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紀三后周太祖顯德元年(甲寅,公元954)
[1]五月,甲戌朔,王逵自潭州遷于朗州,以周行逢知潭州事,以潘叔嗣為岳州團練使。
[1]五月,甲戌朔(初一),王逵從潭州遷居朗州,任命周行逢為知潭州事,任命潘叔嗣為岳州團練使。
[2]丙子,帝至晉陽城下,旗幟環(huán)城四十里。楊袞疑北漢代州防御使鄭處謙貳于周,召與計事,欲圖之;處謙知之,不往。袞使胡騎數(shù)十守其城門,處謙殺之,因團門拒袞;袞奔歸契丹。契丹主怒其無功,囚之。處謙舉城來降。丁丑,置靜塞軍于代州,以鄭處謙為節(jié)度使。
[2]丙子(初三),后周世宗到達晉陽城下,后周軍隊的旗幟環(huán)繞晉陽城長達四十里。楊袞懷疑北漢代州防御使鄭處謙要向后周投降,便召他來共同商計軍事,準備借機處置他,鄭處謙知道情況,不肯前往。楊袞派胡人騎兵數(shù)十名把守代州城門,鄭處謙殺死他們,就關(guān)上城門拒絕楊袞進來。楊袞逃奔返回契丹。契丹主惱怒楊袞沒有立功,囚禁了他。鄭處謙率領(lǐng)全城前來投降。丁丑(初四),后周在代州設置靜塞軍,任命鄭處謙為節(jié)度使。
契丹數(shù)千騎屯忻、代之間,為北漢之援,庚辰,遣符彥卿等將步騎萬馀擊之;彥卿入忻州,契丹退忻口。
契丹數(shù)千騎兵屯駐在忻州、代州之間,作為北漢的援軍,庚辰(初七),后周派遣符彥卿等人率領(lǐng)步兵、騎兵一萬多出擊。符彥卿進入忻州,契丹軍隊后退保守忻口。
丁亥,置寧化軍于汾州,以石、沁二州隸之。
丁亥(十四日),后周在汾州設置寧化軍,將石、沁二州隸屬于它。
代州將桑、解文遇殺鄭處謙,誣奏云潛通契丹。
代州將領(lǐng)桑、解文遇殺死鄭處謙,誣奏說鄭處謙私通契丹。
符彥卿奏請益兵,癸巳,遣李筠、張永德將兵三千赴之。契丹游騎時至忻州城下,丙申,彥卿與諸將陳以待之。史彥超將二十騎為前鋒,遇契丹,與戰(zhàn),李筠引兵繼之,殺契丹二千人。彥超恃勇輕進,去大軍浸遠,眾寡不敵,為契丹所殺,筠僅以身免,周兵死傷甚眾。彥卿退保忻州,尋引兵還晉陽。
符彥卿上奏請求增加兵力,癸巳(二十日),后周派遣李筠、張永德領(lǐng)兵三千趕赴。契丹流動騎兵時常到達忻州城下,丙申(二十三日),符彥卿和眾將列陣等待契丹軍隊。史彥超帶領(lǐng)二十騎兵作為前鋒,遇到契丹軍隊,進行戰(zhàn)斗,李筠領(lǐng)兵增援,殺死契丹二千人。史彥超恃仗勇敢,輕易冒進,離開大部隊越來越遠,寡不敵眾,被契丹軍隊殺死,李筠也只不過幸免于死,后周士兵死傷很多。符彥卿后退保守忻州,不久領(lǐng)兵返回晉陽。
府州防御使折德將州兵來朝;辛丑,復置永安軍于府州,以德為節(jié)度使。
府州防御使折德率領(lǐng)州兵前來朝見;辛丑(二十八日),后周又在府州設置永安軍,任命折德為節(jié)度使。
時大發(fā)兵夫,東自懷、孟,西及蒲、陜,以攻晉陽,不克;會久雨,士卒疲病,乃議引還。
當時大量征發(fā)軍隊民夫,東起懷州、孟州,西至蒲州、陜州,用以進攻晉陽,沒有攻克。遇上長時間下雨,士兵疲勞生病,于是商議退兵回還。
初,王得中返自契丹,值周兵圍晉陽,留止代州。及桑殺鄭處謙,囚得中,送于周軍,帝釋之,賜以帶、馬,問“虜兵何時當至?”得中曰:“臣受命送楊袞,他無所求。”或謂得中曰:“契丹許公發(fā)兵,公不以實告,契丹兵即至,公得無危乎?”得中太息曰:“吾食劉氏祿,有老母在圍中,若以實告,周人必發(fā)兵據(jù)險以拒之,如此;家國兩亡,吾獨生何益!不若殺身以全家國,所得多矣!”甲辰,帝以得中欺罔,縊殺之。
