒落個好的報應(yīng)。至于為什么,有的人一輩子都是大惡人,最后卻沒得到相應(yīng)的懲罰,甚至還活的順風(fēng)順?biāo)?,那是因為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沒有到。
我老家有個叫王世彬的人,因為在父母萬般寵愛下長大而變得非常驕縱,經(jīng)常對父母拳打腳踢,氣的父母早早身亡。王世彬在父母死后依然不知悔改,依然吃喝嫖賭,很快將家業(yè)敗得一干二凈,淪為街邊的乞丐,當(dāng)?shù)匾晃簧屏几挥械年愋绽先耸樟袅怂?,讓他做一些簡單的雜活兒,卻給他豐厚的報酬,還為他說了媳婦,成了家。解放之后,王世彬被認定為貧農(nóng),當(dāng)上了村長。就任以后的王世彬,無惡不作,欺男霸女,以權(quán)害人。但在山高皇帝遠偏僻山區(qū),面對王世彬的作惡,村民們是敢怒而不敢言。然而,時過境遷,五十多年過去了,王世彬的兒孫竟然成為村里最窮的一家人,他的小兒子還被山洪沖走。
王世彬的大半生雖然順風(fēng)順?biāo)?,沒遭什么報應(yīng),但他長期以往的無惡不作卻給村民們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人們見了他的子孫總是避而遠之,都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王世彬的兒孫稍微做一點兒錯事,鄰居們都會戴著有色眼鏡放大他們的缺點。這樣一來,王世彬的兒孫們在村子里的人際很不好。我們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終身教師,王世彬的一言一行勢必會影響他兒女們的價值觀,固步自封,自高自大,好吃懶做,土改時期的得意,讓他們沒有對未來有憂患意識,于是,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被遠遠的甩在了后面。大家可以回憶當(dāng)年同村里特別惡的人,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了三五十年了,再看這些惡人,他們自己以及他們子孫的結(jié)局又是如何?一般下場都很凄涼,盡管不是全部,但一定是絕大部分。這些作惡的人,在“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考核中,一定得低分,根據(jù)道教“承負”,他們的后代都不會有好的未來,除非他們自己努力向善改變命運。
道教“承負”論不僅僅是局限于個體的家庭之中,從宏觀上看,人類社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包含著“承負”,包含著“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比如當(dāng)今社會,全世界所有國家對地球資源的掠奪,不注意保護環(huán)境,這樣大規(guī)模的惡行,必定會使后代子孫遭殃,子孫后代一出生什么也沒做,就要無辜受苦,比如吸入污濁空氣導(dǎo)致肺炎,吃進被污染的水就會致癌,這就是前人作惡,后人遭殃最典型的例子。
在道教“承負”思想中,“天道”是善惡報應(yīng)的主宰力量,它賞善罰惡,使“承負”得以實現(xiàn)。如前所述,“善”有兩層涵義,只有竭盡全力,才能完整。第一層涵義的“善”,除了那些反人類性格的人,比如希特勒等殺人惡魔之外,而大部分人都有惻隱之心而成為一個善人;第二層涵義上的“善”,要求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要奉天心、合地意、順天道,這話聽起來很高深莫測,其實不然,比如《陰符經(jīng)》說:“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有飲食有規(guī),起居有常,按照自然規(guī)律做人做事,遵紀守法,這樣的‘善’會得到健康和平安的福報;
《易經(jīng)》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的運行是永不停止的,君子應(yīng)當(dāng)效法天的自強不息精神。我們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讀點書,把握的是天道酬勤、持之以恒的“善”,這樣的‘善’會增加智慧的福報;
曾國藩小時候,有一次老師給他布置了,背一段書的家庭作業(yè),曾國藩用了足足大半個晚上反復(fù)背讀,這可苦了他家的那位梁上君子。原來,有一位小偷很早就潛伏在他的床下,想等他睡著了好偷點東西。三更天都過去了,小偷耳邊還不停的傳來曾國藩朗朗的讀書聲,小偷終于忍耐不住,爬出來對曾國藩罵道:“好你個沒出息的東西,我都聽得能背了,而你還在這里幾里哇啦的讀?!痹鴩恍牛谑?,小偷就一字不差地背給他聽,之后揚長而去。小偷雖然聰明,但最終還是小偷,而曾國藩就是靠著天道酬勤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而功成名就。
面對親人之間的矛盾,像水一樣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和和氣氣解決問題,這掌握的是“家道酬和”的‘善’,這樣的善會承負家庭的和諧美滿。這讓我想起了我已經(jīng)去世的三姑和姑父,兩位老人白頭偕老一輩子。我至今還記得有一次去她們家做客,我三姑夾了一塊紅燒肉放在我姑父碗里,問我姑父好不好吃,其實我三姑做今天做的紅燒肉,可能是放了雙倍的鹽特別咸,無法入口,但我姑父卻很享受的吃掉肉,還笑著說:“如果再少放點鹽就更好吃了?!蔽胰昧ⅠR就明白,倆人相視一笑。這對相互包容的夫妻,就這樣把這種“善”慢慢地潛移默化給予他們的兒孫,使得他們的兒孫人財兩旺,家庭幸福,這不就是晚輩承負了父母的福報嗎?
言談至此,或許有些道友會在心里說:“出家人沒有成家啊,那來的機會享受到這么溫馨的福報。”其實,我們有家,廟就是家??!在各自的道觀里,道友們雖然來自五湖四海,雖然各自血管里流淌的不是相同血液,但我們是奔著共同的信仰才走到了一起,在我心里,年齡大的老修行就是我們的父母,同齡道友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年齡比我們小的就是我們的兒女。有了這種信仰,就能夠克服種種困難而同心同德,這樣我們的道業(yè)才能精進,各位所在的道觀必然會興旺發(fā)達。
總之,我們在行善的同時,應(yīng)該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中的“善”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對道教“承負”思想有一個精準(zhǔn)的認識,結(jié)合實際情況,以行善為己任,在關(guān)心他人、關(guān)心社會,在順應(yīng)天道,扶危救難,濟世利人的同時,也要學(xué)會妥善保護自己,在復(fù)雜的社會人情中,善于把握時機,妥善處理問題,這樣,祖師爺才會保佑我們,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平安和吉祥!
福生無量!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