當初,王得中從契丹返回,正值后周軍隊圍困晉陽,便停留住在代州。及至桑殺死了鄭處謙,便囚禁王得中,將他送到后周軍中,世宗釋放王得中,賜給玉帶、馬匹,問:“契丹軍隊什么時候會到?”王得中說:“我只受命送楊袞,沒有別的使命。”有人對王得中說:“契丹答應您發(fā)兵,您不將實情稟告,倘若契丹軍隊立即到達,您不就危在旦夕了嗎?”王得中嘆息說:“我吃劉氏的俸祿,又有老母在圍城之中,倘若將實情稟告,周人必定發(fā)兵占據(jù)險要來抵抗,像這樣,家庭、國家雙亡,我獨自活著又有何用!不如殺身來保全家、國,所得到的就多了!”六月甲辰(初二),世宗因為王得中進行欺騙,便勒死了他。
乙巳,帝發(fā)晉陽??飮?jié)度使藥元福言于帝曰:“進軍易,退軍難?!钡墼唬骸半抟灰晕??!痹D死毡闪卸?。北漢果出兵追躡,元福擊走之。然軍還忽遽,芻糧數(shù)十萬在城下,悉焚棄之。軍中訛言相驚,或相剽掠,軍須失亡不可勝計。所得北漢州縣,周所置刺史等皆棄城走,惟代州桑既叛北漢,又不敢歸周,嬰城自守,北漢遣兵攻拔之。
乙巳(初三),世宗從晉陽出發(fā)。匡國節(jié)度使藥元福向世宗進言說:“進軍容易,退軍困難。”世宗說:“朕的身家性命就全部委托給愛卿了。”藥元福于是整頓軍隊排成行列斷后。北漢果然派出軍隊追蹤,藥元福打跑追兵。然而軍隊返回匆忙倉促,數(shù)十萬糧草還在晉陽城下,只好全部焚燒丟棄。軍隊中謠言流傳相互驚擾,有的互相搶劫,軍用物資損失無法計算。所得到的北漢州、縣,后周所設置的刺史等都棄城逃跑,只有代州桑已經(jīng)叛變北漢,但又不敢歸順后周,只好環(huán)城自守,北漢派兵攻占代州。
乙酉,帝至潞州;甲子,至鄭州;丙寅,謁嵩陵;庚午,至大梁。
乙酉(疑誤),后周世宗到達潞州;甲子(二十二日),到達鄭州;丙寅(二十四日),拜謁嵩陵;庚午(二十八日),到達大梁。
[3]帝違眾議破北漢,自是政事無大小皆親決,百官受成于上而已。河南府推官高錫上書諫,以為:“四海之廣,萬機之眾,雖堯、舜不能獨治,必擇人而任之。今陛下一以身親之,天下不謂陛下聰明睿智足以兼百官之任,皆言陛下褊迫疑忌舉不信群臣也!不若選能知人公正者以為宰相,能愛民聽訟者以為守令,能豐財足食者使掌金谷,能原情守法者使掌刑獄,陛下但垂拱明堂,視其功過而賞罰之,天下何擾不治!何必降君尊而代臣職,屈貴位而親賤事,無乃失為政之本乎!”帝不從,錫,河中人也。
[3]后周世宗違背朝臣眾議擊敗北漢,從此政事無論大小全都親自決定,文武百官只是從皇上那里接受成命罷了。河南府推官高錫上書勸諫,認為:“天下四海之廣大,日常政務之繁多,即使是唐堯、虞舜也不能獨自治理,必定要選擇賢人來任用他們。如今陛下全部親自處理,但天下人并不認為陛下聰明智慧足以兼負百官的重任,卻都說陛下狹隘多疑全不相信朝廷群臣?。〔蝗邕x擇能夠知人善任、公正無私的人作為宰相,能夠愛護百姓、善理訴訟的人作為州守縣令,委派能夠增加財富、豐衣足食人掌管金銀糧食,委派能夠推究實情、遵守法制的人掌管刑法監(jiān)獄,那么陛下只須在朝廷垂衣拱手,根據(jù)他們的功過而進行賞罰,天下何愁不能太平!何必降低國君的尊嚴而代替臣子的職責,枉屈高貴的地位親理低賤的事務,不是丟失為政的根本了嗎!”世宗不聽從。高錫是河中人。
[4]北漢主憂憤成疾,悉以國事委其子侍衛(wèi)都指揮使承鈞。
[4]北漢主憂憤成疾,將國家大事全部委托給他的兒子侍衛(wèi)都指揮使劉承鈞。
[5]河西節(jié)度使申師厚不俟詔,擅棄鎮(zhèn)入朝,署其子為留后;秋,七月,癸酉朔,責授率府副率。
[5]河西節(jié)度使申師厚沒有等到詔令,擅自離棄鎮(zhèn)所進京入朝,安排他的兒子作為留后。秋季,七月,癸酉朔(初一),后周世宗斥責他,改授東宮率府副率之職。
[6]丁丑,加吳越王錢弘天下兵馬都元帥。
[6]丁丑(初五),后周世宗下詔吳越王錢弘加官天下兵馬都元帥。
[7]癸巳,加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范質(zhì)守司徒,以樞密直學士、工部侍郎長山景范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加樞密使、同平章事鄭仁誨兼侍中。乙未,以樞密副使魏仁浦為樞密使。范質(zhì)既為司徒,司徒竇貞固歸洛陽,府縣以民視之,課役皆不免。貞固訴于留守向訓,訓不聽。
[7]癸巳(二十一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范質(zhì)加官守司徒,任命樞密直學士、工部侍郎長山人景范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樞密使、負平章事鄭仁誨加官兼任侍中。乙未(二十三日),任命樞密副使魏仁浦為樞密使。范質(zhì)既已擔任司徒,原司徒竇貞固回歸洛陽老家,當?shù)馗?、縣都按平民看待他,賦稅徭役全不減免。竇貞固向留守向訓訴說,向訓不理睬。
初,帝與北漢主相拒于高平,命前澤州刺史李彥崇將兵守江豬嶺,遏北漢主歸路;彥崇聞樊愛能等南遁,引兵退,北漢主果自其路遁去。八月,己酉,貶彥崇率府副率。
當初,后周世宗與北漢主在高平對峙,命令前澤州刺史李彥崇領(lǐng)兵扼守江豬嶺,阻斷北漢君主的歸路。李彥崇聽說樊愛能向南逃跑,便領(lǐng)兵撤退了,后來北漢君主果然從這條路逃跑離去。八月,己酉(初八),貶李彥崇為率府副率。
[8]己巳,廢鎮(zhèn)國軍。
[8]己巳(二十八日),后周撤銷鎮(zhèn)國軍。
[9]初,太祖以建雄節(jié)度使王晏有拒北漢之功,其鄉(xiāng)里在滕縣,徙晏為武寧節(jié)度使。晏少時嘗為群盜,至鎮(zhèn),悉召故黨,貶之金帛、鞍馬,謂曰:“吾鄉(xiāng)素名多盜,昔吾與諸君皆嘗為之,想后來者無能居諸君之右。諸群幸為我語之,使勿復為,為者吾必族之?!庇谑且痪城迕C。九月,徐州人請為之立衣錦碑;許之。
[9]當初,后周太祖因建雄節(jié)度使王晏有抵抗北漢軍隊的功勞,他的故鄉(xiāng)在滕縣,便調(diào)任王晏為武寧節(jié)度使。王晏年輕時曾經(jīng)做過強盜,到達鎮(zhèn)所,召集所有舊日同黨,贈送金錢絹帛、鞍子馬匹,對他們說:“我們家鄉(xiāng)素來以強盜多出名,從前多和諸位都曾經(jīng)干過,料想后來的強盜沒有能勝過諸位的。諸位替我告訴其他強盜,讓他們不要再干,再干的人我必定滅他的家族?!庇谑侨硰姳I絕跡。九月,徐州人請求為王晏樹立衣錦碑。后周世宗準許。
[10]冬,十月,甲辰,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坐納藁稅,場官擾民,多取耗馀,賜死,有司奏漢卿罪不至死;上曰:“朕知之,欲以懲眾耳!”
[10]冬季,十月,甲辰(初三),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因交納藁稅時,場院官吏侵擾百姓,多取所謂“耗余”而定罪,賜他自殺。有關(guān)官員奏稱孟漢卿的罪還不至于死,世宗說:“朕知道這些,只不過想借此懲戒眾人罷了!”
[11]己酉,廢安遠、永清軍。
[11]己酉(初八),后周撤銷安遠軍、永清軍。
[12]初,宿衛(wèi)之士,累朝相承,務求姑息,不欲簡閱,恐傷人情,由是羸老者居多;但驕蹇不用命,實不可用,每遇大敵,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國,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戰(zhàn),始知其弊,癸亥,謂侍臣曰:“凡兵務精不務多,今以農(nóng)夫百未能養(yǎng)甲士一,柰何浚民之膏澤,養(yǎng)此無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眾何所勸!”乃命大簡諸軍,精銳者升之上軍,羸者斥去之。又以驍勇之士多為潘鎮(zhèn)所蓄,詔募天下壯士,咸遣詣闕,命太祖皇帝選其尤者為殿前諸班,其騎步諸軍,各命將帥選之。由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選練之力也。
[12]當初,宮禁警衛(wèi)士兵,歷朝相承,只求息事寧人,不想再檢查挑選,恐怕傷害人情,因此瘦弱年老的占據(jù)多數(shù)。但又驕橫傲慢,不聽命令,實際無法使用,每次遇到大敵,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各朝之所以喪失國家,也大多由于這個原因。后周世宗通過高平一戰(zhàn),開始知道它的弊端,癸亥(二十二日),對侍從大臣說:“大凡軍隊只求精而不求多,如今用一百個農(nóng)夫也未必能供養(yǎng)得起一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怎么能榨取百姓的血汗,去養(yǎng)活這批無用的東西呢!況且勇健懦弱不加區(qū)分,用什么去激勵士眾!”于是命令各軍普遍檢查挑選兵員,精銳的提升到上軍,瘦弱的逐出軍隊。又因強健勇猛的戰(zhàn)士大多被藩鎮(zhèn)所收養(yǎng),下詔征募天下壯士,全部遣送到京城,命令宋太祖皇帝趙匡胤挑選其中最好的組成殿前諸班,其余騎兵、步兵各軍,分別命令將帥挑選士兵。由此士兵精干強壯,近代以來沒有比得過的,征伐四方,所到之處頻傳捷報,這就是挑選兵員的功效??!
[13]戊辰,帝謂侍臣曰:“諸道盜賊頗多,討捕終不能絕,蓋由累朝分命使臣巡檢,致藩侯、守令皆不致力。宜悉召還,專委節(jié)鎮(zhèn)、州縣,責其清肅?!?div style="height:15px;">
[13]戊辰(二十七日),后周世宗對侍從大臣說:“各道盜賊很多,討伐搜捕終究不能絕跡,是由于歷朝另外命令使臣巡視檢查,致使藩鎮(zhèn)主帥、州守縣令都不再努力。應該全部召回使臣,專門委托藩鎮(zhèn)節(jié)度使、州守縣令,責成他們肅清盜賊。”
[14]河自楊劉至于博州百二十里,連年東潰,分為二派,匯為大澤,彌漫數(shù)百里;又東北壞古堤而出,灌齊、棣、淄諸州,至于海涯,漂沒民田廬不可勝計,流民采菰稗、捕魚以給食,朝廷屢遣使者不能塞。十一月,戊戌,帝遣李詣澶、鄆、齊按視堤塞,役徒六萬,三十日而畢。
[14]黃河從楊劉直至博州有一百二十里,連年在東面沖潰堤防,分成兩個支流,匯合為巨大湖澤,河水彌漫達數(shù)百里。黃河又向東北沖毀古堤而流出,灌淹齊、棣、淄各州,直至海邊,漂流淹沒百姓田地房屋不可勝計,流民只好采集茭白稗子、捕撈魚蝦來充食,朝廷屢次派遣使者沒能堵塞住。十一月,戊戌(二十八日),后周世宗派遣李到澶州、鄆州、齊州檢查監(jiān)督堤防決口的堵塞,征發(fā)役徒六萬,三十天完工。
[15]北漢主疾病,命其子承鈞監(jiān)國,尋殂。遣使告哀于契丹。契丹遣驃騎大將軍、知內(nèi)侍省事劉承訓冊命承鈞為帝,更名鈞。北漢孝和帝性孝謹,既嗣位,勤于為政,愛民禮士,境內(nèi)粗安。每上表于契丹主稱男;契丹主賜之詔,謂之“兒皇帝”。
[15]北漢主病重,命令他的兒子劉承鈞代理國政,不久去世。北漢派遣使者向契丹報喪。契丹派遣驃騎大將軍、知內(nèi)侍省事劉承訓冊立劉承鈞為皇帝,劉承改名為鈞。北漢孝和帝劉鈞生性孝順謹慎,繼承皇位后,勤理朝政,愛護百姓,禮賢下士,境內(nèi)基本平安。他每次向契丹主上表自稱為“男”,契丹君主回賜詔書,叫他“兒皇帝”。
[16]馬希萼之帥群蠻破長沙也,府庫累世之積,皆為溆州蠻酋苻彥通所掠,彥通由是富強,稱王于溪洞間。王逵既得湖南,欲遣使撫之,募能往者,其將王虔朗請行。既至,彥通盛侍衛(wèi)而見之,禮貌甚倨。虔朗厲聲責之曰:“足下自稱苻秦苗裔,宜知禮義,有以異于群蠻。昔馬氏在湖南,足下祖父皆北面事之;今王公盡得馬氏之地,足下不早往乞盟,致使者先來,又不接之以禮,異日得無悔乎!”彥通慚懼,起,執(zhí)虔朗手謝之。虔朗知其可動,因說之曰:“溪洞之地,隋、唐之世皆為州縣,著在圖籍。今足下上無天子之詔,下無使府之命,雖自王于山谷之間,不過蠻夷一酋長耳!曷若去王號,自歸于王公,王公必以天子之命授足下節(jié)度使,與中國侯伯等夷,豈不尊榮哉!”彥通大喜,即日去王號,因虔朗獻銅鼓數(shù)枚于王逵。逵曰:“虔朗一言勝數(shù)萬兵,真國土也!”承制以彥通為黔中節(jié)度使;以虔朗為都指揮使,預聞府政。
[16]馬希萼率領(lǐng)各蠻族部落攻破長沙,府庫中歷代積累的財富,全被溆州蠻族部落酋長苻彥通所搶,苻彥通因此富有強盛,在溪谷洞壑之間自稱為王。王逵既已得到湖南,打算派遣使者安撫他,招募能前往的人選,他的部將王虔朗請求出行。王虔朗到達后,苻彥通警衛(wèi)森嚴地會見王虔朗,舉止態(tài)度十分傲慢。王虔朗聲音嚴厲地斥責他說:“您自稱是苻秦的后裔,應該知道禮義,有區(qū)別于其他蠻族部落的地方。從前馬氏在湖南時,您的祖父、父親都北面稱臣。如今王公取得馬氏全部的領(lǐng)地,您既不及早前往請求結(jié)盟,致使王公派我這個使者先來,又不以禮相迎,他日難道不會后悔嗎!”苻彥通慚愧恐懼,從座位上起來,握住王虔朗的手向他道歉。王虔朗知道苻彥通可以說動,就勸說道:“這溪谷洞壑之地,隋、唐的時代都是州、縣,記載在地圖簿籍上。如今您上無天子的詔書,下無節(jié)度使都府的命令,雖然自己在山谷之間稱王,實際不過蠻夷落的一個酋長罷了。不如去掉王號,自動歸順王公,王公必定用天子的命令授于您節(jié)度使之職,與中原的侯伯等同,豈不尊貴榮耀嗎?”苻彥通大為喜歡,當天去掉王號,通過王虔朗向王逵進獻多枚銅鼓。王逵說:“王虔朗一席話勝過數(shù)萬軍隊,真是國家的賢士啊!”王逵接受皇帝制書任命苻彥通為黔中節(jié)度使;任命王虔朗為都指揮使,參與都府政務。
逵慮西界鎮(zhèn)遏使、錦州刺史劉為邊患,表為鎮(zhèn)南節(jié)度副使,充西界都招討使。
王逵顧慮西界鎮(zhèn)遏使、錦州刺史劉會成為邊境隱患,上表請求任命劉為鎮(zhèn)南節(jié)度副使,擔任西界都招討使。
[17]是歲,湖南大饑,民食草木實;武清節(jié)度使、知潭州事周行逢開倉以賑之,全活甚眾。行逢起于微賤,知民間疾苦,勵精為治,嚴而無私,辟署僚屬,皆取廉介之士,約束簡要,其自奉甚?。换蜃I其太儉,行逢曰:“馬氏父子窮奢極靡,不恤百姓,今子孫乞食于人,又足效乎!”
[17]當年,湖南出現(xiàn)大饑荒,百姓食用草木的果實。武清節(jié)度使、知潭州事周行逢打開糧倉賑濟災民,保全救活許多人。周行逢出身貧賤,知道民間疾苦,勵精圖治,執(zhí)法嚴厲,公正無私,征召安排屬官,都選取廉潔方正之士,規(guī)約簡單明了,給自己的奉養(yǎng)十分菲薄。有的人譏諷他太節(jié)儉,周行逢說:“馬氏父子窮奢極欲,不體恤百姓,如今他的子孫在向人要飯,還值得效法嗎!”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上顯德二年(乙卯、955)
后周世宗顯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
[1]春,正月,庚辰,上以漕運自晉、漢以來不給斗耗,綱吏多以虧欠抵死,詔自今每斛給耗一斗。
[1]春季,正月,庚辰(初十),后周世宗因為漕運自從后晉、后漢以來不給“斗耗”,負責運送的官吏不少因為損耗造成糧食虧欠而抵死罪,下詔命令從今開始每斛糧食給損耗一斗。
[2]定難節(jié)度使李彝興以折德亦為節(jié)度使,與己并列,恥之,塞路不通周使。癸未,上謀于宰相,對曰:“夏州邊鎮(zhèn),朝廷向來每加優(yōu)借,府州褊小,得失不系重輕,且宜撫諭彝興,庶全大體?!鄙显唬骸暗聰?shù)年以來,盡忠戮力以拒劉氏,柰何一旦棄之!且夏州惟產(chǎn)羊馬,貿(mào)易百貨,悉仰中國,我若絕之,彼何能為!”乃遣供奉官齊藏珍赍詔書責之,彝興惶恐謝罪。
[2]定難節(jié)度使李彝興因為折德也當了節(jié)度使,與自己地位相同,感到羞恥,便阻塞道路不與后周互通使者。癸未(十三日),后周世宗與宰相商量,宰相回答說:“夏州是邊關(guān)重鎮(zhèn),朝廷歷來格外從寬優(yōu)待,府州地方偏僻狹小,利害得失不關(guān)輕重,暫且應該安撫李彝興,可以保全大局?!笔雷谡f:“折德多年以來,盡忠報國努力作戰(zhàn)來抵御北漢劉氏,怎么能一下子拋充他!況且夏州只出產(chǎn)羊馬,交易其他百貨,全部仰仗中原,我若斷絕關(guān)系,他還能有什么作為!”于是派遣供奉官齊藏珍帶著詔書責問李彝興,李彝興驚惶恐懼連忙認罪道歉。
[3]戊子,蜀置威武軍于鳳州。
[3]戊子(十八日),后蜀在鳳州設置威武軍。
[4]辛卯,初令翰林學士、兩省官舉令、錄;除官之日,仍署舉者姓名,若貪穢敗官,并當連坐。
[4]辛卯(二十一日),后周開始命令翰林學士、門下和中書兩省官員薦舉縣令、錄事參軍人選。授官之日,同時記下薦舉人的姓名,倘若被薦人貪婪污穢敗壞公務,薦舉人一并連同坐罪。
[5]契丹自晉、漢以來屢寇河北,輕騎深入,無藩籬之限,郊野之民每困殺掠。言事者稱深、冀之間有胡盧河,橫亙數(shù)百里,可浚之以限其奔突;是月,詔忠武節(jié)度使王彥超、彰信節(jié)度使韓通將兵夫浚胡盧河,筑城于李晏口,留兵戍之。帝召德州刺史張藏英,問以備邊之策,藏英具陳地形要害,請列置戍兵,募邊人驍勇者,厚其稟給,自請將之,隨便宜討擊;帝皆從之,以藏英為沿邊巡檢招收都指揮使。藏英到官數(shù)月,募得千馀人。王彥超等行視役者,嘗為契丹所圍;藏英引所募兵馳擊,大破之。自是契丹不敢涉胡盧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
[5]契丹自從后晉、后漢以來,頻繁侵犯河北地區(qū),輕騎兵長驅(qū)直入,沒有任何屏障的阻隔,郊區(qū)野外的農(nóng)民經(jīng)常陷入燒殺搶掠的困境。向朝廷陳述政見的人稱說深州、冀州之間有胡盧河,綿延橫亙幾百里,可以疏通河道來阻截契丹騎兵的橫沖直撞。當月,紹令忠武節(jié)度使王彥超、彰信節(jié)度使韓通率領(lǐng)士兵、民夫疏通胡盧河,在李晏口筑城,留駐軍隊守衛(wèi)。后周世宗召見德州刺史張藏英,詢問邊疆防備的對策,張藏英具體陳說地理形勢、軍事要塞,請求部署戍邊軍隊,招募邊疆百姓中矯健勇猛的,多給軍餉,自己請求率領(lǐng)他們,隨時根據(jù)情況征討攻擊契丹騎兵;世宗全都同意,任命張藏英為沿邊巡檢招收都指揮使。張藏英赴任幾個月,招募到一千多人。王彥超等巡視疏通河道的工程,曾經(jīng)被契丹軍隊所包圍;張藏英帶領(lǐng)所招募的士兵馳馬出擊,大敗敵軍。從此契丹軍隊不敢再過胡盧河,胡盧河以南的百姓開始得到休養(yǎng)生息。
[6]二月,庚子朔,日有食之。
[6]二月,庚子朔(初一),出現(xiàn)日食。
[7]蜀夔恭孝王仁毅卒。
[7]后蜀夔恭孝王孟仁毅去世。
[8]壬戌,詔群臣極言得失,其略曰:“朕于卿大夫,才不能盡知,面不能盡識;若不采其言而觀其行,審其意而察其忠,則何以見器略之淺深,知任用之當否!若言之不入,罪實在予;茍求之不言,咎將誰執(zhí)!”
[8]壬戌(二十三日),后周世宗詔令群臣暢所欲言陳述政事的得失利弊,詔書大致說:“朕對各位卿大夫,才能沒法全部知道,面孔沒法全都認識。倘若不采集他們的言論從而觀察他們的行為,明悉他們的意見從而考察他們的忠誠,那憑什么來看出各人才器韜略的高低深淺,了解任用是否得當!倘若卿大夫陳說了而聽不進,罪確實在朕身上。假使我要求了而不說,罪責將歸誰呢?”
[9]唐主以中書侍郎、知尚書省嚴續(xù)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9]南唐主任命中書侍郎、知尚書省嚴續(xù)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10]三月,辛未,以李晏口為靜安軍。
[10]三月,辛未(初二),后周在李晏口設置靜安軍。
[11]帝常憤廣明以來中國日蹙,及高平既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會秦州民夷有詣大梁獻策請恢復舊疆者,帝納其言。
[11]后周世宗經(jīng)常為唐僖宗廣明以來中原日益縮小而憤慨,及至高平一戰(zhàn)奏捷,慨然萌生削平各國統(tǒng)一天下的志向。正好秦州各族百姓有到大梁進獻計策請求恢復舊日大唐疆域的,世宗采納他的意見。
蜀主聞之,遣客省使趙季札按視邊備。季札素文武才略自任,使還,奏稱:“雄武節(jié)度使韓繼勛、鳳州刺史王萬迪非將帥才,不足以御大敵?!笔裰鲉枺骸罢l可往者?”季札請自行。丙申,以季札為雄武監(jiān)軍使,仍以宿衛(wèi)精兵千人為之部曲。
后蜀主聞知情況,派遣客省使趙季札巡視邊防。趙季札素來以有文武雙全的才略自許,出使回來,上奏道:“雄武節(jié)度使韓繼勛、鳳州刺史王萬迪不是將帥之才,不能夠抵御大敵入侵?!焙笫裰鲉枺骸罢l可前往呢?”趙季札請命自己前往。丙申(二十七日),任命趙季札為雄武監(jiān)軍使,并將宮禁警衛(wèi)精兵一千人作為他的私屬部隊。
[12]帝以大梁城中迫隘,夏,四月,乙卯,詔展外城,先立標幟,俟今冬農(nóng)隙興板筑;東作動則罷之,更俟次年,以漸成之。且令自今葬埋皆出所標七里之外,其標內(nèi)俟縣官分畫街衢、倉場、營廨之外,聽民隨便筑室。
[12]后周世宗因為大梁城中局促狹窄,夏季,四月,乙卯(十七日),下詔拓展外城,先設立標記,等待今年冬天農(nóng)閑再興土木。農(nóng)事開始就停止,再等來年開工,以此逐漸完成。并且命令從今開始葬埋死人都要出城,離所立標記七里之外,在標記內(nèi)等待官府劃分出街道、倉庫場院、營房官舍,除此之外,聽憑百姓隨便蓋房。
[13]丙辰,蜀主命知樞密院王昭遠按行北邊城寨及甲兵。
[13]丙辰(十八日),后蜀主命令知樞密院王昭遠巡視檢查北部邊界的城鎮(zhèn)營寨和武備。
[14]上謂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寢食不忘。又自唐、晉以來,吳、蜀、幽、并皆阻聲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開邊策》各一篇,朕將覽焉。”
[14]后周世宗對宰相說:“朕經(jīng)常思考達到大治的方略,沒有得到其中的要領(lǐng),睡覺吃飯都不能忘記。又從后唐、后晉以來,吳地、蜀地、幽州、并州都被隔斷了政令教化,不能統(tǒng)一,應該命令左右大臣撰寫《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開邊策》各一篇,朕將一一閱覽。”
比部郎中王樸獻策,以為:“中國之失吳、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觀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術(shù)。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驕民困,奸黨內(nèi)熾,武夫外橫,因小致大,積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為而已。夫進賢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隱誠信,所以結(jié)其心也;賞功罰罪,所以盡其力也;去奢節(jié)用,所以豐其財也;時使名薄斂,所以阜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財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舉而用之,功無不成矣!彼之人觀我有必取之勢,則知其情狀者愿為間諜,知其山川者愿為鄉(xiāng)導,民心既歸,天意必從矣。
比部郎中王樸進獻策文,認為:“中原朝廷喪失吳地、蜀地、幽州、并州,都是由于喪失了治國之道。如今一定要首先考察所以喪失土地的根本原因,然后才能知曉所以收取失地的方法。當開始喪失國土時,沒有不是因為君主昏庸臣子奸邪,軍隊驕橫百姓窮困,奸人亂黨在朝內(nèi)炙手可熱,強將武夫在外面橫行霸道,由小變大,積微成著。如今要收取失地,只不過反其道而行之罷了。進用賢人斥退壞人,是收羅人材的辦法;布施恩澤講究信用,是團結(jié)人心的辦法;獎賞功勞懲罰罪過,是鼓勵大家貢獻力量的辦法;革除奢侈節(jié)約費用,是增加財富辦法;按時使用民力,減少賦稅,是使百姓富足的辦法。等到群賢畢集,政事理順,財用充足,士民歸附,然后起兵而使用他們,千秋功業(yè)沒有不成功的了!對方的人民看到我方有必定取勝的形勢,知道內(nèi)部情況的就愿意當間諜,熟悉山川地理的就愿意當向?qū)В裥囊褮w附,那么天意也必然會順從了?!?div style="height:15px;">
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與吾接境幾二千里,其勢易擾也。擾之當以無備之處為始,備東則擾西,備西則擾東,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間,可以知其虛實強弱,然后避實擊虛,避強擊弱。未須大舉,且以輕兵擾之。南人懦怯,聞小有警,必悉師以救之。師數(shù)動則民疲而財竭,不悉師則我可以乘虛取之。如此,江北諸州將悉為我有。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則嶺南、巴蜀可傳檄而定。南方既定,則燕地必望風內(nèi)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惟河東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當以強兵制之,然彼自高平之敗,力竭氣沮,必未能為邊患,宜且以為后圖,俟天下既平,然后伺間,一舉可擒也。今士卒精練,甲兵有備,群下畏法,諸將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師,宜自夏秋蓄積實邊矣?!?div style="height:15px;">